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养生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秦亚青治学者须具备好奇心人文情怀和格局
TUhjnbcbe - 2023/10/11 18:01:00
                            

音频

正文

“读书时要将身体坐直,每一本书都要用牛皮纸包好……”治学需敬畏,从小的家庭教育环境让秦亚青从少年时代起便树立了这样的信念。

何为敬畏?敬畏并非由畏而敬,而是由敬而生的尊重;敬畏并非畏惧,而是一种信仰和态度,一种行为准则。

外交学院原院长秦亚青

秦亚青生于年,籍贯山东省淄博市;年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外语系,年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联合国译员培训部;后远赴美国密苏里大学*治学系深造,、年分别获得*治学硕士、博士学位;先后分别担任外交学院*委书记、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国际关系学会常务副会长、比利时皇家科学院外籍院士、奥斯陆和平研究所全球研究员,曾任外交部*策咨询委员会委员,公共外交咨询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国际关系理论、世界秩序与全球治理、中国外交和中美关系,出版专著、编著、译著40余部,发表论文近篇。

年4月,秦亚青教授接受了大众网海报新闻的专访。

成长印记

一封书信写十遍

年,秦亚青出生在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父母都是西医。中学时赶上“文革”,父母并没有过多精力照顾家庭,但一旦得闲,就会敦促孩子们阅读、练书法。在这样的教育环境熏陶下,少年秦亚青渐渐爱上了沉浸于书海里的感觉。阅读,让秦亚青对人文关怀有了朦胧的理解,也潜移默化影响到他日后治学的方向。

父亲要求他读书时身体坐端正,每一本书都要用牛皮纸包住。谈起这些现在看来满满“仪式感”的读书“原则”,秦亚青慢慢打开了记忆的大门。

秦亚青的父亲是一个爱写信的人。“他写信非常规整,尤其是信封,不但地址写得十分清楚,而且排列得非常协调”。上小学时,父亲便开始让他写信封。记得第一次写,秦亚青反复琢磨构思,最后觉得书面排版可以了,便动笔写。他信心满满地拿给父亲看,可父亲并不满意,便让他重写。字排在信封上,或是上方留太大,或是下方留太宽,有时还左右不对称,秦亚青便趴在桌上一遍一遍地改,“写到第八遍时,父亲也丝毫没有认可的意思”。

“(少年时期)正是生活困难的年代。虽说父母都是医生,收入不差,但家里人多,也时常挨饿。”在秦亚青的少年记忆里,当时的一毛钱是很大的一笔钱。

这时,连母亲都在一旁劝说:“一分钱一个的信封已经写了八个了,就这样吧。”但父亲却没有喊停,直到他写到第十个信封,父亲才稍稍满意。

这件事深深烙印在秦亚青的骨子里,“在生活那么艰苦的日子里,父亲不惜浪费九个信封,教会我这个道理:出手的东西,至少要做到自己能够做到的最好状态,连自己都不满意,别人怎么会满意呢?”

带着这样的成长印记,无论是在学生时代还是工作岗位上,秦亚青一直秉持着严谨认真的治学态度。

结缘英语

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本科生

中学毕业后,秦亚青当了六年的中学老师,先后教授过语文、数学、工业基础知识等。直到学校开设英语课,校长劝说毫无英语基础的秦亚青:“你最年轻,还是你来吧,学一点回来就教课。”就这样,秦亚青与外语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山东师范大学读书期间的秦亚青

年,24岁的秦亚青顺利考入山东师范大学外语系,报考理由很简单——英语是强项。

77级学生是恢复高考后的首批学生,他们有着如饥似渴的求知欲望。如今回想起当年在山东师范大学学习的氛围,秦亚青依然久久感叹于那个年代同学们对学习机会的珍惜和报效祖国的热忱。“我们这一代学习是很不完整的,尤其是在上大学以前,知识全要靠自己去学、去补。大学班里年龄最大的32岁,最小的16岁。现在都觉得不可思议。你可以想象,在当年的情况下,大家学习非常刻苦。”

为了锻炼口语,同学们约定用英语进行日常沟通;课余时间谈论最多的话题,就是祖国的前途命运。“那个时代的大学生既有忧国忧民的情怀,也有努力学习的热情,我非常有幸做了77级的大学生。直到现在,同学们还保持一年一聚的习惯,聊聊各自的发展。”

对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的珍惜,以及从小养成的严谨治学态度,使得秦亚青在本科期间的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然而重复枯燥的外语学习始终没能让秦亚青提起兴趣,反倒是少时孕育的文学理想始终在秦亚青心头久久萦绕。

毕业那年,听闻北京外国语学院联合国译员培训班招生,秦亚青脑子里闪过借此一游北京的念头,便背起书包,结伴来北京应试。考完后,他也没过多考虑成绩,而是与同学相约游北京。谁料几轮成绩公布,他竟是当年接到录取通知书的唯一山东考生。

喜讯传回学校后,秦亚青却开始犹豫了,因为这与萦绕心头多年的文学梦相去甚远。他动了放弃联合国译员培训名额的心思,准备报考复旦大学的文学研究生。“北外是全国最好的外语高校,就是为了开眼界、见世面,你也得去上。”山师老师的点拨让秦亚青最终还是选择了北京。

理想支撑

把人文关怀融入国际*治研究

人生充满戏剧性,怀揣文学梦想的青年最终与外交工作结缘;一心想着教书育人的师范生,在北外联合国译员培训班如鱼得水,翻译了大量文学作品。后来,秦亚青与妻子一起翻译英美文学名作,也将当代中国知名作家贾平凹、毕淑敏等人的小说译成英文。

从北外联合国译员培训班毕业后的秦亚青选择到外交学院执教。他热爱教师这个职业,登上讲台就有无限的热情。身在校园,他认为总有机会实现心底的文学夙愿,然而他没能等到文学或者文化研究方向的深造机会,反而受到亚洲基金会资助,到美国密苏里大学攻读*治学博士,正式踏进了国际*治领域。

年,秦亚青取得美国密苏里大学

*治学硕士学位。

在读博期间,秦亚青愈发觉得美国社会科学研究方式的不同之处,这打破了他原有的思维方式,开始学习一种当时在国内还很少见到的研究国际关系的路径。但是,他始终把对文学的情结、对人文的关怀融入国际关系科学的研究。

秦亚青告诉记者,爱因斯坦最爱看的几本书都是哲学方向。狭义相对论的产生,离不开爱因斯坦从哲学中汲取的灵感。秦亚青认为,科学和人文有着内在的契合点,如果只是为了治学而治学,没有理想和信念的支撑是无法前行的。国际关系科学的核心问题就是怎样避免战争和冲突,怎样促进国家之间的合作和世界的和平。因此,没有人文精神和理想信念,很难触及这门学科的最前沿。“做学问,一定要永葆好奇心,也要有人文的关怀、更大的格局。若是没有人文关怀,做出来的东西是不能持久的。若是丢掉格局,一辈子就只能做一个工匠。”

“关系性”理论

构建中国国际关系理论体系

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处于改革转型时期,运用西方理论做课题研究,或许能更快更直接地达到学术研究前沿。但作为一名中国学者,秦亚青更希望发出中国声音。

博士毕业后,秦亚青选择回国并将目光放在构建中国国际关系理论体系上。他接连发表了一系列论文,详细阐述了世界国际关系理论的全局以及各流派要义之间的差异和相互关系。

与此同时,秦亚青还做了许多国际关系理论及方法相关论著的翻译工作。他亲自翻译了《国际*治的社会理论》《20年危机》《国际*治中的知觉与错误知觉》等诸多国际关系理论著作。他还同时担任了上海人民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等多家出版机构国际关系理论系列丛书的编委。

巴黎双偶咖啡馆

巴黎花神咖啡馆

在出访法国期间,秦亚青听闻巴黎双偶、花神两家咖啡馆是法国思想家经常光顾的地方,便专门抽空过去“消磨时间”。听着咖啡馆对面圣日耳曼教堂的钟声,想到里面沉睡着的“理性之父”笛卡尔,看着街上熙熙攘攘的人群,周围仿佛萦绕着异国学者们互相交流的文化氛围,秦亚青的思维逐渐开阔,参悟出西方文化与东方哲学的共性与差别。

相对于西方文化中的理性,秦亚青认为“关系性”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哲学概念,可以作为一种新的国际关系理论硬核中的形而上要素,这就是关系理论。这种理论及“关系”的非冲突性,也被学术界视为理解国际*治的一种新的世界观。

培养外交官

永远把祖国利益放第一位

外交学院

外交学院是外交部直属的唯一一所培养外交外事、涉外经济、法律人才的高等学校,被誉为“中国外交官的摇篮”。秦亚青在外交学院工作三十余年,培养了大批的外交人才。

外交部译员张京

近日,毕业于外交学院的张京在中美高层战略对话会上,以沉稳大气、淡定自若、完整准确的翻译表达,充分展现了新时代大国外交人员的风采。网友除感叹其强劲的业务实力外,也会赞美张璐、张京出色的颜值。人们不禁会问,外交人才的选拔真的会考虑颜值吗?

“以前就有很多人问过这个问题。”秦亚青笑道,颜值不是外交学院培养人才的第一标准。对于我国所需外交人才来说,秦亚青认为,最根本的要求还是品学兼优。“从我们过去培养的、现在已经做得非常好的学生来看,并不是每一个颜值都很高,所以颜值不是我们的唯一标准。”

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外交官面临的挑战仍在继续,“永远要把祖国的利益放在第一位,除此之外,还需有冷静的头脑、斗争的精神、合作的意识。”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正承担更多的世界责任、更大的全球治理义务,面对外媒对于我国“战狼外交”的评价,秦亚青并不赞同。“要套上一个战狼的帽子,我认为不是合适的表述。中国外交官表态时,用坚定的语气表明立场,不能简单将此等同于‘战狼外交’。”

秦亚青分析,新冠疫情作为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标志着美国霸权秩序的终结时刻。这并不是说美国已经不是世界最强的国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美国的综合国力仍然是最强的。但是单一国家主导世界的时代过去了。秦亚青说,中美战略竞争在一定条件下可能加剧,也会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持续,但未来的世界秩序一定是一个多元多级的秩序,两极格局和两极主导的世界秩序难以出现,“最根本的一点,中国和美国谁都替代不了谁,谁都改变不了谁。我们的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争夺霸权地位之间没有因果关系。

家乡情怀

退休后到山东大学任教回报故土

离开山东在外发展已近40年,可对于秦亚青来说,就算飞得再高、再远,他都一直葆有游子情怀,无刻不记挂着家乡。感受到山东释放的招才引才强烈信号,秦亚青退休后选择来到山东大学任讲席教授,培养人才,回报故土。

山东大学

对于山东来说,秦亚青希望能够更好地发掘儒家文化传统,与时俱进地形成独有的理论体系、思维方式,“目前,现代国际关系理论是美国为主导,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也是在中华文化的浸泡之中形成的,如何既把中华经典思想融合进来,使之成为人类共同的知识和价值,立于世界国际关系理论之林,这是我这十几年一直在做的事情。”

谈到家乡发展,秦亚青认为,山东与日韩对接合作发展具有深厚的基础和独到的优势,“山东要大力发展与日韩的民间交往,提高灵活程度。现在以内循环为主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已经成为我们的总体发展战略,如果山东利用自己的地理产业优势,在内外循环上做得特别突出,使更大开放更好地服务于内循环发展,那可能未来这会成为山东的一大特色。”

在山东外流的人口中,大学生、专业技术等人才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很多人都抱有一颗回报家乡的心,但更多的是担心回乡后无对口产业,多年所学无处施展。对此,秦亚青谈了自己的看法。“要让人才回山东时,有发挥能力的地方。”秦亚青认为,引进人才与留住人才并不能画等号,相较于条件优惠只是一时之举。山东应该率先“扶强”,率先支持能够成为世界一流的企业,支持能够成为一流的高校,“让人感受到山东的活力、开放的意识,体会到山东是发展事业的坚实平台和实现价值的广阔天地,这样才会招天下英才聚齐鲁大地。”

“人的大脑也需要天天锻炼,它才会形成思维的习惯,大脑就不会封闭。所有的体系,包括大脑,若是封闭起来,终究会死亡。”这是秦亚青告诫学生的一段话。退休后的秦亚青仍是笔耕不辍,忙于学术讲座、课题研究。诸多繁杂,此起彼落,然而他却乐此不疲。

原标题:《秦亚青:治学者须具备好奇心、人文情怀和格局》

1
查看完整版本: 秦亚青治学者须具备好奇心人文情怀和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