保健养生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讲台上的诗人中国教育新闻网
TUhjnbcbe - 2023/5/20 19:56:00
哪家治疗白癜风专业 http://pf.39.net/bdfyy/bdfzj/

无论是大学,还是中小学,都“潜伏”着一些深度诗歌爱好者,他们不仅在教书之余用诗行抒发胸臆,还把诗歌带进课堂,引领学生走进诗与美的国度。3月21日是世界诗歌日,我们把今天的版面献给诗歌,致敬热爱诗歌的人们。

他们写诗的时候,一无所求,写诗不是他们的主业,不必赶进度,不必野心勃勃求结果。因为他们首先是讲台上的教师,然后才是一个诗人。他们只是发乎于心地撷取散落在生活四周的生命碎片,凝结成诗。写作,让他们诗意地在讲台上为孩子们撑起一片别样的天空,孩子们听到他们诵诗的声音,熏染了性灵,如席慕蓉所言:“生命因诗而苏醒”。

1

认识刘大伟,是因为他的抗疫组诗《羞愧之书》。年初,新冠疫情暴发,刘大伟的诗歌在那个暴躁的春天直击人心。刘大伟,80后,现为青海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正在兰州大学文学院读博士,在校期间讲授《中国现当代文学》《现代诗歌鉴赏》《基础写作》等课程,已出版诗文集《雪落林川》《低翔》《凝眸青海道》。

读大学时,他便在《诗刊》《散文诗》《青海湖》等报刊多次发表作品,主编学生刊物《天风》,毕业留校后,成为天风文学社的指导教师。他说:“青海是文化的高大陆、文学的重镇,昆仑神话的诞生地就在青海,那里有文学的源头活水。诗人昌耀、西川、海子到了青海即留下名篇,可以说,青海是一个非常适合搞艺术创作的地方。”他这样鼓励从内地到青海读书的孩子:“艺术创作,特别是文学创作,跟热闹没有关系,跟发达、便捷没有关系,相对封闭的空间,或许是文学创作的沃土。”他利用自己的写诗经验,激发孩子们的写作兴趣,帮他们打磨作品、推荐发表,引导他们找到了创作自信和可行的路径。

刘大伟不仅执着于培养热爱创作的学生,还积极与各类文学组织、报刊交流;邀请作家、诗人为文学社的孩子们作文学讲座;举办诗会;带领孩子们参加诗歌节……在他的推荐下,有多名学生加入了青海省作家协会,并开始在青海文坛崭露头角。因为社员创作成绩颇丰,天风文学社在年被评为全省“高校优秀校园文化品牌”。

他疼爱那些热爱诗歌的孩子。年青海湖国际诗歌节,他要带上没有邀请函的社员,去见见诗歌的排面。那天下着大雨,诗歌节如期举办,只有一个女孩在活动现场等着他领进去,他有儿点遗憾,却也很感动——不是还有一个女孩在期待一场诗歌的约会吗?在大会开幕式上,那个女孩无意间坐在了席慕蓉的身边,呵护诗心的席慕蓉还给那女孩写了一段鼓励的话,并期待读到她的诗。相信“生命因诗歌而有意义”的他很为女孩高兴,说:“你看,用心对待文学的时候,它便会给你一个惊喜”。

因为他执教的是师范类大学,他的很多学生毕业后会走上讲台。他告诫学生们:“语文老师太重要了,不能潦草、肤浅、应付,更不能功利地去教学。”他执着于要给学生多一点儿文学的熏陶和引导,“文学是一个人不断认识自己,认识世界的重要方式。文学带我们走得更远,也更开阔”。

“如果老师不写东西,怎么能教学生写作呢?”为了给学生树立榜样,六年来,作为高考阅卷老师的他每年写高考同题作文,也鼓励他的学生多练笔,他说:“当一代一代的师范生走上工作岗位时,用文学滋养过的眼光去影响学生,跟学生对话,那么,学生的未来会更有希望。”

刘大伟并非孤例。西北师范大学的刚杰·索木东老师,从事的是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一直坚持诗歌创作的他热情兼任了学校社团刊物《我们》的指导教师。“凭良心干活”的他们,一如刘大伟从电话那头传来的沉缓之言:要把文学中人性的、光亮的部分传递出去,毫无保留。

2

生机盎然的春天来了,首都师范大学附中又将发起“在春天,写首诗”校园诗歌节,这项师生共写的诗歌活动,从发起到征稿到推荐给报刊主要由该校教师卢吉增操持。

卢吉增,高级教师,北京市海淀区学科带头人。他大学开始发表诗歌,工作后因为忙,停笔了几年,后来给学生讲作文,指导写作,愈发觉得自己应该写东西于校园。再次提笔写作后,他更坚信“自己写作,才可能对学生的写作有指导,否则是隔靴挠痒”。而且“创作需要更细致的观察、发现以及准确的表达,这些对教学上文本解读的准确性和深刻性有重要作用”。

随着创作的诗歌陆续刊发在《人民文学》《诗刊》《北京文学》等文学期刊,他接触的诗人多了,参加的文学活动也多了,诗歌创作无形中拓展了他的生活圈子,世界也更开阔。而诗歌创作与教学工作于他而言是“相得益彰、相互助力”的。

他说:“学生将来也许不做诗人,但不能欠缺诗意。”这和宗白华的“我们心中不可没有诗意、诗境,但却不必定要写诗”的观点如出一辙。他坚信“在如诗如梦的年龄如果不接触诗,那是非常遗憾的”。他对学生的诗歌指导,有三种方式:一是教材中诗歌单元的教学内容;二是根据教学内容,适当加入对相关诗歌的讲授;三是留一些诗歌写作的作业,包括诗歌征文,并遴选出优秀作品在课堂上与全班同学一起欣赏。

当他和学生的诗作陆续见于《中国校园文学》《中国青年报》《北京青年报》,甚至同版刊发在《北京日报》时,他特别欣慰,因为这表明自己的诗歌教学方式是对的,同时也是对学生创作热情的的特别呵护。

面对日复一日的学习场景,学生多少会产生审美疲劳,为了唤醒学生对生活的热情,他拍摄学生习以为常的景物,配上自己的即兴诗作,制成PPT向学生展示。有一次上课时,他给孩子们看早晨拍摄的金*银杏,并问他们:“你们从照片中发现了什么?”“秋的偏心,在银杏树上过于明显/一头金*……”诗歌音频响起的那一刻,恰如学生杨壹铄所言:“犹如一股清泉流进我的心田,让我如饮甘露。”

他坚信“每个人都有一颗诗心”,他用自己的方式让“诗人”呈现“诗人”的本色。首师大附中每年都开设游学课程,年春,卢吉增带学生去甘肃游学,要求每个学生用诗歌表达游学见闻感受,于是在祁连山畔的途中,在丹霞地质公园,在莫高窟的石洞里,同学们妙思与文采齐飞,古诗与新诗争色。

他播下诗歌种子,种子在孩子们心田发芽。孩子们自发成立“无题”诗社,他乐意成为他们的指导老师。很快,无题诗社成为学校一级社团,受到学校的表彰。

卢吉增令我联想到甘肃省古浪县第三中学教师刘永*。他给学生讲授地理课,同时负责开展学校每周一次的“远方”读书会活动兼做校刊《花季》的指导教师。他中文系毕业,先是教语文,因为紧缺地理老师,他便教了地理课,利用读书会指导孩子们的阅读与写作。与卢吉增一样,他也曾因为工作繁忙中断诗歌创作多年,不惑之年重启,因为“文学离不开人类,人类也离不开文学”,而且“写作让人找到精神上的归属感”。他把诗歌创作当做一场修行,修行在《星星》《诗选刊》《飞天》等数十种刊物里。把诗歌的美融入地理课堂,灌溉着孩子们的诗心,“目前我们看到的星空/只是一种假设”(《地理课》),而在西部农村的中学,诗歌正在发生。

卢吉增和刘永*的诗歌,紧贴自己的生活,提炼出朴素简洁的诗行,“平字见奇,朴字见色”,以传道者的身份,揭开诗的面纱,拉近学生与诗歌的距离,给他们一份恰如其分的诗意。

3

田弈枫,一个从贵州铜仁飞越四千二百公里抵达*古勒阿瓦提乡的95后。*对他的吸引,让他完全忽略了薪资待遇和完全异于家乡的自然环境,他通过自主招聘走上古勒阿瓦提乡第一小学的讲台,为维吾尔族孩子执教语文课。*的异域风情和淳朴的孩子激发了他的文学灵感,也催生、滋长了他的理想主义。他的组诗《正被春天养肥》、散文《那片白杨林》等都来自这片文学的沃土,他的文字有着强烈的现场感,意境明朗清澈,有着质感和力量,比如:“孩子们,请修改从前的误会/写信给你的妈妈和爸爸”(《今晚,教你们写信》)““雪融化了,山下一片片羊群/正被春天养肥”“在贵州的山上传来布谷鸟声/一直传到温宿,我工作的教室窗口”(《二十一点的落日》)。

泥泞是飘扬在天空的雨,晚上二十一点的落日,对他一见如故的孩子们,记了一个月才记完整的维吾尔族孩子的名字……这些,让曾从事新闻工作的田弈枫执着地留在了*,因为“*的太阳很好,比我去过的任何地方都不愿离开人类醒着的天空”。

田弈枫不是一个躲在象牙塔里顾影自怜的诗人。他用文字沉淀自我,开设个人

1
查看完整版本: 讲台上的诗人中国教育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