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为了找寻国家最需要的煤和铁,毅然地走上地质的道路;他将“问道争朝夕,治学忌功利”奉为治学精髓,甘坐十七年“冷板凳”;他不忘初心,为国内地质学教研接轨国际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以“修身报国”为志,以“创新求实”为路,不断开拓新的研究领域;他在耄耋之年仍坚守自己的岗位,为学科、学校和国家的发展奉献终身。
他就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授、博士生导师、原校长,我国著名地层古生物学及地质学家殷鸿福。
殷鸿福院士“地质之种”发新芽
年,殷鸿福出生于山东威海。他的父亲受过高等教育并专长英语,十分重视对孩子英语能力的培养,这为殷鸿福后来访美、留英起到了重要作用。年,从舟山定海小学毕业的殷鸿福跟随家人返回上海,就读于上海育才中学。地理老师*杰明在知识讲解之间,时常穿插风俗趣闻,让殷鸿福慢慢萌发出对地理的兴趣,并在他心中种下了一颗“地质之种”。
高中毕业报考大学时,因为国家百废待兴,迫切需要地质人才,殷鸿福把专业选择和个人兴趣做了结合,毅然选择了刚刚筹建的北京地质学院地质矿产与勘探系。
年5月26日,《中国青年报》登载了殷鸿福的一篇文章,他在文中深情地写道:“我以自己终身做一个地质工作者给祖国服务,感到幸福和自豪。”
《中国青年报》刊登殷鸿福文章年,殷鸿福凭借扎实的基础,成功跻身国内第一批研究生队伍,师从我国著名的地层古生物学家杨遵仪院士。杨遵仪院士是中国地层、古生物事业的开创者之一,他对后来殷鸿福推动古生物学与地质学全面结合有着重要影响。
朝夕问道忌功利
在研究生学习期间,殷鸿福先后远赴鄂、桂野外、青海祁连山和贵州山区进行科考工作,修改重建了贵州省三叠系生物地层框架,并以此为基础完成毕业论文《贵州三叠系生物地层问题》。
年,殷鸿福在南祁连山年,研究生毕业后,殷鸿福选择留校任教。他在北京地质学院的讲台上,一站就是半个世纪。年,殷鸿福与同事合作编写了中国第一部古生态学教材《古生态学教程》。
动荡的时期,殷鸿福并没有选择放弃学术而是依然坚持科研。他几乎每天都去地质部图书馆或中国科学院图书馆查阅资料,积累专业知识,并自学了英、德、俄、法语。
没有经费支持科研,他就自己解决。当时,他的薪水是每月61元,除去寄回家的21元,仅剩40元,他就从这40元中挤出一部分做研究。不能借阅的资料,他就用相机把它们拍摄下来。为减少开支,他能用一张35毫米的胶片拍4页材料。
年,殷鸿福迎来了学术的春天,他十几年间研究的十余篇论文陆续被刊登出来,他也顺利晋升为武汉地质学院(今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讲师。
初心成就“金钉子”
地层的年代可分为前古生界、古生界、中生界和新生界,每个界又可分为多个系,底层年代的系与系之间的全球标准俗称为“金钉子”。作为国际地层对比的标准,它被视为一个国家地层科研水平的反应,许多学者都以争取在本国国土上建立界线层型为荣。
上世纪70年代,殷鸿福开始在华南地区开展二叠-三叠系界线的研究,他先后在在青、甘、川、鄂、黔、桂西藏和秦岭等地区进行野外考察。50岁那年,殷鸿福带病在岷山考察时,因体力不支,不慎摔倒,造成了韧带断裂、膝盖粉碎性骨折,两年后他又重新活跃在野外科考工作中。
当时,国际上一直以“伍氏耳菊石”出现作为三叠系的开始。通过对国内外资料的分析研究,殷鸿福团队发现“伍氏耳菊石”的地理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局限性,不宜作为全球的对比标准,而在全世界广泛出现的“微小欣德刺(H.parvus)”更适合作三叠纪开始的标志,并在年于意大利召开的国际二叠-三叠系界线工作会议提出以“牙形石微小欣德刺”的首次出现作为三叠系开始的标志,该项研究成果获得国际普遍认可。
年,殷鸿福当选为国际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工作组组长,并确定浙江长兴煤山为首选界线层型候选剖面。殷鸿福为争取煤山剖面所在地浙江长兴县正式开放,进行了大量工作,争取了多数科学家的支持。年,国务院正式批准开放长兴地区。
年,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会议正式确定中国浙江长兴煤山剖面为全球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层型剖面和点位。
“归根结底,科学家在国际上的话语权还要看科研实力”。这颗“金钉子”打响了殷鸿福在国际地层研究中的第一枪,同样也是中国地层学在国际上的精彩发声。
高瞻远瞩拓学科
年,殷鸿福作为中国第一批赴美进修学者开始了为期两年的访学。这期间,他接触到了许多新的理论和思想,并完成了6篇SCI学术论文。他发现国外学者会把古生物学同其他学科领域进行交叉研究,而当时国内的科研思维和方法都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
回国后,殷鸿福思考如何将古生物学与地质学结合起来,并发表文章《古生物学向何处去》,为国内古生物学的研究指明了“开拓、创新、交叉、应用”的新方向。年,他主编出版了我国第一部生物地质学专著《中国古生物地理学》,该书对中国各时代古生物地理进行系统研究,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同年,他作为第一作者出版了《地质演化突变观》一书,系统介绍了地质突变观这一新思潮,包括间断平衡论、新灾变论和事件地层学。
年,殷鸿福赴英访学,除参加学术会议外,他将大部分时间用在《中国古生物地理学》的翻译工作上。年,该书英文版由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前国际古生物协会主席Hallam教授在序言中评价道:“本书无疑将被证明是对一个具有全球意义主题的无可估量的指南。”该书出版后,在国际古生物学学界引起了广泛重视,国际著名学术杂志《Science》专门发表书评,并予以高度评价。
年,由于在地学领域作出系统的、创造性成就和重大贡献,殷鸿福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年,殷鸿福主编了《扬子区及其周缘东吴-印支期生态地层学》,这是国内外第一部系统的区域性生态地层专著;年,殷鸿福等人出版了《生物成矿系统论》,阐述了生物作用对成矿作用的影响,成功地拓宽了古生物学的服务领域;年,殷鸿福发表著作《生物地质学》,综合以上分支学科,建立起了生物地质学的学科体系。
21世纪初,殷鸿福又将目光放在地球生物学上,此时他主要作为指导者,由他的弟子谢树成作为学术先锋开展研究。年,谢树成、殷鸿福等发表论文《从古生物学到地球生物学的跨越》,对地球生物学相关的研究领域进行了评述。
年,谢树成、殷鸿福等出版《地球生物学:生命与地球环境的相互作用和协同演化》,这是中国第一本地球生物学专著。同年,以殷鸿福团队为主力建设了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这是我国唯一以地球生物学为科学导向的实验室。
此后十年,他负责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地球生物学”“中国深部地下生物圈”“极端地质环境微生物”学科发展战略研究项目,并于、、年出版了三部相应的学科发展战略丛书,举办了一系列国际学术会议和国内培训班,有力推动了我国地球生物学科的发展。
年11月4日,殷鸿福在家中廉洁精神永流传
在担任中国地质大学校长的8年时间里,殷鸿福用行动诠释了“勤俭奉公、廉洁自律”。虽然是院士,但他坚决不享受院士待遇。
尽管自己生活廉洁,但对于教育,殷鸿福无私奉献。他曾将“光谷提议奖”2万元奖金、“金钉子”项目20万元结余经费、“何梁何利地球科学奖”20万元奖金全部捐给了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用作奖学金。他还每年通过“地学之光”基金会资助一名地球科学学院的贫困生,使其能更好地完成学业。
年全国最美教师殷鸿福现场单人照年6月30日,殷鸿福又向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育发展基金会捐赠了20万元,设立“殷鸿福金钉子奖学金”。年新冠疫情期间,殷鸿福又向全国慈善总会捐款5万元。
殷鸿福捐赠协议书退而不休余辉红
耄耋之年的殷鸿福仍不断为我国地质事业发光发热。年,他参与“二叠纪-三叠纪危机后生态系统重建和复苏过程”项目,担任武汉自然博物馆名誉馆长(-)等职务,参与博物馆建设、长江保护及湖北、武汉规划。
和年,殷鸿福与周高修一同编写出版、再版了《生物演化与人类未来》,向大众科普地球生物学知识。
年,殷鸿福获得中国古生物化石保护基金会颁发的“非凡贡献人物(终生成就)”荣誉。
年7月,殷鸿福被“中国国情与发展”论坛组委会聘请为论坛成员,探讨新时代国情与发展的关系,服务国家宏观决策。
年11月,他荣获“中国古生物学会终身成就荣誉”称号,得到国家的高度肯定与赞扬。
殷鸿福曾说:“我从来没有忘记自己年轻时立下的终身做一个地质工作者、为祖国服务的诺言,我将继续教书育人,用自己的后半生为这个诺言和信念作证!”在近60年的教学生涯中,他桃李遍天下,弟子包括5名长江学者和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在教学与研究的道路上,殷鸿福始终坚定地行稳致远,他总是把登上的山顶作为开辟新路的起点。艰苦的行业总要有人干,我国地质地理等科学事业能够快速发展,不断提升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靠的就是一大批殷鸿福院士这样“迎难而上,敢为天下先”的科研工作者们,他们为中国科学家精神树立起一座又一座永恒的丰碑。
文:
李彩容,殷鸿福学术成长采集工程采集小组负责人,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罗鑫宇,殷鸿福学术成长采集工程采集小组成员,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