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华南
“李吉林具有持之以恒、实事求是的优秀研究品质,研究成果具有原创性,在研究范式上将实践与理论自然融合,其影响已经走向世界。”这是年6月,在首届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选时,专家组对著名儿童教育家,全国著名的语文教育专家李吉林的评价。这一次,她的“情境教育实践探索与理论研究”荣获特等奖。
今年适逢国家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情境教育”发展的40年。在教育之乡南通的浓厚氛围与扎实根基之上,李吉林立足小学讲台40余年,以自己的不懈研究,向世人郑重回答一名小学语文教师,除了在自己的岗位上勤勤恳恳地教书育人外,对教育事业发展的探索、引领与贡献。
情境交融开风气之先
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一定的场景氛围,调动学生的想象与情绪,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这种做法并不罕见,许多老师特别是小学老师都可能多少使用过。但长期自觉地实践这种方法,并给予理论上的阐释,形成系统的教学流派——情景教育学派的是李吉林。
年,已经成为江苏南通师范第二附属小学特级教师的李吉林,一改长期从事中高年级语文教学的惯例,主动要求教一年级。按照当时的教学进度,一年级学生必须用整整60天反复学习拼读拼音字母。想识字的孩子就是识不到字,很着急。要改变,得靠教师主动创新,李吉林拿定主意“提早起步,提高起点”。她自己动手,铁笔刻蜡纸,给学生编写补充教材。小学10个学期编了10本,教学内容一下子丰富起来。
随后,受外语教学中情景教学方法的启发,李吉林决心尝试让学生通过在情境中表演的方法来理解表现人物的神情、动作。
等学生上了二年级,李吉林创造性地开发出“口头作文”“情境说话”“观察情境作文”“想象性作文”等独创作文样式。学生把生活中看到的、听到的、感觉到的美好的人和事写下来,“一切景语皆情语”,越写越快乐。年,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李吉林所教实验班学生的作文集——《小学生观察日记》,学生的作文还上了《人民日报》。作文教学的成功,让李吉林抓住了一个“美”字。通过学习美学、借助美学的方法,她又着手改革阅读教学,在阅读课上引进音乐等艺术内容。
学生的变化给了李吉林开风气之先的胆量和自信,她便一路探索,前行至今。
李吉林曾在著作《情境教育三部曲》的卷首语中如是回忆自己的起步阶段:“早在上世纪70年代末,跟随时代的召唤,我成为当时中国教育改革的第一批‘弄潮儿’。凡‘弄潮儿’往往热情奔放,而少知水的深浅,水下的路径。于是,小平同志一句‘摸着石头过河’的名言,立即被广为传播,那是何等的深入人心!我便是这‘摸着石头过河’大部队中的一员,我依附身边的‘石头’,勇敢地向前探路。虽不能阔步前行,但只要能不停地向前,就享受到了弄潮的快乐。”
探索的路,虽快乐却也充满艰辛。但李吉林心中的目标始终准确而明晰:教育改革归根结底就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可以说,情境教育的探索始终有着鲜明的目标,由此生成的不竭动力,驱动着我向前,再向前,不肯歇脚,不肯回头。”
以情境教育促进儿童全面发展
情境教育发源于语文学科,但却没有就此止步。思想品德、数学、科学、音体美……李吉林将语文情境教学实践中探索出来的学科特定的儿童学习规律,提升为各学科适用的一般规律,并基于此提出了“以培养兴趣为前提,诱发主动性”等情境教育促进儿童发展的“五要素”。其后,她又引导各科教师把“五要素”与学科特点、儿童特点两个要领结合起来,提炼出各科情境教学的要素和原则。
此时,作为一条隐线,情境教育的一些基本学习观也在李吉林的脑海中逐步形成。她提出学生是学习主体的观点,并把“为了儿童的学习和全面发展”作为情境教育的根本理念和最终目标。在操作层面,她提出“创设亲、助、和的人际情境,缩短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距离及学习者之间的距离”,强调师生在共同的学习和实践活动中形成共通体验与合力以及对学习的促进作用,强调情境在沟通学习者要学习的新知识与他们的经验、兴趣、先前知识之间的重要作用。
“从语文到数学,到各科实践探索,形成了实现课堂教学情境化的操作系统,知识与情境依存,儿童与情境互动。”在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郝京华看来,知识与儿童的学习之间如何达成平衡,也是国际上未解决的难题。
李吉林认定,“从情境教学拓展到情境教育,目的是要让更多儿童获益,而不是只局限于一个实验班,一所学校”。于是,她又把开发情境课程作为目标,希望以此走向大众化。同时,李吉林还主张情境教育“以情为纽带”,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引起神经递质的释放,由此形成的“情绪记忆是最高效的记忆”。情绪智力对儿童在一生中取得的成就都会产生影响。
传承“匠心”续教育传奇
“李老师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