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刁小嘴注:本文涉及剧透
1.
作家三毛在西班牙马德里上大学时,最快乐的一节课就是艺术。
繁杂的课业压力下,艺术只学习欣赏和思考。最让三毛惊喜万分的是:不在教室内上课。
那还能在哪儿?在西班牙的普拉度美术馆,三毛总是第一个到达美术馆的那个人。
对于学生来说,教室代表着考学压力、同辈竞争和无尽的自习。偶尔换个环境,反而会吸收更多的知识。
这是我在看《死亡诗社》时,联想到的第一画面,电影中的约翰·基丁老师也是这样做的。
图片来自优酷截图《死亡诗社》是年上映的电影,男主角基丁老师的扮演者是罗宾·麦罗林·威廉姆斯,他于年8月去世。
同年12月上映的《博物馆奇妙夜3》也成为他的最后一部作品。
《死亡诗社》曾获第62届奥斯卡金球奖最佳原创剧本,也在第43届英国电影和电影艺术学院奖中获得最佳影片奖。
片中,英国的威尔顿贵族学校是一座百年老校,在那个庄严而又神圣的开学典礼上,无形中就感受到一种学习压力从天而降。
不信?例如化学课上,每周五都要写份报告。例如几何课,不完成作业就会“光荣”地被扣掉一个学分。
带着一个恐怖片的片名,让很多人望而却步,实则不然。
这是一部让不懂诗歌的人都会爱上诗歌的电影;也是一部让人都希望有一个像约翰·基丁这样的老师。
基丁带着他迷人又自信地微笑,开启了“灵*拯救”式的教学。
图片来自优酷截图1.拯救灵*第一步:抓紧时间,做想做的事儿
松浦弥太郎说过,“人生中绝对会遇到意想不到的挫折,无论工作还是恋爱,再怎么一帆风顺,都可能一夕变卦。”
我们总觉得可以等等再做那些想做的事儿,结果却浪费了太多时间。
基丁老师在第一节课时,吹着口哨带着孩子们来到学校门口的纪念榜,这是一个每人每天都会路过,但不会顿足的地方。
纪念榜中摆放着往届毕业生的合照,那些人和眼前的这群学生差不多大,同样的充满着活力,也都相信自己一定会事业有成。
图片来自优酷截图但花甲之年来临时,也许会有很多未完成的心愿。基丁让学生们站在照片前,自己在后面用低沉地声音念叨着:“卡匹迪恩,抓紧时间”。
“卡匹迪恩”是一句拉丁语,抓紧时间,寻找自己,做自己想做的事儿,让生命不同寻常。看似古怪地教学方式,却提出了一个非常实用的人生道理。
寻找自己的路上,尼克想成为一名演员,得到主演机会后,看似万事顺利,唯独父亲是个难关。
尼克父亲非常严格,要完全按照他要求的人生来完成学业,不能违背。
图片来自优酷截图《哈利波特》有一句话说的好:“决定我们成为什么样人的,不是我们的能力,而是我们的选择。”
尼克的结局是不幸的,一场话剧的成功,却变成了人生的谢幕。
在一切无法挽回时,尼克选择过、努力过、坚持过、享受过掌声与赞美,也许比“千篇一律、度日如年”的生活,他要幸福很多。
2.拯救灵*第二步:如果害怕,那就“不看”
《圆月弯刀》有句台词,“当一个人不肯承认他害怕的时候,也就是害怕得要命的时候。”
每一个害怕的人,都会找到各种理由。
安德森,被同学称为“笨瓜”。不言不语的他,总是给人慢半拍的感觉。他的哥哥曾是这所学校中的风靡人物,两个人总会被拿来比较。
图片来自优酷截图也许是在哥哥的光环下,有了压力;也许是在成长环境中,很少受到肯定,安德森往往都选择沉默寡言,很少去参加聚会。
他和尼克是室友,尼克想调动起安德森做事情的热情,却被拒绝。安德森说“我和你不一样,你说话有人听,而我不是。这是没有办法的事儿,你管不了。”
图片来自优酷截图基丁老师拉他上台,却被拒绝“我没有写诗”。基丁坚持,“你的内心是很有价值的”。引导他从咆哮开始练习,先不怕在众人面前出丑。
面对墙上惠特曼的照片,基丁引导安德森,慢慢地捂住他的眼睛,让他现场写诗。
图片来自优酷截图有眼神的地方就有批判,台上的人会格外敏感,台下一个眉头,都会淹没心中的那点自信。
朋友小丫上大学时,去竞争学生会主席,从未在众人面前发过言的她,紧张得两腿发抖,一张嘴说话都是颤音。
她想了一个办法,就是摘掉眼镜。小丫是高度近视,摘掉眼镜后,眼前只剩幻影。
朋友说,这样不妥,万一忘词了,连手中的稿子都看不清楚。但小丫认为,这是唯一能打破自己不紧张的办法。
图片来自优酷截图虽然最后无缘学生会主席,但她踏出了在众人前表现自己的第一步。在后来的一次次演讲中,她不用摘掉眼镜,也能发挥很好。
害怕是内心的怯懦,害怕时多听听心中的声音。人一旦有了信心,冲破心中防线后迈出第一步,很多问题都不再是问题了。
3.拯救灵*第三步:不要只看表面,深入思考,才能发现新大陆
中国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曾说,“创造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有找到独立思路的可能。”
看问题,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深入思考,才能分析到位。
图片来自优酷截图基丁老师站在讲台上,俯视大家,问“我为什么站在这里?有谁知道?我站在桌子上是为了提醒自己,换一个方式来看待这个世界。”
他邀请所有学生都站在讲台上感受一番。看起来很傻,亲自尝试后,才会发现不同视角的重要性。
凡事只有不盲目跟从,跳出固有思维,多环顾四周,才能发现新大陆。
不论在写作、工作,乃至于生活中,都需要深入思考。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作者松浦弥太郎在他的书中提到过一个方法。
思考就如同一个苹果,看到这个苹果,能想到什么?它的形状,它的颜色,它可以做成哪些吃的,它是否新鲜…
但从苹果的顶部和底部再去观察,又可以看到不同的画面,从而联想到它长在树上的样子,是谁去种的……
图片来自优酷截图很多事情都会分为看得见和看不见两部分,思考肉眼看不到的那部分,不论正面,还是负面,才会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深奥。
只看表面,没有剖析背后的原因,怎能称之为“思考”呢。毕竟世界上有很多事情,是双眼看不到的。
基丁老师,面对问题的时候,都是面带善意,从不会抱怨,也不会消极。他用自己的方法去引导着每个学生,找到自己,发现自己。
“卡匹迪恩!”抓紧时间,冲破心里防线,尝试用不同视角,观察自己,观察一切。
图片来自优酷截图(全文完)
参考文献:
1.松浦弥太郎著、王蕴洁译《年轻人,你就是想太多》,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7
(全文完)
您好,我是刁小嘴,一个爱吃榴莲的高个子,喜欢用文字记录生活、分享日常。
声明:本文原创,禁止转载。图片均来自优酷截图,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