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七年级学生而言,《土地的誓言》是一篇难度比较大的文章。
首先,课文的内容和结构看似比较松散,抒情方式很是特别,舒缓的回忆,美好的想象,沸腾的情感,有叙述,有抒情,跳跃起伏,跌宕转换,粗粗读来,孩子们很难理清一个明晰的头绪来。
第二,学生受年龄和阅历所限,没有家破人亡、流离失所、家国之痛、民族之恨的经历和体验,造成了理解上的距离和隔阂。
因此,学习这篇课文,要化难为易,化繁为简。
具体的学习过程可以这样设计:
①展示写作背景,引起读者共鸣,营造庄重氛围。
②多种形式诵读,体会家国情怀,激发报国之情。
③精读揣摩句段,把握抒情方式,体会表达之妙。
01
诵读→精读
02
1、诵读课文,体会家国情怀,激发报国之情。
2、精读句段,把握抒情方式,体会表达之妙。
03
一、了解背景:
1、观看东北风景图片及年9·18之后日本侵略东北的相关图片。
配乐解说:9·18之后,日本侵略,占我土地,杀我人民,抢我财物。东北人民国破家亡,妻离子散,四处逃难。痛哉痛哉!
2、欣赏歌曲《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
唤起情感体验,引发情感共鸣,营造庄重氛围。
二、明确目标,自主识字。
三、诵读课文,体会家国情怀。
1、诵读课文。
可以采用多种形式组织诵读。配乐诵读、领读齐读、自由读等等。
这是一篇抒情散文,字字含情,句句有情,宜于反复诵读,以声求气,体会感情,培养语感。
2、感知课文内容,体会家国情怀。
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课文的内容和主旨。
流离失所家国恨,还我河山报国情。
东北土地我家园,爱国情怀永不变。
四、精读揣摩句段,把握抒情方式,体会表达之妙。
揣摩一:
1、投影:
对于广大的关东原野,我心里怀着炽痛的热爱。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
2、读一读,体会一下,这几句饱含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抒发出来的?
“她”字是不是用错了?应该用“它”字呀?
“无时无刻不”有着怎样的表达效果?
“无时无刻不听见……无时无刻不听见……”有着怎样的表达效果?
家国恨,爱国情。
直接抒情。
一个“她”字,拟人手法,比作母亲,无比热爱,无比怀念,无比眷恋。
双重否定,突出强调,时时刻刻,*牵梦绕。
复沓手法,回环往复,反复渲染,激起共鸣。
揣摩二:
1、投影:
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标直漂亮的白桦树在原野上呻吟;我看见奔流似的马群,深夜嗥鸣的蒙古狗,我听见皮鞭滚落在山涧里的脆响;我想起红布似的高粱,金*的豆粒,黑色的土地,红玉的脸庞,黑玉的眼睛,斑斓的山雕,奔驰的鹿群,带着松香气味的煤块,带着赤色的足金;我想起幽远的车铃,晴天里马儿戴着串铃在溜直的大道上跑着,狐仙姑深夜的谰语,原野上怪诞的狂风……
2、齐读这一组句子,体会一下,这几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抒发出来的?
热情礼赞故乡的美丽丰饶,以及深沉的思念和依恋之情。
间接抒情,借景抒情,融情于景。
铺排手法,连贯通畅,极有气势,感情强烈。
五、课文总结。
直接抒情:
间接抒情:借景抒情
修辞抒情:拟人手法、铺排手法、复沓手法
句式抒情:双重否定
六、练习巩固。
1、从课文中找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的句子,并进行批注。
2、模仿课文中的写法,选择家乡有特色、有意味的景物,写一段话,表达出自己的思想感情。
当我蜗居在那雨雾迷蒙、难见曦月的重庆时,我就想起了我的家乡。想起了那蓝蓝的天空,那红红的太阳,那**的土地,那纵横的沟壑。想起了春天的桃红柳绿,夏天的满目葱茏,秋天的瓜果飘香,冬天的寒风雪花;那在屋檐下垒了窝的燕子,静卧在地里的西瓜,吠叫的小狗,刨食的群鸡,树荫下纳凉的老人……
年5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