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亚平
朱熹、陆九龄、陆九渊、吕祖谦在年的那场鹅湖之辩,已经过去一千多年,却一直受到人们的怀念和纪念。
现在的人们,一想起鹅湖之辩,就会去逛逛鹅湖书院。
鹅湖书院在哪儿?
鹅湖山下。
在铅山鹅湖山下广袤的田畈上,错落有致地分布着村庄、阡陌、溪流、古桥、水碓、山林、柴扉......,晚唐王驾有诗:
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
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诗中描述的就是铅山鹅湖一带的那种山青水秀、富庶恬淡的风景和风情。王驾,今山西永济人,年进士,官至礼部员外郎,《全唐诗》收录其诗6首,数量不多,质量却高。除这首《社日》外,还有《雨晴》“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也流传甚广。
辛弃疾(-),22岁时南归,在南宋生活了45年,前18年随任而居,后27年基本都居住在上饶,最后就死在铅山,其墓就在鹅湖附近的“瓢泉”。《全宋词》选其词作首,其中在上饶期间创作或内容与上饶有关的词作多达首,辛弃疾为鹅湖寺、鹅湖山、鹅湖道写下6首诗词,如《鹧鸪天·游鹅湖醉书酒家壁》:“春入平原荠菜花,新耕雨后落群鸦。”写的也是鹅湖山一带的乡村景象。
再如《鹧鸪天·鹅湖道中》:
一榻清风殿影凉。涓涓流水响回廊。
千章云木钩辀叫,十里溪风罢稏香。
冲急雨,趁斜阳。山园细路转微茫。
倦途却被行人笑,只为林泉有底忙。
上片写鹅湖寺内外的景色,寺内,清风吹来,殿堂之中特别凉爽,寺庙旁边泉水叮咚,令人心旷神怡。寺外有千株高大的树木,树木中有鹧鸪的叫声,山下有十里稻香。下片写回家路上的情景,“冲”,显出急迫心情,雨过天晴,山中的小路被冲得模糊不清,“趁”,写天色将晚急忙赶路的行状。“细路微茫”,路生,天晚,不禁有些紧张。结尾两句化紧就松,通过“行人笑”来自嘲自己无事可做只能为林泉而忙碌,也表明他壮志难酬的不甘之心。
自从有了那场朱陆鹅湖之会,铅山、鹅湖这片土地,便一直得到人们的讴歌和称颂。清顺治年间进士、广信参议道安焕(今山东日照人,顺治己丑进士,改庶吉士)在一篇文章中写道:“鹅湖一山,自闽东走,逆下三百里,为铅邑巨灵……此地秀餐积翠,荡浴冰溪,宇内之所推崇,不仅甲西江也。”说此地不仅是西江第一,且为天下推崇。此篇文章的碑刻现立于鹅湖书院西碑亭。
清吏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李光地(-)在《钟灵书院记》(即信江书院)中说此地是“两江人文地,在宋庐陵、临川、南丰诸予为文章采师,濂溪、明道、伊川于此相授焉。南渡后,有陆氏兄弟以学行与朱子道义相切。而朱子趋朝来往,必由信州取道,故玉山之讲、鹅湖之会道脉攸系,迹在此邦。”认为江西是两江(即现代的江苏、安徽和江西),在北宋,欧阳修、王安石、曾巩为“文章采师”,周敦颐、程颢、程颐在江西成为师生。到了南宋,陆九龄、陆九渊与朱熹在这此切磋学问。而朱熹前往京城,必定取道信州,于是就有了玉山讲学、鹅湖之会。直是道脉攸系,迹在此邦呀。
鹅湖书院坐落在江西上饶铅山县鹅湖山北麓,左右两侧山势合抱,重峦叠嶂,林木葱茏,其左侧山顶,有飞瀑倾泻而下。鹅湖书院坐南朝东,分布在鹅湖山北的渐升台地上。是一个掩映在绿林深处灰白相间、错落有致的古代建筑群。
鹅湖书院整体坐南朝北,以中轴线展开,纵深进次,“书院建筑群实际占地平方米,建筑面积平方米”,这座书院建筑群保存完好,既为典型的中国古代建筑布局,也呈现了中国书院的规制、格局、建筑等,具有浓重的儒学礼仪制度氛围。她是中国书院中少有的得以完整保存原貌的实物遗存,年,鹅湖书院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现在一般是从西门进入鹅湖书院。西门也叫“西礼门”,清代建筑,木质双扇对开,青石门框,上部呈半圆形,额上有门楼,门楼为单层庑殿顶。门额书“鹅湖书院”四个楷书,乃为清代铅山知县李所书。
门外是“义路”,是一条古驿道,为宋时福建崇安至京城临安的必经之路,可通往唐代峰顶寺,亦可直通永平镇及福建。你看,“礼门”“义路”,一见面,就给你上了一堂儒学礼仪课。
进入“西礼门”,樟树桂树夹道相迎到头门。回头看,西礼门上方匾额“圣域贤关”,往前看,东礼门上嵌有石刻匾额“仁山知水”,均为清道光年间铅山县令李淳题写。东礼门外为“东义路”,东义路往南通往书院东侧的鹅湖寺遗址。
站在头门向里看,鹅湖书院在自北而南的中轴线上,依次呈三进院落格局展开。
鹅湖书院沿中轴线呈三进展开的庭院式书院格局
第一进包括头门、石牌坊、泮池和东西碑亭。
头门的五开间,明间、次间脊檩前敞厅,悬山,稍间硬山,出三山屏风墙。明间中立将*门。门框上一匾额“敦化育才”,表明了书院的办学宗旨,门前一对汉白玉抱鼓石,两侧的楹联:
江右乃人才渊薮
鹅湖钟川岳英灵
据说匾额和楹联都是清代白潢(-,清雍正年间文华殿大学士,兼兵部尚书)在-年任江西巡抚期间所题。
头门大门上还挂着一幅篆书门联:
鹅从天外飞来,藏修游息,返本开新,人文化成弥宇宙
湖自地心涌现,吞吐涵容,承先启后,书院论道贯古今
联首嵌“鹅湖”二字。这是年由台湾教授蔡仁厚在铅山所撰。
穿过头门,进入第一进院落,只见一座全青石构建的石牌坊,镂雕并举,高大宏伟、朴实壮观,矗立在书院建筑群的南北中轴线上,头门之后、泮池之前,高7.49米,长6.4米,宽2.3米,四柱三间五楼的门楼式。东西二间各宽0.8米,正厅间宽2.85米。四方柱南北方向上用八个青石抱鼓石紧撑,最顶端正中有一钱芯宝葫芦石雕,其南北面分别为彩带束缚的“朱笔”和“香囊”,寓意书院乃“书香”之地。其下镌刻有雁塔图样,寓雁塔题名之意。牌坊每层楼阁上还雕有大大小小的十八尾鲤鱼,尾尾逼真,栩栩如生,寓意着学子们“鲤鱼跳龙门”。
青石坊额的北额写“斯文宗主”,南额写“继往开来”,寓意朱熹陆九渊等宋儒“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襟怀与宏愿。鹅湖书院共有石匾5方,除了“斯文宗主”“继往开来”2方外,还有西礼门外“鹅湖书院”、西礼门内“圣域贤关”和东礼门内“仁山知水”3方,这5方均为清道光年间铅山县令李淳所书。
这座青石牌坊是全国仅存的全石质牌楼式中国书院牌坊,是融中国儒家文化和雕刻艺术于一体的书院教育标志性建筑,是中国文化建筑的精品。
石牌坊东侧,在“义圃”门旁,有石砌雕刻的“惜纸炉”,用于焚烧有字之纸,以表示敬重造字先师、文化始祖。与义圃相对,有“经畲”门,为通东、西院杂役住所和士子号舍门户。
走过石牌坊,就是泮池和状元桥:状元桥长10米,宽2.5米。泮池围栏杆的望柱、拦板均青石,纹饰、图案、字迹留下了不同时代的特征印记。
泮池东西两边是碑亭。两座碑亭外观相同,单檐歇山,三开间,四金柱。柱形却不一样:东亭柱方形讹角,西亭柱圆形。
鹅湖书院现存有刻在门楣、门额上的2+12块(幅)匾额、楹联还存有14通明清时期的石匾和碑刻,它们记载了历次重修鹅湖书院的情况。这14通碑的分布是:
东碑亭立有4通碑:年《重修鹅湖书院碑记》,高厘米、宽98厘米;年《重建鹅湖书院碑》,高厘米、宽厘米;年广信知府郭维莞《鹅湖书院碑》,高厘米、宽百米;年《书院房屋田山租谷碑》,高厘米、宽厘米。东碑亭还有楹联:
一时持论寻同异
千载斯文几废存
西碑亭内立有5通碑:年吴世良《鹅湖书院谒四贤祠感沁五首》,高厘米、营帐87厘米;年铅山知县张邦亭《陆象山先生*洞书院义利章讲义》,高厘米、宽93厘米;年李光地《重建鹅湖书院碑记》,高厘米、宽98厘米;年白潢《颁赐鹅湖书院御书记》,高厘米、厘米;广信知府秦勇均书、铅山县尹段三卿勒石《庚午中秋游鹅湖书院谒四贤祠敬依先贤唱和诗元韵吟成二章》,高厘米、宽86厘米。西碑亭有楹联:
俎豆古今存圣学
瓣香朝暮愧禅门
东、西碑亭的楹联都取自明代江西著名的“程山六君子”之一甘京的《过鹅湖书院》:
翠微山色点云根,万土惊霜落叶繁。
俎豆古今存圣学,辨香朝暮愧禅门。
一时持论多同异,千载斯文几废存。
在昔趋庭窃鹤问,至今空各有有谁论。
另在仪门后东廊嵌碑2通:年李奎书、广信知府姚堂书丹《重建鹅湖书院记》,高厘米、宽厘米;年进士授翰林院检讨征士郞经筵讲官司汪伟《重建文宗书院记》,高厘米、宽90厘米。西廊嵌碑1通:年十二月铅山县丞陈桐等20人立《陆公清赋复祀碑记》,高厘米、宽98厘米。
御书楼前廊东端嵌碑1通:年十月里长陈昌、戴学记《鹅湖四贤祠田地山塘亩数及祭品祭仪》,高76厘米、宽57厘米。
西礼门外右侧守墙嵌铅山知县李淳《告示》碑1通。这14通碑刻中,明代碑6通、清代碑8通。内容各异,以重建书院碑记为主,字体有楷书,也有行书、草书,具有较高的书法价值,更是研究鹅湖书院的珍贵资料。
第二进为仪门,取“有仪可象”之意。建筑格局为六榀(pin)五间,门额上悬“道学之宗”之匾。五开间,明间、次间悬山,稍间硬山,穿斗式,脊檩前敞厅,立木质板门三樘。匾“道学之宗”。廊柱上挂有楹联:
既有学规传*
可无泮水浴红鹅
庐山*洞书院有*的传说,而鹅湖山有红鹅的传说。这里是将鹅湖书院和*洞书院相提并论。此联出自明代铅山人费元禄的诗句。
穿过仪门,就看到了讲堂,讲堂是鹅湖书院传道授业解惑之场所。讲堂的门前柱上有楹联:
自古乾坤惟此理
至今山水有余光
出自明状元、内阁首辅费宏的诗句,费宏是铅山县人。
进入讲堂,乃三开间敞厅,两侧墙壁上是仿朱熹字体书“忠、孝、廉、节”四个大大字。
大堂正中设有讲台,讲台两侧的柱子上有李淳题鹅湖书院的楹联:
鱼跃鸢飞,斯道由来活泼泼
锦明水止,此心本是常惺惺
讲台后面的板壁上挂有朱熹在庐山制定的《*洞院规》,而在碑亭立有一块《陆象山先生*洞书院义利章讲义》碑,说明朱熹陆九渊两人,以及鹅湖书院与*洞书院的关系。
穿过讲堂是鹅湖书院在中轴线上的第三个院落,这里准备修建“四贤祠”。
中轴线上的最后、即最南端的一座建筑为御书楼,始建于年(清康熙五十六年)。九开间,用木质板壁分隔为三间,明间有楼,重檐歇山顶,次间一层,硬山,出五山屏风墙。靠山面为穿斗式构架,中跨用叠梁式构架,门十根木质圆形满堂柱。明间正门上方悬“窮理居敬”匾,前侧楹联:“章岩月朗中天镜,石井波分太极泉”。御书楼的匾额是“穷理居敬”,门前的楹联是:
章岩月郞中天镜
石井波分太极泉
此匾额与楹联都是康熙亲自书写。“章岩”“石井”是铅山县的两个地点,朱熹在这个地方都讲过学,此联点出鹅湖书院与朱熹的关系。
大堂的楹联是:
宸瀚辉腾千嶂外
御书香闭一楼中
“宸瀚”与“御书”都是指皇帝写的字,上联皇帝为鹅湖书院题写匾额和楹联发出的光辉飞腾到千山之外,皇帝题匾和题联的墨香充满这整幢楼房。
御书楼康熙亲自书写的匾额和两副楹联,楹联除了体现对鹅湖书院的重视和对和泉更深的推崇,根本没有说出什么名堂,不过他题写的匾额“穷理居敬”,倒是揭示出朱熹理学的特点所在。朱熹说“所谓功夫者,不过居敬穷理以修身也”,“穷理中自有涵养工夫”,而江西巡抚白潢在挂匾时说了康熙的用意:“我皇上亲洒宸翰,揭为学之要,昭示学者,其敦化育材之意,固有什伯于太平兴国者乎。”
御书楼后方有方青石砌的半月形水池,为“洗笔池”。最南端土台花坛,高约五尺,从半月池两旁拾级可上。
御书楼左右各有三间房,为文昌阁和关帝庙。前后有廊。前廊两侧,数步之外,各有门出内院、去东、西院士子号舍。书院的东厢房原来是学子们的学舍,现开辟为“‘鹅湖之辩’陈列展”。
光阴嗟荏苒,往事越千年。鹅湖书院就这样静静地矗立山水合抱的鹅湖山下,即使岁月久远,鹅湖书院依旧会用那些灰白相间的建筑呈现出“鹅湖之辩”那段鲜活清晰的历史记忆。
如今的鹅湖书院,已经不再是读书讲学的机构,也不再是会讲辩论的场所,礼门头门和仪门、青石牌坊和讲堂,都抵不住岁月的打磨,褪去了颜色的光鲜,磨平了原有的棱角。推开老旧的大门,漫步在鹅湖书院那长满青苔的石板路上,触摸墙角的石碑,看着那葱茏的古树,清澈的湖水,剥离的粉墙,发*的牌匾,鹅湖书院一直就这样保持着那份安详宁静、幽静雅致,涵泳厚重,人们仿佛置身于1千多年前的那个会场,聆听先哲们的伟大对话。
鹅湖书院成为鹅湖之辩留下的文化遗产,在中国文化史上极负盛名。朱陆之辩碰撞的思想之火,已经成为鹅湖书院延续不止的文化命脉,赋予这方土地生生不息的文化魅力。
鹅湖书院具有建筑形式,又富有文化内涵,既是一片实物遗存,又是一个文化符号,她是摊开在中国大地上的一部历史书籍,她是中国人内心珍藏的一段“文化记忆”,她是中华民族永不坍塌的一座“思想殿堂”。人们慕名而来,走进这个殿堂,翻看这部历史之书,记住这段哲学乡愁,增强做人做事的底气和开拓创新的活力,思索着如何紧贴时代脉搏、如何“继往开来”的文化命题。
参考资料:
《新鹅湖之会——纪念朱熹诞辰周年国际学术会论文集》,*山书社年版。
王立斌:《鹅湖书院》,中国戏剧出版社年版。
王立斌:《鹅湖书院研究》,江西高校出版社年版。
俞怡生:《江西省鹅湖书院揽胜》,载邓洪波彭爱学主编《中国书院揽胜》,湖南大学出版社年版。
注:本文写作得到鹅湖书院叶正林先生帮助和提供部分照片,在此致谢。本文部分图片资料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