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从一段经历谈起
山沟里的一处空地上,有三间瓦房,用一面墙一分为二。一间是老师的休息室和厨房,还有两间是教室,除了黑板,讲台,还有五排桌凳。用砖块在两端堆起来,然后放上一块长长的木板,就拼成了桌子,凳子都是学生从家里带来的,大小高低和样式都不一样。
自己带凳子上学的孩子们可能是年少,那时候也没有觉得生活有多苦。反而对所有年级一起上体育课时,大家一块儿捡石子玩,夏天一起摘修长的竹叶,老师煮成茶给大家喝,冬天到山坡上捡树叶烤火取暖等经历念念不忘,现在想来还觉得温暖,带着一丝竹叶清茶的甜味。
孩子们的快乐很简单,也很单纯,很难体会到当时生活的各种艰辛和不容易。现在再回头去看看,发现和《塔铺》里描述的状况,有太多相似的地方。每次读起这篇小说,都会有很多感触。
《塔铺》是年发表的小说,讲述了“我”参加复习班,准备考大学的一段学习经历。描述了一群来自农村的年轻人,在求学路上面临的各种困境和各不相同的精神状态。
小说《塔铺》在这个充满了乡土气息的学习环境里,有生活的艰难,有对将来的想法,还有甜甜的温情。
1、“凑合”的求学之路,夹杂着难以诉说的艰难
读高中的时候,十几个男生住在一起,只有四张床。看上去像是学校为了证明这不是教室而是宿舍,故意放置的,却忘了大大的黑板还挂在墙上。
四张床早早被提前报到的学生占了,大家就一头靠着墙,在地上依次排开。早上打扫卫生的时候,站在门口扫视过去,很是壮观。
我读了2周就走了,因为不是本地人,需要缴元借读费,一年的学费才元。按照家人的说法,这完全是胡闹,元是家里大半年的收入。
当时恍然明白读一年高中,就要用掉家里快半年的收入,心里有点惊讶,在脑海里一闪而过。
在《塔铺》里,类似这样的场景多次重现,用小说里马中老师说的一个词,就是“凑合”,“我”之前做过饲养班的副班长,这次凑合做了复习班的班长。
当时所有的条件都非常凑合。
①住宿条件简陋,物质条件不但艰苦,而且带着浓厚的乡土气息。每个人到学校带的东西主要有两样,铺盖卷和馍袋,铺盖卷是用来住的,馍袋是从家里带来的粮食。
宿舍是大通铺,男生和女生分别住在一个大房间里,床自然是没有的。这样的宿舍一般都是用教室改造的。大家从麦场上找来一些麦秸,铺在地上,再把带来的被子之类的东西铺上去,就是床了。
窝窝头以前是人们的主食这样的大型集体宿舍,俗称“打地铺”,对现在的一些孩子来说,只有在年代剧里能看到了。
到了冬天,教室和宿舍都是四处透风,雪后的夜里,经常有学生被冻醒。大家只好自己想办法,把被子合在一起,两个人钻在一个被窝里两头睡,算是抱团取暖。
②食物难以温饱,大家的馍袋里都是冷窝窝头,买一块咸菜,和一碗糊糊就是一日三餐。吃到用柳叶蒸熟的菜团子,就像山珍海味一样。
唯一富裕的“耗子”,有时候带一些好菜,也都给单恋的女朋友吃,大家只能偶尔尝尝。
“磨桌”连冷窝窝头也吃不上,越来越瘦,最后找到的食物竟然是幼蝉。
我悄悄过去,发现地上有几张破纸在烧。火里爬着几个刚出壳的幼蝉。“磨桌”盯着那火,舌头舔着嘴巴,不时将爬出的蝉重新投到火中。一会儿,火灭了,蝉也不知烧死没有,烧熟没有,“磨桌”满有兴味地一个个捡起往嘴里填。接着就满嘴乱嚼起来。
“磨桌”偷偷在厕所里,用破纸烧幼蝉来填饱肚子。这是他在极度贫困的情况下,能让自己不至于挨饿的生存方式。
山区农村实际上,有些人连这种“凑合”也做不到。
读高二的时候,村里一个同学突然退学了。家人说,他们把家里所有能换成钱的东西都拿去卖了,还是没有凑够不到元的学费。只好从村西头到村东头,挨家挨户敲门借钱,基本借不到,借到钱的人家,每户也都不到10元。
最后还差73元,回到家里,年近50岁的妈妈抱着快20岁的儿子,嚎啕大哭:“儿啊,妈都给人家下跪了,可还是没有借到钱啊!不是不想让你上学,妈是真没办法啊——”
然后这个同学就退学了,从此再没能踏进学校一步。
在这样非常凑合的生存环境里,没有人抱怨,没有怨天尤人,都在默默承受着生活的苦。李爱莲十五岁就和父亲拉煤养家,除夕夜还在拉车赶路。利用课余时间割草卖钱,维持学赞,觉得现在比以前好多了。
以苦为乐,是处在贫困中的人们,保持乐观,积极生活的一剂良药。
2、对将来生活的想法,藏着年轻人心里想改变命运的梦
到学校的第一天晚上,大家谈到来复习班的目的时,已经成家的王全,是为了将来做官,改变地方的坏风气,惩治贪官污吏。
“磨桌”想摆脱在烈日下割麦子的艰难生活。
“耗子”是干部子弟,是家里逼来的,却成全了他追求校花的美梦。
“我”既没有老婆,也没有人谈恋爱,一无所有,只好来复习。
这群大龄青年显然和高中生不一样,他们心里没有天高海阔的远大理想和海市蜃楼般的幻想,都是想要改变生活现状,给自己换一种活法。
王全对孩子说,“等爸爸考上了,做了大官,也让你和你妈享两天清福”。拉过煤,割草卖钱的李爱莲同样也是如此,为了能来上学,和父亲吵了三次架,现在怎么能不用心呢?
灯下学习的年轻人为了实现这些想法,考上大学,成了他们共同的,也是成本最低的唯一途径。
怀着对将来的各种想法,大家在四处漏风的教室里,在用水泥板做成的桌子上,开始奋斗。
晚上每人点一个小油灯,趴在水泥板上复习功课。寒风透过墙缝吹来,众灯头乱晃。一排排同学袖着手缩在灯下,影影绰绰,活象庙里的小*。
读中学的时候,经常停电,大家就买蜡烛,点燃后,先在桌角上滴一滴,然后粘上去,有的同学没钱买,同桌就会把蜡烛放在桌子中间。
家里条件好的同学,有时候会带来红蜡烛,停电的时候,教室里一片晃晃悠悠的白色光亮,一两根红蜡烛点缀其中,有点“万花丛中一点红”的柔和之美。
海明威的《老人与海》里,渔夫桑迪亚哥说,“人生来就不是为了给打败的”。这些怀揣着梦想的年轻人们,为了不被打败,都在拼命努力着。
同学高烧不退,开始说胡话了,才无奈退学。
王全整天失眠,没办法好好休息,眼里布满了血丝,头发乱得像个鸡窝,远看像一个恶*。
“磨桌”看到书本就眼睛发花,一看书就头痛,就用清凉油在太阳穴上乱涂。
即便是这样,大家都在坚持,没有人选择放弃。《鼠胆英雄》里有一句台词,老鼠遇见猫,猫如果输了,只是少了一顿美味,而老鼠如果输了,命就没有了。
在临近高考的冲刺阶段,他们都明白,错过这一次机会,可能这一辈子就要错过了。
于是“磨桌”一个人藏到土岗后乱背。“我”和李爱莲晚上用手电照着书本背诵。
收割麦子的人们临近高考,也到了收割小麦的季节,老师停课去割麦子了。为了让老师尽快回到学校,学生们居然都到地里帮老师割麦子。顶着烈日,泡着汗水,大家像赶工程一样,不到一个下午,就割完了。
大家在麦田里的这股干劲,是时间不够用的压力,也是为将来奋斗的动力。换句话说,这就是梦想的力量吧。
3、朴实的温情,都化为刻骨铭心的动力
人在绝望的时候,即便天上掉馅饼,也认为砸到自己会有危险。小说里的这些人之所以能够坚持到最后,除了心中不灭的希望,还有无处不在的温情。
这份温情能让他们暂时忘掉贫瘠的生活带来的困难,能在内心深处,保留着带有甜味的的温暖。
①从去学校送麦面卷子到连夜去外地找资料,朴实的父爱,是“我”学习的最大助力。
家里三个需要成家立业的孩子,父母焦头烂额,对“我”考大学一开始是不支持的,之后还是同意了。如果像李爱莲那样和家人吵架才能上学,结局就难说了。此外有三件事特别令人印象深刻。
一是刚开学不久,父亲送来了麦面卷子。这是家里过年的时候,才能吃上的“美食”。
结果父子还没见上一面,就匆匆回家了。
劳作的村民二是为了找到一本《世界地理》,连夜带着馒头徒步去汲县。为了不耽误时间,路上不但摔了跤,还磨破了脚。
爹的鞋帮已开了裂,裂口处洇出一片殷红、殷红的东西。我忙把爹的鞋扒下来,发现那满是脏土和皱皮的脚上,密密麻麻排满了血泡,有的已经破了,那是一只血脚!
父亲还很不在乎地说,“没啥,没啥”,然后又马不停蹄地回家了。
没有多余的话,只有朴实的关怀。
三是高考时,父亲带着煮熟的36个鸡蛋,来给儿子助威。儿子在教室里考试,父亲就抱着鸡蛋,蹲坐在艳阳下的砖头上等待。
考完之后,像西方人一样把儿子抱在怀里,激动得语无伦次。
常言说父爱如山,劳作在*土地上的父亲,在学校和“我”没有一次说话流利的,但是这份亲情足够令人感动。
烧柴取暖的孩子们②同学之间互相照顾,促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冬天冷了,大家整合被窝,在一起取暖。有好吃的,一起分享,我把买来改善生活的萝卜炖肉菜送给李爱莲,她又舍不得吃,端回家给家人吃。
“磨桌”偷吃幼蝉被发现,害怕被大家耻笑,“我”一直到高考结束都只字不提,替他保守着这个令人心酸的秘密。
王全走后,悄悄把凉席塞到“磨桌”的枕头边。看着相处大半年的同窗悄悄离开,只留下一个麦秸泛*的空铺,大家心里难受极了。
共同走过那段艰苦岁月,这份友情是他们苦中作乐的生活里,难得的润滑剂。
相遇是一种缘分,融洽相处更是一份难得的情谊。这份同窗情在每一个人的人生路上,都值得倍加珍惜。
油灯下学习的孩子4、尾声:转眼之间,人生的轨迹千差万别
在高考的最后阶段,王全退学了,在生存和梦想之间,他选择作为一家之主的责任,“你嫂子在家可受苦了!孩子也受苦了”。一个更直接更现实的问题是:地里的麦子等着他回去收割,不然家里就要断粮了。
把*河长度记成33公里的王全,即使参加高考,恐怕也很难如愿。但是这份担当,让他在最后时刻的放弃显得有些无奈,有些悲壮。
再见面时,他已经没有一点儿学生的模样。转眼之间,人生的轨迹千差万别。
“磨桌”把知识点搞混淆了,答错了题。还累跨了身体,最后晕倒在考场上。
“耗子”完全不会,只好乱写一通,被监考老师当场抓住,结果可想而知。
本来一无所有,了无牵挂的“我”,感觉考得还不错。结果李爱莲善意的谎言,让人心碎痛哭。
“哥,常想着我。”“哥,上了大学,别忘了,你是带着咱们俩上大学的。”“以后不管干什么,不管到了天涯海角,是享福,是受罪,都不要忘了,你是带着咱们两个。”
李爱莲最后这几句话,既纯真又非常直白,让这份朦胧的情感在血色的晚霞里燃烧,深深刺痛了两颗懵懂的心。
生活,能给人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也能带来让人猝不及防的痛苦。
结语:
作者曾评价自己的这篇成名作,“《塔铺》不是一篇多么好的小说”。但是这种扎根在乡土上的真实,让多年后重读《塔铺》的我依然感动不已。
除了曾经感同身受的处境,还有那些年轻的人们,为了改变生活的处境和自己的命运,背后那一颗颗不愿意向现实低头的心和为此奋斗的各种梦想。
每一个追逐梦想的人都值得期待。
参考资料:《塔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