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美美与共的华南农业大学收录于合集#学高为师,身正为范53个
舞台之上,她翩翩起舞
敛肩、松膝、摆背
“春风吹舞衣,踏歌如梦飞”
汉唐盛世如现眼前
走下舞台,站上讲台
她将舞蹈之美娓娓道来
通过文字、影像、形体等多种教学方式
带领学生感悟中国古典文化
在学生中口口相传
“授之以舞,美美与共”
赛场之上,她用课堂之美征服一众评委
在今年8月末落幕的
广东省第六届高校(本科)
青年教师教学大赛中
摘得文科组桂冠
她是艺术学院教师郑琳喆
是优美的专业舞者
也是学生眼中的“女神”老师
个人简介
郑琳喆,华南农业大学艺术学院教师。主讲《舞蹈鉴赏》、《舞蹈基础》、《形体训练》等课程。曾获年广东省第六届高校(本科)青年教师教学大赛文科组一等奖(第一名),年广东省首届本科高校课程思*教学大赛文科一组一等奖,广东省高校美育优秀案例一等奖及华南农业大学本科课堂“十佳老师”、华南农业大学“三育人”先进个人等荣誉。
主要从事舞蹈教育研究,主持广州市社科、广东省高校创新人才、校级课程思*示范课程、技术服务类项目。曾担任澳门实景舞剧《院庭华风》执行导演、华南农业大学周年校庆文艺晚会执行导演等。指导舞蹈作品《映山红》获广东省大学生优秀艺术团队交流展示活动二等奖,《彩云追月》获第十五届广东大学生舞蹈大赛二等奖,《绽放》获第十四届广东大学生舞蹈大赛二等奖等。
舞蹈是专业的,也是大众的
年,从北京舞蹈学院古典舞专业毕业后,郑琳喆来到了华农。
故事从郑琳喆第一次走进课堂开始。由于华农没有舞蹈专业,年轻的郑琳喆所面对的,是舞蹈基础普遍薄弱的学生,这和她之前的专业环境相距甚远。课程开展一度陷入迷茫,郑琳喆感到无所适从,“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
但逐渐熟悉教学环境后,郑琳喆的想法拐了个弯:“专业的舞蹈教育有人去做,那大众的舞蹈教育也要有人来引导,我或许能从另一方面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深思熟虑过后,她决定把美育教学这条路走得更宽广一点。
郑琳喆在上《舞蹈鉴赏》
一定要外形条件优秀才能跳舞吗?郑琳喆给出了她的答案,这也是她一以贯之的教育理念:“无论高矮胖瘦,无论好不好看,只要你喜欢,你就可以跳舞。跳舞是跳给自己看的,你有无限可能。”
虽然时间已经过去很久,她仍清楚记得一名大一男生表演的那支蒙古舞。彼时他仅在艺考集训时学了两个月的舞蹈,动作稍有瑕疵,但那种通过肢体呈现的充沛情感、雄浑力量却直击郑琳喆的心灵:“你瞧,从情感表达这一点上看,舞蹈其实没有那么难。”
后来,郑琳喆开设了一门面向全校学生的公选课——《舞蹈鉴赏》。在讲授舞蹈派别、舞蹈风格、艺术形式等理论知识时,她会在课前进行大量的资料准备工作,同时在课上用游戏的方式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理解,用影像和现场演示等形式展示舞蹈内容,让学生从抽象和具象两个层面深刻体验舞蹈之美。级广告表演专业本科生孔雨婷对此记忆深刻:“郑老师在讲汉唐踏歌时还搬来了一个鼓,伴着鼓点起舞,让我们现场感受真实的舞蹈氛围!”
学生时代的郑琳喆(前排左二)表演中国传统舞蹈“踏歌”
曾有评委在比赛中问郑琳喆:“如何把专业教育和大众教育结合在你的《舞蹈鉴赏》课程里?”郑琳喆则从容应答:“让艺术生来上这门课,是希望从理论上丰富他们的知识。而把不懂舞蹈的学生吸引过来,是期望让更多学生懂得欣赏美、理解美。”
而理解美的下一步,就是创造美。谈起《舞蹈与编导》这门课,孔雨婷对妙趣横生的课堂内容还历历在目:那节课上,郑琳喆让同学们结合华农优美的自然环境,以环境编舞的形式去“玩一玩舞蹈”。
课堂的舞台就这样从教室变为树木园和竹铭草海。在大自然中,大家观察纵横交错的草木枝桠,而随着视角的高低变换,同学们忽然发现了舞蹈中的“新大陆”:植物恣意生长的姿态,成就了光影舞动的美感,最终变成了编排舞蹈的灵感来源。后来,在艺术学院年毕业晚会上,学生自主编导的三个曲目还被郑琳喆改编成了毕业演出节目,受到了好评。“这节课让我明白,舞蹈的美不是只有整齐划一,也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孔雨婷说。而郑琳喆则再一次为学生们的创意惊喜:“只要教师做好引导,每个孩子都可能是‘黑马’,永远不要忽视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郑琳喆(右一)指导学生
和学生相处,是双向走近的过程
对级服装表演专业本科生邵海波来说,郑琳喆是自己人生路上十分重要的一位老师。
邵海波大一那年,恰逢华农周年校庆。喜爱舞蹈的他被选中参加校庆晚会节目表演,节目指导老师正是郑琳喆。虽然不是舞蹈专业出身,但这个常常在舞蹈室独自排练至深夜的男生,给郑琳喆留下了深刻印象。分享资料、指导动作、交流思考……她开始有意识地引导邵海波对舞蹈进行更为深入的探索。在郑琳喆的影响下,邵海波真正走进了舞蹈的艺术殿堂。他几乎选修了郑琳喆开设的所有课程,打下了坚实基础,大三就已经成为了专业的舞蹈老师。
“拿回去多看看,仔细研究研究!”邵海波还记得,郑琳喆为他搬了一篓子的舞蹈书籍到办公室时气喘吁吁的样子,也记得郑琳喆引荐他前往舞蹈剧院进修时鼓励的笑容……如此种种,数不胜数,让邵海波既感动又感激:“对于向往舞蹈艺术的学生,郑老师都会给予最大的帮助。”
郑琳喆和学生在晚会后台合影
“正派、温柔”,是学生心中郑琳喆的“关键词”,也是她身上不同的两面。工作中,她一丝不苟,从清晨到日暮,常常是学生在排练室多久,她就一起陪着多久,对待专业十分认真;生活中,她喜欢和同学们开玩笑、话家常,排练间隙也会为学生买吃食和饮料,留意学生的一举一动。“郑老师就是特别好,工作上认真负责,生活里温柔体贴。”采访中,邵海波和孔雨婷都同时提到这一点。
谈及与郑琳喆课外的交流,两个人都有许多话要说。邵海波感慨:“郑老师会站在学生角度考虑问题,也知道我们想什么、喜欢什么。”孔雨婷也记不清多少次在困惑时去找郑琳喆聊天后得到许多“独家经验”,被老师的广阔视野所触动,也对自己的未来规划有了更清晰的认知。
知道郑琳喆工作忙、经常加班,懂事的学生们偶尔也会悄悄带点水果零食,到郑琳喆的办公室给她一个“惊喜”。郑琳喆内心感动,但并不鼓励学生的这种行为。对她来说,和学生的交流互动,是一个自然而然、相互走近的过程。这其中,最重要的学生的反馈,这也是衡量她是否用心育人的标尺:“只要学生能主动找我敞开心扉,对我来说,都是一件能让我感到欣慰的事情。”
赛场归来,重新再出发
今年8月底,郑琳喆在广东省第六届高校(本科)青年教师教学大赛(下称“省青教赛”)一举摘得文科组第一名,将和工科组第一名的动物科学学院教师张世海一起代表广东省参加国赛。在鲜花和荣誉的背后,郑琳喆却坦言:“每参加一场比赛都像是‘脱了一层皮’一样。”
备战比赛、上课教学、担任两个班级的班主任……备赛的那段时间,郑琳喆的日程像是被拧紧的发条一样,加足马力往前走。其中最令郑琳喆苦恼的是比赛的授课内容。不同于日常课堂,教学比赛要求在一节课中最大限度的展现课程魅力。非常规性的舞蹈课程设计,该如何从零做起?郑琳喆犯了难。
幸好,“战友”在身边。“特别感谢一同参赛的同事们和专程指导的前辈们,我需要感谢的人太多了,他们毫无保留地将比赛经验传授给我。”谈及比赛,郑琳喆说得最多的就是感谢。备赛中,不同学科专家和老师共同发挥着“传帮带”的作用,将跨学科知识融会贯通,只为华农的大放异彩。
第六届省青教赛上,张伟峰(左一)、梁晓欢(左二)、郑琳喆(右二)、张世海(右一)等四名一等奖获奖教师合影,我校获优秀组织奖
备赛后期,学校教师发展中心里上演了一场场“角色扮演”的戏码。挥手进门时笑逐颜开的同事,试讲开始后秒变犀利“评委”,尖锐点评,为的是协助郑琳喆将训练效果调整至最佳。不断推翻又重来的过程中,郑琳喆逐渐找到状态,摸到了窍门。
每次上课,郑琳喆都会带着一份讲稿。即使是驾轻就熟的课程,她也会根据教学实践变化不断更新讲稿内容。而比赛“撰写逐字稿”的要求,正是她的拿手好戏。正式比赛那天,郑琳喆作为1号选手第一个出场。但当真正站在比赛台上,有着丰富舞台经验的郑琳喆并不紧张,而是有条不紊地讲授《舞蹈鉴赏》课程内容,最终顺利完成了比赛。对此,郑琳喆笑道:“我对舞台太熟悉了,完全不担心。”
从台上拿过第一名的奖杯,喜悦与激动的心情平复后,比赛结束当晚,郑琳喆回家还是继续备课到了半夜一点;第二天早起,又是一天的课程。郑琳喆笑谈:“这可能是说明,拿了第一也不能‘飘’,还是要回到教学的本职工作中去!”
年迎新晚会上,郑琳喆领舞教工舞蹈节目
平时的课堂上,郑琳喆讲唐代公孙大娘剑器舞,从白居易诗里寻找气动四方的质感;她教学生跳扇子舞,以折扇表现文人侠客的气韵;在排练室带领学生练习时,郑琳喆时而旋动,时而仰俯,力求透过肢体语言,回溯前人起舞时的心境。而一个人的时候,郑琳喆喜欢翻开古典文学书籍,试图在字里行间与古人对话,理解和复现古典舞蹈的文化内涵。
“舞蹈不是胳膊腿的事儿,而是文化的事儿。”二十多年前,还在上大学的郑琳喆第一次在北京舞蹈学院孙颖教授的课上理解到这一点。成为一名高校教师后,郑琳喆始终记得老师的教诲,在自己的课堂上贯彻这个理念。对于今后的教学工作,郑琳喆有更深远的打算:挖掘古典舞蹈背后的文化底蕴,提升理论教学的深度与厚度;开设实践类的舞蹈课程,让更多同学切身感受舞蹈魅力。郑琳喆表示,自己正和几位舞蹈老师筹划,发挥各自的特色优势,打造一个舞蹈美育教学团队:“希望打造更多精品课程,在实践和理论的相互作用下,培育综合型人才。”
通过一门课,培养一群人
在美的教育中
用“一颗心去唤醒另一颗心”
郑琳喆将继续走好教学之路
以舞蹈之美培育更多优秀人才
?往期回顾
原标题:《华农“女神”老师,她的课太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