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养生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三载师范时光,深深印在我脑海中
TUhjnbcbe - 2023/7/14 22:20:00

原题:三载读书,数秩阅世(上)

作者:文坤

疫情改变了生活,能写下这篇东西,记录曾经师范的学习生活,因接连搬迁致使早年学习生活资料早已不见踪影,无法将其用时间串联,因此读来可能有凌乱之感,望大家见谅,好在这些都已深深的印在我脑海中,不可磨灭……。

从看母校八十周年校庆活动视频后,遥想起过去多年的师范学习生活,回忆其时学习生活的经历不禁探究成因进而思考对我们近三十载工作生活的深远影响,让人有写点什么的冲动。然而对于一个毕业多年一事无成,一无所有,甚至一无是处的人来说既不能似才华横溢的同学有宏大叙事之才能,也无微言大义之智慧,怎么写、写点什么好呢?我想,惟持感恩之心,虔诚不颟顸,写点最平凡的学生曾经的所阅所历所思吧。

九十年代初,就像大多数同学一样,有六姊妹、从大学到小学都有在读生家庭、排行老五的我进了师范,那时的我可能只是浅薄地认为因为社会发展阶段、家庭财*拮据、跳出农门“宏愿”等原因,无法识得进入师范学习,投入基础教育事业对于国家发展、经世致用、人才培养之要义的。就象当时的影响力一样,母校坐落在靠近主城北面边缘一个叫*花冲的山上,比城市的海平面高出许多。

下公交车步行要上一个约一千多米的长坡,坡边偶有些炒粉食杂店,味道很好,对于兜里没几个子儿、生活预算拮据的穷学生一个月难得去上一次,坡道尽头即是学校大门,进入大门内是条大坪道,旁边的墙上悬挂着“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八个巨字,向每位有幸跨入师范之门的同学昭示着中华传统为师之至要,渗透着儒家修齐治平的思想情怀。

这个非常重要,在此略阐愚浅之感:把师范完整一词这样拆解,我更愿意认为先有“身正”,再有“学高”,这样逻辑似乎更合传统理念,“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修身正心诚意”为万事之先基,没有此种意念条件,难得“学高”之目标,遑论经世致用了。

有一次唐朝宪宗问裴垍:为理之要何先?对曰“正其心”,元和中兴,盛唐余晖的回光返照,亦因几个身正心诚有为的大臣;唐宋年间曾有两个同名为“蔡京”的大臣,才能很高,然所作为,一奸一佞,永为世人唾弃,可见身正之功效和地位了。

再说“学高”,“学”之初心,非为稻梁名利,该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之初心;学到有藏之于名山,传之于后世之成,可以曰“高”,能知行合一,始可以谈传道授业为师!现代人对“师”的概念已有太多的不一样诠释。南师曾有一个“为师者慎”的观点,我比较认同。(这个题目值得专业人做一篇大论文,此不赘表)。

越过约米的大坪道再左上一个多米的坡,整个学校环境基本就一览无余了,我是深深喜欢这校园的环境,简约典雅,充满设计感而不乏实用功能,教学楼、图书馆、音乐室等楼房色彩清新、错落有致,正常上课的日子,傍晚时分夕阳晚霞,读书声、体育场上的呐喊声与婉转悠扬的演奏歌唱声汇成一道,美不胜收,叫谁如何不想她呢……?

师范的学习时间、教学内容、紧张程度与普通高中有过之而无不及,上午三节课下午三节课还得近三个小时的早晚自习,学校安排的正常学习时间应该超过九小时,学习内容除正常不分文理科都得学以外,还有普通话、板书、试唱练耳、体育等等基本功训练,这些都得考试过关,更加压力山大的是时不时来次大“会考”,过不了会影响升级和毕业(学生中据说真有这样的情况)让人惊恐。

那时候的我有点井底之蛙的自命不凡,通常又愤世嫉俗甚至玩世不恭,在60分万岁的指导思想驱动下,加上初中开始眼睛近视没配眼镜无法看老师黑板板书,一上课就开始昏昏欲睡,每每临到考试突击看书落得个勉强过关,或许得感恩于老师的善良和宽容吧。是的,任课老师们不但善良仁慈,而且真的配得上“学高”这两个字,让我不分先后试着说说几位吧。、

教地理的汤老师,佩服他。新潮整齐的西装,一丝不苟的头发,标准的Gentlemanstyle,他的地理专业学识和教学理念方法令人赞叹,那时感觉从宇宙到地球似乎他都懂,托勒密王朝的埃拉托斯特尼第一次测量地球的具体方法我已不记得是不是在他的课堂上听到的,但我科学宇宙观的构建毫无疑问最早来源于他,还有是他的教学方法,似乎有点传说中冯有兰师的套路,上课开始安排授课内容或发放讲义,学生自行阅读讨论,可以自由提问,学生凡有提问,则能古今中外、旁征博引,精微宏广,不一而足,如无问题,一言不发直到下课离开,仔细想想,工作在教育一线近三十年的我,教学驾驭到此种程度真可称“师”了。

那时我们班因某些原因有点闻名校宇的感觉,因此来我们班上课的老师须真得“瓷器店内追老鼠~艺高人胆大”,嗯,他是!我是一个地理爱好者,也是一个旅行者,“地理是历史的子宫”,历史涵盖过往之万象,唯有穷究真实之历史,才可能洞察未来之先机。好像是(记不清了)著名历史学家L.S.Stavrianos的《全球通史》上还是另外谁提出过为什么郑和七下西洋通过马六甲海峡远涉波斯湾霍尔木兹海峡甚至到达红海岸,而没能跨越太平洋到北美?按中国十五世纪的所掌握的指南技术、海洋逆季风预测应对以及船帆设计制造能力等航海技术上都具备条件,今天的世界格局和秩序大有不同了,地理无时不刻在影响着人们,可惜的是地理课太少,因此没能与老师有更加亲近的交流学习。

有个刚新来的*治学叶老师,年轻有为,意气风发的感觉,至今清楚地记得他来上第一课时候让同学讨论过一个问题:人性为善为恶或其他?我们班讨论了很久,非常热烈,大多数同学积极参与,经同学们讨论最后到第二堂课的铃声响起还意犹未尽,不得不先得出初步结论:人性是历史的,下课后同学们还在争论,尤其有位彭姓女同学有点想辩论赛的辩手,异常兴奋(时间太久,也没联系,抱歉记不起来全名)。

叶老师上课极认真,会做充分的备课,因此素材丰富且不枯燥,可听性强,还有自己逻辑体系和独特见解,这一点尤其重要,年我带某省直部门县处级干部和企业高管二十余人去斯坦福大学商学院短期学习访问,听听几个教授的课程,基本上都是自己团队长期跟踪的案例、独立的研究成果,完整的逻辑体系,是的,好的教学永远是世界独此一份。人云亦云,天下文章一大抄,如今不少国内名校大教授也有此癖好,让人揪心。

上过我们短期语文课的杨老师,“橛橛梗梗,孜孜淑淑”说的就是他吧,杨老师汉语言功底深厚,治学严谨,记得有次上课比较中文与英文发音的区别,杨老师讲了几句英语,没想到这么大的年纪的老者语感流畅,发音标准,吐字清晰令人赞叹,那时我们没有开设英语课,非常遗憾,错过了最佳语言学习时期,至今也难逃一种萍式“洋泾浜”语言窠臼,让人惊奇的是杨老师那时就有清晰的产权意识,将汉语拼音方块作了专利技术申请,那是大约是年!毕业后有幸与杨老师女儿分配到同一所学校教同一个班,合作教学中感受其处事为人,体现出良好的教学能力和家风传承。

物理课谢老师是一位仁厚而极具原则的长者,上课眼镜戴得很低,上课时点名回答问题时须深深低头、眼珠子上翻、视线越过眼镜框上部扫视谁举手来确定请他回答,以免点到回答不了的同学尴尬,非常照顾保护到学生自尊,他告诉我们物理是研究事物规律和结构的学科,与修辞无关,最经典的台词是“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你们勿需用皎洁的月光洒满了整个大地来进行诗人般描述”,说起来所有他的学生都会记忆犹新,谢老师作为理科类学者兼具良好的人文素养确是非常难得的。如此可爱的谢小老头,真让人怀念……。

每周两三节音乐课是我喜欢的课程,音乐课都在音乐楼的教室上课,经常我会提前去,因为喜欢听听张老师弹钢琴,我每次经过,驻足引领,情不自禁地偷偷陶醉一刻,张老师典雅而略显忧郁的眼神,知性和蔼,有很高的音乐综合素养,音乐课任务也是很重的,五线谱视唱、练耳、钢琴等都要考试,这对很多农村来的男同学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同学们通过努力还是能完成基本考试。这样,三年时间音乐基本有个入门,音乐是人类发明的最美妙的声音,也是最能表达内心情感的手段,当人类语言表达不了的时候,很多时候借助音乐表达出来,因此也是人们很好的交流工具,当年有很多视唱的乐曲都是非常经典的名曲选段,我并不知道,到后来走向社会,接触多了,慢慢能回忆起来,也逐渐学会了欣赏享受这座人类思想和情感的宝库。

从确立了德意志地区几百年在古典音乐上地位的多产巴赫、伟大的音乐神童天才音乐家莫扎特,到交响乐集大成的贝多芬,各具成就,然而我最喜欢的还是个性特征明显的浪漫主义音乐,门德尔松、舒曼、肖邦的作品都让人爱不释手,现在我把有的乐曲依据调性设成了家里的早餐、晚餐、睡前音乐,让孩子们也能从小得以熏陶,后面到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一战前夕欧洲掀起民族主义潮,音乐也转向民族主义风格,除德沃夏克和柴可夫斯基两位外我都不是特别喜欢。

不过呢,音乐的欣赏最好在现场,大概香港回归期间吧,在广州剧院看过一场东方歌舞团的演唱会,第一次现场体验并聆听著名歌唱家刘维维的表演,作为年轻粉丝的我震撼到了,年与朋友自驾去穿越澳洲大陆期间,悉尼接待好友问我最想做什么,我说当然是去悉尼歌剧院现场体验歌剧,那个周六恰好上演莫扎特的代表作《费加罗的婚礼》,天籁般的歌声配合眼花缭乱的舞美设计,美不胜收,让人叹为观止。

大概是年的样子,省城某厅领导邀请我看新近推出的本土话剧并请我提提建议,一个多小时下来,展现的是江西客家人革命时期的故事,情节动人心弦,配乐浑然一体,后来发现策划人是他本人,其和儿子都毕业于京城同一名校,家学传承,底蕴深厚,我只能说说这种代表本土特色的高水平文化作品应加快推向全国甚至全球市场。人类感情丰富,音乐又如此美妙并适合表达,生活真的从来都离不开它。

师范三年历经很多位优秀的老师,来不及全部写出来,深恐拙劣之文辞未能准确展现老师的独特风貌,暂此打住,也有很多老师只闻其名,未见其人,然而不夸张地说,那时学校好老师浩若繁星,不胜枚举,只是我没能充分利用这个资源环境抓紧时间学习到更多的知识。

最后必须要说一句的是当时并不熟悉和了解的邱校长,在这个小城能把这么多才华横溢的老师组织起来并领导好非常不容易,现在看来邱校长有点像清华当时梅贻琦校长,因奉行“师资为学校第一要素和教师治校”的理念,造就当时学校名师云集、在当地有卓越的影响力,“萍师的梅贻琦,我们永远的校长”送给邱校长,至少我有如此感受。

好的老师须有好的学生,从生源来讲那个年代的师范生源毫无异议属于初中时代的学习成绩第一梯队,有很多的中考镇、区县状元和成绩名列前茅的同学都录取到学校里,可想而知,学习的竞争压力是挺大的,不过呢,因为有个问题会有潜在影响,就是大部份同学今后的职业方向都是明确的,因此也有60分万岁的思想作祟而绝非主流。

还有种似乎很有天分的同学,平时看似不怎么努力,但每逢考试,成绩总能名列前茅,我也是很佩服的,然而现在从普通的教学角度看来这种情况并不值得太夸耀,为何?

一方面成绩好一定是下过功夫的,现在没有过去有,明的没有暗的有,好的结果必然来自长期扎实的积淀。

另一方面我以为大概就是中考高考这种体系是一种自然资源、生产力与人口数、生产关系需求不平衡(这个甚至深刻影响了五千年中华文明)时期采取的相对公平的人才选拔方式吧,并不一定是最优的方式或者说分高者必然比分低者智高能强,如换一种方式和内容结果可能大相径庭,人类需进化,社会要发展,近年考试改革的各种呼声即有部分基于此逻辑吧。

要真发现优秀的,作为教育工作者,就送一个地山“谦”卦吧,还觉得不够或可能的话就投资他(她),与其一同迈向成功。几十年来我有时觉得人的“谦虚”态度与“成就”成反比,庸人往往心里永住着一个伟大的自我,丰功伟绩者往往拥有一颗平凡的心。

在这个已有数十亿年久的地球上、尚未能走出太阳系、文明仅数千年而自以为万物之灵长的孱弱不自知的人类自大起来真可怕;再从学习行为来看,好的学生往往养成好的习惯,不管上课下课都在学习,我经常暗自赞叹这些同学为“认清了师范生读书的本质,却依然热爱读书”的英雄主义者;从结果上看,有很多品学兼优的同学最终在学业上有所突破,在校期间有个高一个年级的同乡女同学成绩一直很好,直接实打实一口气读完博士并做完博士后,如今在一所沿海不错的大学做教授,我们这个起点,这算得上少有的学业有成的了。

另外在校时还有艺师班和民师班两种不同的班级,民师班是培养已经在教学战线上的成人,主要解决其学历和待遇问题,不全天候上课。艺师班是培养有艺术特长的中师生,印象中音体美方向都分别有班,这部分有不少优秀分子,令人印象深刻,有个高一届的美声唱法的同学抒情男高音能轻松唱到highC,校级文艺活动他的演唱是保留节目,乐器演奏有蛮多水平非常高超的同学,二胡、笛子、吉他等各个专业方向可称得上人才济济,相关比赛屡获大奖,美术班也不错,不少学生还举办个人画展和书法展,体育班也不错的,这些方面我就只能充作看客了。

如果把学校比喻成工厂的话,学生就是产品,其受欢迎程度就是学校培养能力最好的佐证,师范毕业生最主流的去向就是本市区域广大中小学,那时学校毕业生分配率基本%,某些乡村中小学以捞到一个中师生为荣,这里也有八九十年代教师普遍缺额的客观现实吧,但主要原因还是学校毕业生思想品德正,基础知识全面,基本功扎实,加上往届毕业生的业绩是铁证,因此非常受欢迎,校长们眼睛可是辣得很!

这部分毕业生在本市中小学战线上用勤奋和智慧做出非凡的业绩,也获得无数荣誉奖励,这方面手头可惜没有详细数据。面对百年未有之变局时间档口,祖国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而基础教育对于人才培养是需久久为功之根基,正所谓三尺讲台系国运,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大家任重道远,如今“打造最美转型城市”发展战略的实施,预示母校和广大校友有有着广阔的舞台,这方面能有大作为,应有大文章,同学们一起加油!

在此也呼吁全社会多支持基础教育建设,关心奋斗在教学一线的广大中小学教师,安其心,笃其志,为民族复兴之理想吧,有一部分的同学能学而优则仕或教而优则仕,通过公务员考试、选拔推荐、或从学校管理人员成长等等渠道走上*府行*管理干部岗位,这部同学分志存高远而脚踏实地,有的成了地区的某些行*部门的主要领导并做出了不俗的成绩,愿这部分精英能不断进步,多行善*不“内卷”,所谓“穷则自修,达则助人”也;第三部分是不安分而有开拓精神的同学选择了走向沿海城市,拥抱市场经济,其中有选择沿海城市的学校从事教学工作的,基本都能成为骨干教师或行*管理干部,还有选择去企业工作或创业的,那时有个名词叫“下海”,参加工作后看到陆续有本镇的教师离开岗位奔赴沿海的,不多久就风生水起,有模有样,至今乃成荷枪实弹的商场骁将。

为什么那一代师范生能有这么不俗的表现和成绩获得社会的认可呢?与学校培养、自身努力自然分不开,我想更为重要的是那个年代祖国在巨变、发展,这叫“国势”,投资行业原来有“站在风口上连猪都会飞”和前段时间职场流行“没有平台你什么也不是”的说法,大概是差不多的逻辑,我始终认为普通百姓命运与祖国兴衰时刻休戚相关,只不过这一渐变的过程让人不易及时察觉而已。深化改革,加大开放,祖国繁荣发展再次进入快车道,更大力度地唤起几千年文明古国的伟大创造力,也深度惠及十几亿百姓的日常生活,地处长江中下游腹地的小城生活也由此逐渐变得不同,我们也有一个除紧张学习外的五彩斑斓、充满欢乐的师范生活。

夜已深,凝望窗外繁星满天,似曾经同学们明亮的眼眸,又忆起师范时的生活,另择时间抒写吧……回不去的岁月年华啊,抹不去的青春印记,愿那一年代四海八荒的师范生们唷,期待来年再次汇聚在那时刻让人梦绕*牵的地方,一起奏响那激荡人心的交响!(注:有删节,文章中有些段落原作较长,为便于阅读,为编者分开)

作者简介:文坤,一个毕业于九十年代的普通师范生,平凡的教育工作者和投资人。壬寅虎年甲辰月乙亥深夜于寓所书斋

1
查看完整版本: 三载师范时光,深深印在我脑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