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内经太素》记载:“用之充饥则谓之食,以其疗病则谓之药。”可食用中药材,源于中医药食同源理论,兼具药食两性,在日常生活中被广泛应用。目前,我国已公布种药食同源物质,开发出了人参宴、天麻宴、桑葚酒、茯苓酸奶、枣夹核桃等成百上千种食品。药食同源相关产业不仅是中国健康产业,也是民族文化传承产业,在新市场环境中作为推动中医药文化发展的新切入口,正在火速兴起。
药食同源作为补充和替代医疗风靡国际市场
美国《预防》杂志曾载文刊出由多位专家学者证实的16种具有疾病预防功能的常见食物,并指出只要吃对这些食物即可远离某些疾病的侵扰。由此可见,关于食疗预防保健作用的认识在当代中西医学界已趋于一致。
近些年来,食疗物质作为补充和替代医疗的天然药物,逐渐被西方市场认可。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80%左右人口使用天然药物。国际医药行业也一直致力于寻找有效的天然药物替代化学药物实现治疗作用。据美国市场调研机构FreedoniaGroup公司预计,天然药物的市场需求将按每年13%的速度增长。
我国是世界天然药物的主要供应国,仅年向美国出口膳食补充剂提取物达5.33亿美元。其中,大宗出口品种以药食同源物质的提取物为主,其中包括薄荷醇、甘草提取物等。
一直以来,药食同源理念已融入亚洲国家医食生活。日韩等国亦推崇与我国药食同源理念相似的“药食一如”饮食方式。在日本,一些“功能因子型食品”很受欢迎,大枣、莲子、龙眼肉、乌梅等常见于民众日常饮食。在与日韩及东南亚地区的共有文化,以及欧美地区高水平健康需求之下,我国药食同源中草药种植与产业开发的相关研究正在国家层面加快进行。
我国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及相关法律法规均鼓励药食同源食品的开发与应用,促进我国食疗经济结构调整,推进中医药保健生产车间的合作生产与食品行业的融合发展。近年来,以药食同源理念为代表的中医药文化正在国际友好环境下积极输出,我国药食同源产业正顺应时代需求飞速发展。
药食同源三大开发方向
1.食品成为药食同源主要开发方向
药食同源食品兼具药食两性,可长期食用,受到广大亚健康人群的青睐。《食品安全法》规定,生产经营的食品中不得添加药品,但是可以添加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的物质。近年,“适应原”物质逐渐被人们认知。适应原草药是指可以帮助身体适应生理和心理压力,很好地调节压力和免疫力之间联系的中草药,如人参、红景天等。以市场为导向,扩大开发以适应原中药材为代表的一系列新药食同源产品十分必要。
2.成分提取被大量应用到保健食品开发中
中药材大多是植物类,中药材成分提取是通过现代分离、提取、纯化、培养及制造技术,从药材本体中分离提取出有效成分并最大限度保存其生物活性。根据不同人群健康需求,以物质提取物为原料,通过科学配比、合理加工,可生产出一系列产品用于食品保健。比如葛根、甘草、枸杞子、姜*、*精等提取物被广泛用于对化学性肝损伤有辅助保护作用的保健品。
3.添加剂成为药食同源开发方向
肉桂、丁香、八角、茴香等辛香类药食同源物质可直接食用或制成精油、浸膏、香脂、净油等加入食品中以增味。同时在化妆品领域,药食同源物质也有非常好的应用。国际上,化妆品的研发倡导绿色天然、环保安全及作用功效。中草药提取物作用温和、刺激性小且,安全性高,一些药食同源物质还具有良好的美白保湿、防晒、抗衰等效果。
药食同源发展的四大路径
药食同源物质开发方式多样,在食品保健中发挥着积极作用,因此建立一套合理的食疗管理体系尤为重要。从药食同源切入,建立健全行业法律法规、标准制度和管理体系,指导和规范饮食养生应用和推广,将有助于更有效推动中医药产业化发展,推动中医药走向国际。
1.构建规范的食疗管理目录
相关单位和组织应系统化整理食疗产品的来源、组成、功效、制法及临床应用目录,以规范食疗产品的管理。
2.建议将食疗产品选择性纳入报销范畴
食疗相较于药物治疗安全性高,为减轻患者经济负担,对于一些已被证实确有疗效且可长期食用的食疗产品,建议选择性纳入报销范畴。
3.亟待建立食疗物质评价规范
食疗物质具有食物特定属性,目前应用尚不规范,需建立食疗评价规范体系,以规范应用、指导研究方向。
4.研究开发食疗智能化系统
研究开发食疗智能化系统,指导大众了解自身体质特征,合理应用适宜的食疗产品,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药食同源物质的安全性与药用价值属性在中医药国际化进程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是将我国自然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的有益方面,药食同源产业的绿色崛起将成为中国形象的又一得力代言。
(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药品牌创新研究课题组:贾云峰、邓涛、*蓉蓉、杜航、苏墨轩)
来源中华中医药学会官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