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从何时起,西方的情人节在中国也很受欢迎。可能我们中国人就是爱过节,更何况是在这么有仪式感的2月14日呢?
鲜花和巧克力是情人节的专属礼物,也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收到过或者送过给自己的爱人。如果要我回忆印象中最深刻的情人节,它却并非发生在我自己身上,而是我高中时候的同学。那时的我,就是个单相思,自然是没有人会陪我过情人节的。
为什么说印象深刻呢,可能那是因为我第一次看到男生给女生送花表白吧。我的那位男同学手捧玫瑰当着全班的面把花送给了我的那位女同学。鲜艳的红色玫瑰花,包装在透明的长方形礼盒里,外面还系了一个粉色的蝴蝶结。我这该死的记忆,细节都能回忆出来,可想而知当时的我有多羡慕。他们俩在全班同学的起哄下,都红了脸。青春懵懂的岁月真是太美好了。
我知道那位女同学也喜欢那个男生,虽然当时她很腼腆没有直接答应。不过后来他们是真的在一起了,同为彼此的初恋。从高中到大学再到结婚生子,只是他们没有一直走到白头。十多年的感情,最终也没有抵过生活中的柴米油盐。离婚,成全对方成了他们给彼此最后的礼物。而情人节也最终被他们过成了情人劫。我相信爱情的消失并不在分开的那一刻,而是在无数个争吵,无数次失望后慢慢消磨殆尽。
我并不想展开讨论为什么从青春年少一路走来的感情,说散就散了。我不是当事人,自然无法知晓其中缘由。不过我知道要想维持对彼此的爱,光有鲜花和巧克力是不够的。
之前分享过我和方外友人关于感情的聊天文章,不过阅读量惨淡,可能大家也都错过了那系列文章所探讨的问题。我和友人都不是情感专家,他是一位出家人,一心修佛。我是一位在家人,一心修行追求内心平静。因此我们讨论的关于感情的话题,不会像情感专家一样给你提多少点建议,而你照做就行。若真有那么容易,世上就不会有那么多伤心之人了吧。
今天正好是情人节,我也想借此机会重新分享一下和他探讨的关于爱的话题。希望对那些还在感情路上迷茫的人有所帮助吧!
我:“一行禅师曾写过一篇名为《初恋》的文章,收录在他《培养爱心》这本书里面。这篇文章里一行禅师回忆了他的初恋。他初次见她时,她20岁,一行禅师也才24岁,他们都在彻悟寺修行。他还回忆了跟那位女僧人相处的点滴。但是后来他们不得不分开,心中都有眷恋的情愫,但同时他们都是理智的。为了继续保持自我,为了成功地实现他们探索和修行的愿望,分开是他们唯一的路。”
友人:一行禅师不仅是一位非常出色的禅宗僧侣,还是诗人、学者以及和平主义者。你分享的这篇文章我也看了,他叫我们回忆一下自己的初恋。回忆一下它是怎样发生的?在哪里发生的?是什么因缘把你带到了那一刻。唤起那段经历,带着慈悲和智慧深入地审视它,你会发现有很多那时你并没有注意到的东西。
我:嗯是的,我去细细的回忆了一遍,就像我之前跟你聊的,我脑中一直浮现出画面,阳光,讲台,白色体恤,微笑,眼镜。这些简单的元素组合成了那幅画面,一幅和谐又生机盎然的景象。在我原本因为离家读书落寞孤独的心里注入了一道阳光。我想我的初恋为什么会发生,可能就是基于这些吧。
友人:一行禅师还说当你这样做时,你将发现你的初恋并不是真正的第一次,你出生时的样子也并不是你的本来面目。如果你深入地观察,你会看到你真实的本来面目和你真正的初恋。你的初恋依然还在,一直在这里,继续塑造着你的生命。
我:可能到这点,原谅我修行太浅无法参悟。初恋如自己初始的爱,我最初爱大自然,爱毛毛虫,后来爱父母爱小伙伴,再长大最初的爱转变成对某人的爱,可以这样子的理解吗?
友人:你这样子说也是可以的,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理解。一行禅师在文中详细地描述了他与初恋的相识和相处过程,但是最终他们不得不分开。在经过一段时间后,他们借助时空,得以成长,看事物不同了,他们的爱也变得更加成熟了:执着的成份减少了,慈悲之花绽放了。分离没有破坏他们的爱,反而使它更坚定了。一行禅师说他对她的爱没有减少,是它不再局限于某个特定的人身上。他领导着数百位出家僧众,从那时候起,他们渐渐发展成几千人的大型僧团。然而那份爱仍在那里,并且变得更强大。维持他们之间的爱的最好的方式是成为真正的自己、好好地成长、建立起深沉的自尊。我想这一段跟你所理解的不谋而合。
我:成为真正的自己,看到自己真实的本来面目,初恋并不局限在某个特定的人身上。走过三十多年的人生,我一直在找寻自己,成为真正的自己。这份爱是成为真正自己的引线,它指引我去寻找,去回忆,去破除执着。
友人:嗯你并非修行中人,能够通过自己的经历参悟到这些已经是很好的善缘了。
我:确实需要自我完善,成为真正的自己才能有维持爱的能力。这份爱可以一直深埋心底,一直存在,默默地影响我生命中的每个人。
今天关于情人节的话题就分享到这,不知道大家看了有什么感触?你还记得你印象最深刻的情人节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