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上讲台,他授业解惑尽职尽责;回到社区,他主动请缨“疫”往无前;桶前值守,他积极作为耐心劝解。他是一名高中英语教师,也是“回家”报道的在职*员。
“王老师您来啦。”“王老师,最近学校忙吗?”“王老师,清明节执勤,您又参与了。”——今年52岁的王瑜被社区工作人员亲切地称为“王老师”,他是城北街道东关南里社区的一名在职*员,也是一名高中英语教师。
在社区各项工作中,他牢记初心亮身份,主动担当亮承诺,不断发挥在职*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今年被评为昌平区第一季度最闪之星。
北青社区报记者在社区服务站见到王瑜时,他刚接种完新冠疫苗:“由于一直在服药,所以推延了接种日期。打完没有任何不良反应,我回家会劝导父亲也去接种,早打早踏实。”
余次坚守
“8小时外”他冲上“疫”线
“认识王老师是在疫情初期,我们*支部号召在职*员回社区报到。”东关南里社区工作人员回忆说,“当时*员群里发出站岗执勤的通知,王老师第一批就报名了,到现在坚守了余次。”从年大年初三开始,王瑜就主动放弃了与家人团聚的时间,在社区卡口守护家园。
“请您出示出入证,扫码测温。”“特殊时期,请您多理解,尽量少出门,出门一定戴好口罩。”这是那段日子里,王瑜不断重复的话。“很多志愿者都是退休*员,年龄比我大,社区工作人员更是连续无休,他们都很辛苦,我要承担起更多的责任。”王瑜说。在执勤守口的几个月时间里,他总是守在行车道位置,更方便检查过往车辆,但在那里几乎没有坐下来休息的时间。
最早的时候,早上7点就要出门“上班”了。最晚的时候,夜里10点多才能回家。“天冷的日子,站是站不住的,要不停地走动才能取暖。”王瑜回忆说,“大部分居民都十分配合我们的工作,主动出示证件并测温,也有少数不理解的,我都耐心劝导。”
曾有一位居民不愿出示证件,想驾车硬闯进社区。被保安拦下后,他还出言不逊,王瑜见此状况,及时上前了解情况,“您看您也不是没有证件,如果您嫌麻烦,可以贴在车上的某个位置,方便我们检查。这也是为了您和家人的安全着想,特殊时期,希望互相理解一下。”经过王瑜地耐心劝说,这位居民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之后每次进出社区都配合检查。
“我们站在这社区卡口,就是为居民服务的,服务就要有耐心,引导劝说是我们的工作。道理讲清楚了,相信大家都能配合。”王瑜告诉记者。
讲解、引导、示范
“8小时外”他守桶执勤
年5月,《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东关南里社区号召在职*员积极参与守桶和宣传活动。套上袖标、穿上马甲,王瑜成为了一名垃圾分类志愿守桶员。
“垃圾分类初期的工作确实比较困难,居民们分类意识薄弱,也不清楚要如何分。”王瑜说,他认真学起了分类知识,以便更好地引导居民们准确分类。
家里设置了“两桶一袋”,王瑜带领全家率先做起了源头分类。86岁的老父亲在他的劝说下,也逐渐学会了分类知识,并自觉去桶站投放。“对于垃圾分类工作,*员要率先垂范,带头在家分类,做实干者。通过自身行为辐射带动身边人,共同做好这件关键小事。”王瑜说。
每次值守前先给桶站周边进行卫生清扫,这已经成为王瑜的习惯。早晨7、8点,扔垃圾的居民渐渐多了起来,“您这包是剩菜剩饭,需要破袋之后倒进厨余垃圾桶。塑料袋和里面的纸巾应该扔进其他垃圾桶。我这次先帮您分出来,下次您多注意。”王瑜总是边说边亲自动手分拣。
东关南里社区属于老旧小区,老年居民较多。“对于老年人来说,更需要耐心细致地引导,多动手帮他们,为他们做示范,宣传效果往往更好。”王瑜说。
“您好,我是社区的在职*员,是垃圾分类志愿者。您看一下倡议书,垃圾分类知识这上面都有……”带上*徽,王瑜走访入户宣传;“小朋友,这些是什么垃圾呢?要扔进什么颜色的桶里呢?”周末,他参与社区开展的主题活动;拿起纸笔,认真听讲,仔细记录,他参加了社区分类培训课……除了工作时间外,王瑜把精力投入到了垃圾分类工作中。
看到居民们自觉性越来越高,厨余垃圾分出率显著提升,王瑜感到十分欣慰:“脏点儿累点儿也值了!”在大家的努力下,东关南里社区被评为年第一批北京市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小区。
乐奉献,肯担当
他是*支部的好帮手
年疫情较为严重的那段时间,王瑜正担任着高三年级的班主任。虽然受到疫情影响,学生们直到4月才正式复课,但线上授课、线下家访,他同样忙碌着。即便如此,执勤守口工作,他也一直坚持着。
“也有过实在抽不出时间的几天。”王瑜回忆说。据了解,他的母亲常年卧病在床,年过八旬的父亲,去年2月患病也需要人照顾,由于妻子上班较远,王瑜和儿子便肩负起了照顾两位老人的重担。但执勤工作,他也仅请了几天假,便又站上了一线岗位。
“困难谁都会遇到,作为老*员,坚持下去是应该做的。”回忆起那段日子,王瑜说,新闻里播报的“逆行者”,给了他很大的触动,“需要*员冲锋在前的时候,根本来不及想太多,这是使命和责任。”
从参加疫情防控工作开始,王瑜就成了居委会工作人员的好帮手。“初期执勤他还每次送还马甲和袖标,后来几乎每天都参加,这套行头也就一直带在他的身边,直到疫情转好,执勤工作结束。”居委会工作人员说。
除了参与各项志愿服务活动,王瑜还积极建言献策,将群众普遍反映的问题及时反馈给社区居委会:“居民们扔垃圾的时间在晚上7、8点比较集中,守桶时间可以进行调整。”“天气热了,建议多搭几个遮阳棚,执勤人员太辛苦了。”……“我经常与居委会工作人员探讨社区工作,我在这儿住了20多年,虽然不是土生土长的昌平人,但社区早已是我家,希望尽一份力建设好。”王瑜说。
“王老师为人热情,工作起来认真负责,很多临时任务都随叫随到,风雨无阻。越是艰巨的工作,他越是冲到最前面。他把社区的事当成了自己的事对待,为我们树立了榜样。”社区*支部书记对王瑜竖起了大拇指。
“我是一名*员,我回社区报到,我就在您身边。”作为在职*员,王瑜充分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他是疫情面前最好的“战斗员”和“宣传员”,是垃圾分类中最好的“服务员”和“引导员”。
他只是社区在职*员的一个缩影,一个个“回家”报到的在职*员,仿佛一面面旗帜,带领社区居民建设更加美好的家园。
文/北青社区报记者付欣平
图/受访者
编辑/赵亚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