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的扩大,引得无数外国友人投身汉语的学习之中,甚至在全球掀起一股汉语的学习潮流。如今,汉语成为一门新的国际性交流语言,为传播中国文化筑建起一架沟通的桥梁。
一位“90”后的苏丹姑娘深爱汉语,她不远万里,将汉语和中国文化带到沙特。她是一名国际汉语教师,在她的影响下,超过名学生学习汉语,并从事和汉语有关的职业。她全名叫萨拉·穆罕默德,学生们调侃她是“中国通”。那么,萨拉何时与汉语结下的不解之缘?是什么支撑她走上汉语教师这条路的呢?
汉语启蒙,深陷其中
苏丹是非洲面积第三大国,曾为古埃及部落,历史悠久。随着世界工业化的革新与发展,苏丹并未因此蒸蒸日上,情况每日愈下。在这个国家,有超过80%的农民,几乎家家都有农场,依旧贫困交加。
萨拉就在这里出生长大,贫寒的生活没有磨灭她对学习的热情和渴望。
萨拉家里好几代人都勤勤恳恳当农民,一个农场传了几辈子,生活却没有太大改善,连基本的温饱都难以维持。尽管如此,他们依旧拼力让萨拉读书。
和我国众多学子一样,十几年寒窗苦读,只为有朝一日赢得金榜题名。萨拉拼命学习,发誓要通过知识改变自己的命运。数千个日夜的辛苦付出终于迎来回报,萨拉被国家最高学府——喀土穆大学录取。
得知消息,萨拉家人都为她感到高兴,还举行了庆祝仪式。萨拉的父亲激动得落泪,因为萨拉考上大学,不仅是她个人命运的改变,更是一个家庭命运的改变。
萨拉开心的不能自己,对即将到来的大学生活充满期待。
转眼就到开学的日子,萨拉满心欢喜来到学校,准备开始新阶段的学习。还没开始上课,萨拉就陷入难题。选择学校时,萨拉大学报考的外语系。来到学校她才知道还有英语、汉语、德语、法语之分,萨拉在这几种语言之间犯了难。高中毕业之前,她接触的都是自己国家的语言和文化,除了英语有点了解,对其他语言一无所知。她打电话给家里,想听听父母的建议。可他们都是农民,一时也拿不定主意。于是,便让萨拉找在迪拜工作的小叔帮忙。
几经周折,萨拉才联系上小叔,她表明自己遇到的难题。小叔听到后,并没有着急给出自己的意见,而是让萨拉先选。萨拉思考之下,说可能会选汉语。
听到后,小叔问其原因。萨拉说:“高中时,老师曾给我们讲过中国,他非常喜欢东方文化,还给我们说了几句汉语。我听了之后非常喜欢。”萨拉小叔大力表示赞成,说:“中国是一个神秘的东方国度,你学会他们的语言,才能体会到他们的文化之美。”他还告诉萨拉,汉语将来很有可能成为国际通用语言,不愁没用处。
听完小叔的话,萨拉对汉语产生极大的好奇,她毫不犹豫地将它选为大学主修专业。
第一节课,老师讲述了汉语的起源和发展,其中有甲骨文、小篆,楷书、草书等,萨拉听的十分入迷。她还见到许多中国大家的书法作品,虽然看不懂,却能感受到它的美。本来没有生命的符号,在人的传播和使用下变得那么鲜活有力。
课余时间,老师还让大家观看关于中国的纪录片,萨拉一眼就被片中的大熊猫吸引了。在老师的解说下,她知道这是中国的国宝——熊猫。
视频结束后,萨拉看的意犹未尽,越发坚定她要学习汉语的决心。
可是仅凭兴趣学好一门语言,显然不太现实。在世界九大语系中,汉语可是被公认为是世界上最难学的语言。
以萨拉目前对汉语的认知,还停留在皮毛之外。若说第一节课是课前导入,下面就该进入正文内容了。无论是英语还是阿拉伯语,都是使用拉丁字母构成词,然后组成句子。而在汉语中,拉丁字母只是构成拼音的工具,拼音下面对应汉字,汉字再组成词语,最后连成句子。对从未接触过汉语的学习者来说,不管哪个阶段的学习都言之不易。
口语课上,老师讲述中文的四个声调,萨拉根本分不清楚它们的差别。作为中国人的我们却知道,一个声调不同,所表达的意思就差了十万八千里。萨拉苦苦练习,依旧见效甚微。
这还不是最头疼的。萨拉最不擅长的就是汉字课,明明是按着笔画写,最后写成的字与原来却判若两样。
为让字写的更像,萨拉依着葫芦画瓢,每一笔都落的出其不意。字是像了,笔画却不对。老师看到后,告诉萨拉要按照笔画写,最后写出的字才好看。得知萨拉有不会写的笔画,就握着她的手一笔一笔的教。萨拉受宠若惊,从小到大,都没有老师如此和她亲近。
看到老师如此平易近人,萨拉胆子愈发大了起来,一有时间就跑去找老师请教。
为帮助萨拉区分声调,老师教给她四种手势,例如在发“二声”时,声音跟随手臂一起往上扬,发“四声”时,声音跟随手臂往下降。在老师的指导下,萨拉的学习效率明显提升,还知道汉语四声调有平仄之分。老师告诉萨拉,想把中文学好,并非一日之功,一定要多说多练,才能区分其中的差别。萨拉连连点头。
此后,每天萨拉都要练一个小时发音。坚持用汉语和老师交流,一开始萨拉一个字一个字往外蹦,后来可以用词语表达意思,并尝试说句子。
汉字课萨拉也未落下,除了老师布置的作业,萨拉还会练习两页汉字,然后拿给老师批阅。对于容易混淆的多音字或者近义词,她分门别类把不同字词整理到笔记本上,并标注语句帮助理解。萨拉整理的汉语笔记,足足有二十本之多。
经过一年多的学习,萨拉不仅能和老师进行简单的交流,汉字也写的有模有样。跟老师接触过程中,萨拉了解到许多汉语的文化现象,甚至学会几句中国方言。
外出留学,汉语深造
在校第二年,苏丹在喀土穆开设了孔子学院,萨拉经常跑过去学习。在这里,萨拉体验到很多有趣的中国文化活动,她不仅观看了精彩绝伦的舞狮和戏剧表演,还学习了剪纸。每一项活动,萨拉都玩的不亦乐乎。玩乐之余,萨拉对中国文化产生极大兴趣。
老师告诉她,只有把汉语学好,才能真正感受中国文化。如果将来有机会,一定要亲自去一趟中国。萨拉将老师的话铭记在心,对中国越发向往。
为帮助学生练习汉语口语,学校每年都会组织演讲比赛,萨拉都会报名参加。演讲台上,曾经连笔画都写不对的女孩,如今站在台上流利的演说,时不时还引用两句中国“俗语”,让台下老师不觉耳目一新。
一次又一次的锻炼,让这名苏丹女孩在汉语世界开阔了一番新天地,萨拉口语水平明显提升。她把兴趣和学习融合到一起,发挥出最大效果,并得益于自身。萨拉的汉语成绩一直名列前茅,老师对她寄予厚望,推荐她到中国做留学生,真正地接触中国文化。
就这样,萨拉千里迢迢来到华南师范大学修读汉语。在这里,她结交了很多中国朋友,口语说的越来越地道。课余时间,萨拉非常喜欢听粤语歌。第一次听到粤语歌时,她以为是哪国的语言,没想到是广东方言。
让萨拉感到非常惊奇的是中国的美食小吃,数量竟超过千余种。即便是土生土长的中国人,也不一定能尝过来遍。萨拉惊叹于中国的地大物博,毕竟在苏丹简直不敢想,能够填饱肚子就谢天谢地了。
除娱乐外,萨拉最喜欢去学校图书馆,里面有很多中国古籍,可以接触到原汁原味的汉语。相比于苏丹的孔子学院,这里简直就是一座宝库,萨拉十分沉迷。
萨拉还参观了许多博物馆,真切地感受到中国历史的厚重,中华文化的渊博,这让她更加认识到自己对汉语认知的浅薄。在学校,她抓住一切学习汉语的机会,努力提升自己的汉语文化素养。短短一年时间,萨拉不仅提前修满学分,每门功课都是A+.
离开时,很多中国朋友都为她送行,萨拉内心万般不舍,却不得不说再见。
想起刚来中国时,她对陌生的环境一点都不适应,是老师耐心帮助她,同学们主动和她交流,让她渐渐摆脱腼腆,大胆自信和大家共同学习汉语。
她坦言:“能近距离接触汉语,学习中国文化,是我梦寐以求的事。来到中国之后,我发现语言的魅力更多在于人的作用。”
回国后,萨拉被派往参加孔子学院举办的汉语教师培训。培训时,萨拉发现自己十分喜欢汉语教学,特别是亲自感受过中国文化后,她萌生从事汉语教学的想法。
萨拉还未毕业,于是在学校充当助教,将自己的所见所闻讲给学弟学妹听。因为萨拉去过中国,很多苏丹学生都经常来找她,让她讲述在中国发生的趣事,萨拉乐此不疲。
她拿出从中国带来的特色纪念品,给大家一一展示,其中有一副红十字结。她告诉学生们,红色在中国代表吉祥和幸运,十字结代表美好的祝愿。
久而久之,学校的汉教老师得知萨拉开了“小课堂”,便提议让她将自己在中国的经历编成一份教学材料,帮助苏丹学生了解中国,萨拉对此感到十分荣幸。
毕业后,萨拉想成为一名汉教老师,传播中国文化。然而,理想与现实总是有距离。萨拉的学历在喀土穆虽是顶尖,但汉教的职位却少之又少。只有在一些大学和孔子学院开设了汉语课程,萨拉只是本科学历,教大学生还差些资历。
萨拉不愿放弃自己的理想,残酷的现实却不得不让她将其暂时束之高阁。
萨拉想继续深造,可光学费就是一笔天文数字。为供她读书,父母每天起早贪黑工作才勉强让她读到大学。她不想让父母为她忧心,萨拉决定一边工作,一边攒学费。
就这样,萨拉进入当地一家中国医药公司做翻译。
为人师表,言传身教
要知道,萨拉对医学一窍不通。曾经学的汉语大部分都是日常交流所用,但医学翻译大多都是专业术语。萨拉并未放弃,拿出自己压箱底的宝贝——词典。她把要学的医学词汇与母语一一对照,然后再去查字典中的意思。
不论工作多么辛苦,萨拉从未抱怨。这家医药公司的老板都是南方人,说话多少带点口音。所幸萨拉曾在南方留过学,再加上汉语的基础,学起来并不是很困难。
时间一晃就是三年,萨拉不仅掌握了医学术语,还收获一堆朋友。萨拉翻译的医学材料十分精准,形神兼备,不知道还以为是中国医生写的。即便是对话翻译,萨拉毫不怯场,甚至能够做到同传。
公司同事深知萨拉的才华和能力,认为她应当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便推荐她去中国攻读汉语国际教育硕士。
这与萨拉的想法不谋而合。
三年时间,她已经为理想攒够了路费,随时可以启程。
见此,同事专门为萨拉写了推荐信,让她到中国好好学习。萨拉来到西北师范大学攻读国际教育硕士。读书期间,她接触了大量文献古籍,对中国传统文化多有研究。
学校提供了非常丰富的学习资源,不仅有教授亲自指导教学,还有多媒体教学辅助。导师得知她想成为汉语老师,传播中国文化,大力支持。他告诉萨拉无论需要什么学习资料尽管告诉他,还经常带她去练习书法,一去就是整个下午。
几年下来,萨拉的汉字圆润和谐,整齐有序,颇有楷书之风。硕士期间,萨拉还和朋友爬了长城,参观了故宫,每到一个地方,对中国的喜爱便增加一分。这些不仅成为萨拉的人生经历,更是她未来教学过程中的好题材。
回国后,萨拉凭借过硬的实力在喀土穆孔子学院做汉语教师。曾经坐在讲台下听课的她,如今站上三尺讲台,传授的是温敦厚重的汉语,是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
萨拉对学生讲的第一句话就是:“学好一门语言,一定要了解它的文化。”此后教学生涯中,萨拉一直秉持两者兼容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感受中国文化的同时,学习中国汉字。
萨拉的课堂十分活跃,很多其他专业的学生都跑来蹭课。在她的影响下,不少学生对汉语产生兴趣,并努力学习。
由于教学水平高,萨拉被派往沙特阿拉伯努拉公主大学任教,她仍然坚持初心,把自己的所学传授给一届又一届的学生。
从当初的农村女孩,到成为一名汉教老师,萨拉克服了无数困难与挫折。她实现了自己的理想,把汉语从中国带到苏丹,又从苏丹传播到沙特。她默默充当汉语走向世界的大使,为中国文化的传播作出突出贡献。
如今,她依旧站在教学一线,研究汉语教学教法,整编教材,为当地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