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海茫茫,云雾升腾,在朗朗读书声中,五星红旗高高飘扬。
这是边陲小镇,一个普通的早晨。
伴随着悦耳的上课铃声,一位边防*人走进教室,走上讲台。这样的场景,在西藏墨脱县背崩乡希望小学,已经上演了18年。
18年,这位边防*人把人生最宝贵的时光献给雪域边疆,献给门巴孩子们。一本书,一支笔,一个梦想,一段艰苦而充实的坚守岁月。
人生几何,时光匆匆。门巴孩子心中的“玛米更拉”(门巴语:兵老师),虽然平凡,却令人敬佩……
一次偶然机会,在中央电视台《欢乐中国人》节目中,我看到这样一个值得致以敬意的真实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墨脱边防*人周国仁。从此,我记住了这个名字。
看到这篇稿件后,我辗转寻找,与周国仁通了电话。他说,自己最大的幸福就是,18年坚守边防,巡逻边境,18年与门巴孩子们相伴;最大的遗憾是,与妻儿相隔千里,“对不起”成了他对妻子说过最多的话。
今天,随着边疆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18年前门巴孩子们的贫苦状况,已成为历史,富民强边的接力棒已从“周国仁”传递到新一代官兵手中。不少驻守边防一线的部队,都会定期选派文化素质高、思想品德好的官兵到驻地学校担任辅导员,给边关少数民族孩子们送去知识,送去温暖。
再过几天,就要迎来“六一”国际儿童节了,我们把周国仁的故事讲给读者,同时也向那些关心帮助祖国花朵健康成长的边关战友致敬!向少年儿童致以节日的祝福! (陈小菁)
门巴孩子的“玛米更拉”
■王添昊李驰江涛
课堂上,周国仁耐心为学生答疑。王添昊摄
初夏墨脱,山巅的云雾似洁白的哈达,环绕在葱郁的林海间,山脚静静流淌的雅鲁藏布江,仿佛在喃喃低语。
坐落于峡谷深处的背崩乡,安宁而静谧。乡里唯一一所学校——背崩乡希望小学的操场上,孩子们在嬉戏玩耍,不时传来阵阵欢笑声。
五年级一班教室内,西藏林芝*分区“墨脱戍边模范营”三级*士长周国仁,正为34名门巴孩子上课。
校长白玛说,周老师在这里义务支教,已有18个年头了。
从这所学校毕业的孩子,大都走出了深山。据统计,学校先后有人考入初中,23人考入内地西藏中学,人考上大学。
周国仁爱这片大山中的门巴孩子们,门巴孩子们更爱他们的“玛米更拉”(门巴语:兵老师)。
周国仁的门巴学生。王添昊摄
1、为孩子打开一扇窗
年9月的一天,周国仁在营门口站哨。
换完岗,他忽然看见每天背着书包去上学的索朗次仁,正牵着一匹骡马、背着猪草,无精打采地往家里走去。
以往路过营门口,小索朗都会热情地对哨兵说:“解放*叔叔好。”可那天,小家伙心不在焉,闷闷不乐……
“锅达(门巴语:孩子),今天放学咋这么早?”周国仁好奇地问。
“老师走了,不要我们了……”小索朗低头说。
周国仁听罢愣住了。望着小索朗远去的背影,他心里不是滋味。
后来,他专门到学校了解情况。背崩乡地处大山,交通不便,艰苦恶劣的环境让老师们望而生畏,不少人选择“离开”。
学校师资力量严重不足,小索朗所在班级因为没有老师,不得已停课了。
一连几个晚上,周国仁躺在床上想起小索朗那挂满泪珠的脸庞,便翻来覆去睡不着。他的内心,萌生出一个想法:用自己所学,为孩子们打开渴求知识的一扇窗。
于是,周国仁找到教导员尚天云,把“利用业余时间去学校给孩子讲课”的想法,一股脑儿倒了出来。
“营里正准备派人去学校当辅导员,不过教书育人是大事,你能行吗?”望着当时年仅19岁的周国仁,尚天云有些迟疑。
“教导员,我高中毕业在老家当过老师,没问题!”周国仁信心满满。
由于家庭经济负担过重,周国仁高中毕业后,不得已放弃继续追求自己的“大学梦”。“想读书,没书读”的滋味,他有切身感受。
教导员尚天云决定让周国仁试一试,同时对他“约法三章”:对学生要尽心尽责,不准收取学生家长任何东西,教学只能利用课余时间,不能耽误训练、执勤任务。
2、墨脱响起朗朗书声
经过*地双方协商,周国仁成了背崩乡希望小学的一名代课老师,主要教语文。尽管训练任务很重,但在连队支持下,他合理分配时间,从来没有耽误学生一节课。
上课第一天,周国仁懵了。
讲台上,任凭他讲得如何生动,孩子们只是呆呆地望着他。
“是讲得太难,还是孩子们不喜欢?”周国仁心里犯了嘀咕。
此时,坐在后排听课的副校长丹增走上讲台说:“同学们,新老师不会讲门巴语,要认真跟老师学习汉语。”
丹增先用汉语讲了一遍,又用门巴语讲了一遍。周国仁瞬间明白了,这些门巴孩子听不懂汉语。而语言障碍,也是学校留不住老师的原因之一。
要教好孩子,首先要打破语言障碍。由于门巴语没有文字,仅靠口口相传,周国仁便拜懂汉语的达瓦老师为师。
为了学好门巴语,他用汉语拼音代替门巴语进行“音译”,耗费近3个月时间边学边记,记录了10万余字的翻译笔记,渐渐疏通了他和孩子们之间交流的语言障碍。
当时,墨脱尚未通公路,大雪封山期长达七八个月。
学校没有合适的双语教材,周国仁就自己摸索编写;开山了,他用自己的积蓄,委托亲戚朋友从县城采购书籍;没有粉笔,他用木材烧成炭,在白木板上书写。
对一些因病休学的孩子,无论多么偏僻的山村,周国仁坚持每周家访一次,给孩子们“开小灶”。
“只有插上知识的翅膀,生活在大山里的门巴人,才能真正走出贫困。”周国仁深谙这个道理。
他说,如果说经历是人生最大的财富,我和孩子们一起走过的日日夜夜,就是我最大的财富。我希望自己的付出,能让门巴孩子更多地了解外面的世界。
讲起学校的变化,周国仁喜笑颜开。王添昊摄
3、“编余老师”的最大心愿
这几年,墨脱的路通了,背崩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背崩乡希望小学也发生了巨变——
孩子们穿上了崭新的校服,教室整修一新,还配备了投影仪、滑动黑板;教学也从当初的语文、数学,拓展到涵盖美术、音乐、体育等多门课程。
两年前,乡里还给学校买来几头奶牛,让孩子们每天能喝上新鲜牛奶。
如今,优厚的*策支持,日趋成熟的软硬件设备,吸引了不少内地老师前来这里支教,老师从“缺编”变成了“超编”。周国仁也从当初的“代课老师”变成了“编余老师”。
虽然“编余”了,但他心里高兴,也没有闲着。
在周国仁建议下,学校开设了国防教育课,由他定期讲授边防知识;每隔一段时间组织一次*营体验活动,让学生们与边防战士一起学习、读书。
“点亮孩子们的心灯,照亮他们的人生路,看着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有了出息,我就觉得值得!”周国仁说。
今年是三级*士长周国仁服役的最后一年。聊起将来的打算,这位戍守墨脱边防20年的老兵,一时语塞……
18年,周国仁把生命中最美好的时光献给了墨脱。学校里的老师换了一茬茬,而他始终在这里坚守。
周国仁永远忘不了,那难忘的一幕。
3年7月,他所带的毕业班学生全部考上了初中,其中有7名学生考入内地西藏中学,这是墨脱县第一次有学生考入内地西藏中学。
通知下发的那天,背崩乡群众敲锣打鼓,热闹得像过年一样……
乡亲们涌上来,给他献上一条条洁白的哈达。
阳光出来了,山间的云雾散去。周国仁深情地说:“我最终会离开这里,心中虽有太多的不舍,但更多的是满足和幸福。这满足和幸福,有一多半是门巴孩子们给的。”
作为“编余老师”,他最大的心愿就是:门巴族乡亲们能够伴着新时代的脚步,生活得更加幸福!
双休日,周国仁到学校陪住校学生做游戏。王添昊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