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图集
他用手语教英语,让听障生过四级
天津理工大学聋人工学院英语教师李子刚和他“只有老师才能体会到的幸福”
“李老师是我们学校的‘网红’啊!”
第一次在天津理工大学聋人工学院见到李子刚时,年秋季学期才开始不久。听说记者要采访教师代表,同事和学生笑着闹着把李子刚推到了最前面。
那是一个飘着小雨的周三下午,参加完一场聋人工学院主办的助残活动,李子刚4点钟还有一堂英语课,不能耽搁太久。他抱歉地向记者解释完,就在学生活动中心走廊靠近出口的地方接受了采访。身穿米色中式衬衫,李子刚站姿板正、肩展背直,把透明的两折伞拄在身前,看起来像电影里手执“文明棍”的老派绅士。
在那段让他成为“网红”的毕业典礼视频中,李子刚也是以这样优雅的站姿,在主席台右侧专设的高台上,为聋人工学院届百余名毕业生提供全程手语翻译。多家媒体都在自己的微博账号上转发了这条短视频,有网友夸李子刚帅气,有网友为校方的温暖之举点赞,也有“天理”校友在留言区直接为母校上“硬广”——“天津理工大学聋人工学院是我国第一所面向聋人的高等工科特殊教育学院”“重大场合的手语翻译我们学校一直都有”。
时隔一年,在短视频平台搜索天津理工大学,这段视频依然是最先弹出来的。李子刚一点也不介意这个带点玩笑色彩的“网红”头衔,相反,能为听障学生和聋人教育增加一些“流量”,他觉得很开心。
“OK?”与“暗号”
李子刚在聋人工学院教了18年英语,他的课总是排得满满当当,想采访他,最好的方法是跟着学生一起听课,趁课间休息或是他走下讲台巡视课堂作业的时候,见缝插针地提上几个问题。
讲台上的李子刚是会“发光”的。他能用行云流水的手语帮大一新生分析英文句子的结构和成分:手心朝前,左右手各比出一个数字八的手势,食指向上,拇指相对,短促有力地向前推一下,表示并列。紧接着双手拇指、食指各比出一个圈,再把两个圈套在一起,意为连词。“or、and、but,它们都是并—列—连—词,OK?”
接下来,李子刚又讲了从属连词、关系代词、关系副词……他手上的动作快,像刷屏朋友圈的手指舞,很难用文字记录和描述;讲解时的语速却慢,遇到关键的语法点会一字一顿地强调。“并—列—连—词表示并列关系,就像你和你哥哥,是并—列—关—系;从—属—连—词表示从属关系,就像你和你爸妈,就是从—属—关—系。OK?”
和许多人想象中不同,聋人工学院的课堂并不是安静无声的“手语世界”。有的听障生从小接受发音训练,能在人工耳蜗或助听器的帮助下,和健听人对话;他们当中,有一部分在进入大学之前甚至从未接触过手语。因此,聋人工学院的老师讲课,手上嘴上都不能停。
记者粗算了一下,整节课下来,李子刚大概用手语加口语问过几十次“OK?”除此之外,还有“明白了吗?”“听懂了吗?”他鼓励学生们用各种方式和他互动——练习过说话和发音的,可以在座位上大声“接下茬”;主要依靠手语交流的,就做个手势。“有些孩子比较害羞,我就观察他们的表情,不自觉地笑了,那就是明白了。”
除了看表情,还要透过眼神来“读心”。讲完一个段落,有的学生眼睛里都是愉快的光芒,李子刚称之为“积极的眼神”,证明对知识点掌握得不错;有的学生则会下意识地躲避与他对视,或者满眼迷茫地看着他,那就是还没听懂。这个学期,为了防控疫情,学生们都是戴着口罩上课,表情识别法不管用了,所以李子刚问完“OK?”又急着提醒,“懂了的话,给我一个眼神。”
他的目光不时从第一排扫到最后一排,和每个学生“确认过眼神”。有时扫完一圈,李子刚会忽然停下来,在课件上重新标记出刚刚分析过的某个句子,“这里是不是有问题?”
“常见的句型是结构的,但6也可以放到前面,像这个也是正确的。”再次讲解时,李子刚的右手在几个数字手势间自如地来回切换,像技巧纯熟的纸牌魔术师在做无实物练习。台下的听障生专注地抬头望向老师,时不时瞥一眼屏幕上的课件和手边的语音翻译软件,确认理解无误了,在笔记本上快速记录几笔,重新抬起头来——整套程序运行顺畅,坐在他们身旁的记者却已经看花了眼。
后来记者才知道,那些数字是李子刚和学生之间的“暗号”,代表不同的句子成分:“1主2谓3宾,5是地点状语,6是时间状语,剩下其他类型的状语可以放在4的位置上……”数字可能是最基础、最普及、最好懂的手语表达,所以李子刚习惯在学期之初就跟学生对好几套“数字暗号”,上课时一串串地打出来,既明白又高效。
“我们的学生都很棒的!”李子刚把讲台让给了一位主动举手的同学,请他给课文第三个段落断句。看着学生近乎精准地将长长的复杂句划分为一个个短小的意群,李子刚在记者身边停下来,由衷地夸了一句。
从“备手语”到“备学生”
李子刚并非学特教出身。32载教学生涯的前14年,他一直在给健听生讲英语。他的发音标准又漂亮,听说读写四门基本功,尤以前两项见长。
年,李子刚服从组织安排,被抽调到聋人工学院任教。讲台下坐的都是听障生,“我的最强项不灵了”。回想起那段转型岁月,他笑着缩缩肩膀、语气轻松,没觉得遇到了什么无法逾越的鸿沟。“俗话说看菜吃饭、量体裁衣。咱是当老师的,就得研究你的教学对象。教学对象变了,你也根据他的特点去调整就可以了。”
当务之急是学手语。李子刚知道,手语是和听障生交流最重要的桥梁,“把这座桥打通之后,英语知识不是问题,那是咱的强项,对吧?”18年前,受客观条件的限制,学院没办法为老师提供集中统一的手语培训。李子刚和同事们都是自己买书回来照着练,平时在学校,他给学生教英语、学生给他教手语,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学相长。
来聋人工学院的第一年,按照教案,记忆和演练手语动作,是他备课的重要内容。手语也有自己独立的语法,在表达和语序上都和中文有所不同。上课的时候,李子刚需要把汉语同步转化为手语,再用这两种语言去讲英语。三种语法来回切换,“一上课大脑时刻都在高频运转。”李子刚说,“不过还好,咱就是学语言的,脑子转得还是很快的!”
一年之后,李子刚的手语水平已经和汉语、英语不相上下,嘴里说了什么,手上就能打出什么,肌肉记忆般自然,再不需要在课前反复练习了。但和最初相比,他的备课时间并没有明显缩短,“以前是备手语、现在是‘备学生’。”
什么叫“备学生”?
李子刚没有直接回答,而是给记者讲了一个故事。几年前,一位刚入学的听障生在课上直言不讳地问他,“老师,我们是残疾人,学说母语已经很不容易了,为什么还要再学一门外语?”李子刚当时很惊讶,他没想到会有学生质疑学习英语的必要性。
课下,他找这个孩子聊了很久,学生对他讲起之前的成长经历:家庭条件一般,无力支撑自己接受人工耳蜗手术或系统的发声训练。基础教育在聋校完成,老师以手语授课为主,和健听人语言交流的机会不多。中文表达能力和同龄的健听生存在差距,英语基础更薄弱一些,水平大概在初三到高一之间……而在聋人工学院,和他情况类似的学生不在少数。
李子刚一直都有个本事,点两次名就能认识一个学生。但这次长谈让他下了更大的决心:不光要记住学生的名字和面容,还要了解他们的性格特征和听力损失情况、手语和中文表达能力、英语基础水平、成长教育背景、学习方法和习惯……最后综合所有这些信息,确定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案,帮他们打消畏难情绪,逐渐培养对英语的兴趣——这就叫“备学生”。
决心已定,回到课堂,李子刚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解答了那个男生的疑问。“作为一个本科生,按照教育部的本科生培养方案,英语是一门必修课。我们的听力有缺失,不代表学习英语的能力缺失。老师教你们方法,你们用功学,我们互相配合,一定能把英语学好。”
做学生的“拐棍”
断句练习、划分意群,就是李子刚“备”出来的、更适合听障生的学习方法。“听力有障碍,就多发挥视力的优势。听说是短板、就着重培养读写能力。把长句划分为短句,能让学生们从一次只看一个单词过渡到一次能看一组单词,既提高阅读速度,又能提升他们的理解能力。”
每次请同学上台做断句练习,李子刚都会退到教室后排,笑眯眯地欣赏。看到学生们“划道道”的正确率越来越高,他觉得成就感满满。上学期,有个经常主动上讲台做练习的同学手舞足蹈地告诉他,这次期末考试自己拿到了“从小到大第一个英语90分。”
不只期末考试,这几年报名参加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的学生也越来越多,每年都有十几个人来跟李子刚报喜,说自己考过了。
“幸福。”李子刚说,那是只有老师才能体会到的幸福。
除了断句练习,李子刚的“读心术”和“数字暗号”也是这些年“备学生”的成果。他还总结出一套六步学习法:1预习、2上课、3复习、4巩固、5测试、6反馈。这其中,他尤其看重预习,上课时他会在班里来回转,就为了看学生的课本上有没有“贴条、标红”的预习痕迹。
记者去“蹭课”那天,李子刚很早就到了教室,他站在门口没进去,为的是完成和一个学生的握手之约。上一节英语课上,李子刚发现这位同学摊开的书页干干净净、一笔未动。问起原因,学生用手语告诉他,“我知道要预习,但不知道怎么预习。”李子刚一点没生气,把前后桌同学的预习笔记拿给他看,还告诉他课后可以给自己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