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喽,大家好。电影皆可盘,我是爱盘电影的淘漉!
三尺讲台书天下,半根粉笔话春秋。
老师是每个人人生阶段必经的一味良药,有甜有苦,有酸有辣,五味杂陈,却是填满了我们五颜六色的人生。
今天我们来盘点书写老师们的电影。
1.《死亡诗社》
今天,终于看了一直以来想看却没机会看的一部电影——《死亡诗社》。这篇观后感,我想引用影片中最经典的台词:“啊,船长,我的船长。(Oh,captain,mycaptain!)”
船长,是引领船只走向的人,在影片中,便是教师JohnKeating让同学们对他的称呼。他,是引领学生们挣脱条条框框的束缚,真真正正正视自身,并追求自己喜欢的一切的那个人。
这是一个大学老师的故事,他用文学唤起了一群年轻人对生命意义的重新思考。故事发生在一个大学预科学院,所以影片的背景是精英教育。整部影片基调温暖人心,但人物和情节的刻画却又非常真实,实属教师题材文艺片中的上乘之作。
他在第一堂课上,便教学生撕掉了诗集的序言。因为那个所谓的“序”里,交给学生们如何鉴赏诗歌的方法,从这里入手,从那里量化,像一个伪装成谆谆教导的师长的絮叨老妈子,在你真正进入这个世界之前,就把你死死的捆绑在她的框架之下,不能逾越,亦不可侵犯。
基廷老师这个人设开创了后续一系列教师电影的一个套路——优秀的教师往往都是当年精英学生中的“庸才”,应该说对于教师的社会地位和所处阶级还是认识得很清醒的。当然这部影片也第一次让当代的许多年轻教师知道了可以坐在、甚至站在讲桌上讲课(大雾哈哈),不过讲真,基廷老师最后如何面对人生挫败的态度真的是既成熟又文艺,把一个不是传统“大团圆”结局的尾章收得无比漂亮,但也开创了另一个后续电影中反复致敬的套路——优秀的教师不是单身就是离异,要么就是独居……
片名《死亡诗社》重点在“诗”上面,“死亡”仅仅是一个触发学生思考人生的词眼(当然剧中也真的有人死了),喜欢现代哲学和英语文学的朋友会更喜欢这部影片。
《死亡诗社》能有这么高的声誉,恐怕是戳中了一些人的肋骨。
当惠特曼的诗响起,我的心,又堕入幻想,在地狱里歌唱,在黑暗中起舞。
孤独的船长,你好呀!
2.《心灵捕手》
这是一个大学心理学教授和沦落为清洁工的天才学生间“亦师亦友”的故事,影片有两条主线,除了稳重成熟的桑恩老师和桀骜不驯的威尔之间一番心理层面的交锋,作为配角的数学教授兰博表现也非常出彩,他慧眼识珠重新发现威尔的过程和他与桑恩同窗、同事生涯的爱恨交织都令人回味无穷。
这部电影并不是讲述天才如何被人发掘,从此释放天赋走上人生巅峰的故事。
反而,它让我陷入了沉思,让我觉得沉重。它让我不得不再一次直抵心灵深处,又一次的问自己人生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是啊,这是多么矫情、无趣却时不时会让人扪心自问而又百思不得其解的话题啊。
马特·戴蒙饰演的威尔是一个天才,天才总是让人羡慕。很多人会酸酸的说,看吧,只有当你拥有了过人的天赋,才会被发掘才被人救助。
可威尔21年的人生里,又有过几次拥有过我们这些平庸的人能够唾手可得的幸福和平淡?
正如他生活优越却早早失去父亲的女友所说,“我宁愿有一天把我继承的财富都还给他,只要他能陪在我身边。”
我想威尔也会不止一次的给自己说,宁愿自己不要这天赋,只要能够像一个正常的孩子拥有完整的家和一些平平常常的日子。
很多人会和数学教授蓝波的想法一样,发掘了天才后,会迫不及待的把他带到天才应该去的位子,然后攻下一道又一道难题,走上人生巅峰,成就所谓的精彩人生。可那并不是威尔所要的。就像面对一个被困在荒岛被饿的奄奄一息的人,你却拿出一块闪闪发光的金币。
心理学教授尚恩却能拯救他,因为他也是一个被心灵围困了的人。
人到中年,穷困潦倒,失去了珍爱的妻子,没有让人仰慕的成就和地位,不愿意参加同学聚会,因为无法直视同学们炫耀的眼神。
失去了人生和心灵伴侣的尚恩,就像那幅画里的小船,在狂风巨浪里孤独的漂泊。
这是一部涉及心理学操作层面的教育题材电影,但可惜并不涉及心理学对教育学最核心的支持部分——认知学习理论,反而是有一种心理咨询的感觉,甚至桑恩一度控制不住自己产生的共情体验,影片非常适合心理学爱好者观看,此外因为该片涉及大量在成长过程中的友情故事,所以青少年也是不错的观影群体,我爱得不行……(强行装一波青少年)
这部电影告诉我,释放心灵的活法才是精彩的人生。对我们普通人来说,释放心灵有时需要大智慧,有时候也许就只是一个简单的决定。
别说走心的生活很奢侈,别说现实很残酷,只是你还没分清轻重,只是你还不够坚定。
3.《一个都不能少》
看过这部电影的估计都要暴露年龄……现在回看会感觉比较“土”、比较low,然而想想中国社会的金字塔形结构,能够在短短几十年实现义务教育的全面覆盖和乡村教育的长足发展,大幅降低的文盲率为转化庞大的人力资源(或者说负担)奠定了坚实基础,作为一个教育人就不由得心生自豪。
我看完一个都不能少这出电影,有两种不同的感觉,前后截然不同,所感的对象亦有分别。
再次重电里的细节,刻情的一点一滴也教我回味,亦引发我再度的思考。
首次看毕「一个都不能少」,充满整个脑子只是代课老师魏敏芝找回贫苦学生张慧科的故事情节,感人至深,扣人心弦;但第二次的焦却落在贫困山区的教育工作上,有可悲亦有可喜。
魏敏芝就是这么一个乡村小学的“全科”教师,她的单纯耿直在那个迅猛发展的教育年代获得了开花结果的机会,她可能不懂“为什么一个都不能少”,但她有着无比执着的教育情怀,再次印证了教育科学这个尴尬的学科特点——毕竟靠情怀推动的命,连社会科学都很难沾上边。能把*治主旋律的影片拍得如此文艺范儿,张艺谋导演的功力还是有的。
种种的不幸只可归疚于教育制度的不完善。我想,导演开拍此电影的目的,可能是想中国人作一个反思,反思整个社会的前途,反思中国人的不良性格。
4《狩猎》
弱势群体遭遇性侵犯绝对不会只有唯一的解,它是个二元一次方程式,每一个个体的事件代入这个方程式,都将有相对应的解,在《熔炉》上映一年后,丹麦人就在年交出了对于性侵犯话题自己的理解。
如果说《熔炉》在控诉强势集团下,弱势群体遭遇的不公和悲剧,那么《狩猎》无疑是对儿童自带话语正确性下,成人话语权真空的尴尬境地进行反思。
狩猎的故事并不复杂,主线即是男主卢卡斯遭遇间隙性短暂失忆的小女孩——卡卢卢的一次偶然控诉,声称卢卡斯对自己实施了性侵。这样的一个事件当被小女孩的幼儿园老师知晓后,开始如同滚雪球一般,在整个小镇散布开来,而男主卢卡斯也随着流言的日益膨胀,从被以前好友排挤,到被警察逮捕拷问,虽然随后被释放,但是在整个小镇已经失去了立足之地,剩下的只是无穷无尽的仇视和排挤。
电影的开头是一群中年男人在十一月冬天下水的场景,北欧幽静的自然风光将这群中年顽童的欢乐时光衬托的恰到好处,而电影之所以在一开始展开如此画面,则是为接下来的故事做出反面的衬托,暗含着,即使是多年的知己好友,可一旦性侵的事情落到自己的女儿身上,连多年达成信任的好友也可以反目为仇,而不用丝毫的理性分析。
而本片的主题也在幼儿园园长的一句话中让人无可置否:“我是为孩子着想,他们不会说谎。”
当成人的世界被一个孩子的无意谎言打破,这样的流言,是否能变为成人社群共同对付另一个人的武器?
虽然我们都知道,错也不在小女孩卡卢卢,毕竟电影自始至终都向我们清醒的摆明一个道理,那就是卡卢卢的几句“恶言”并不是有意为之,而是她自身记忆上的错乱和短暂失忆。
虽然我们知道所谓“卢卡斯向卡卢卢显示自己的性器官”,只是因为卡卢卢哥哥的朋友把iPad上的色情画面给卡卢卢看到了,随后卡卢卢自己记忆拼贴的产物,但是毫无疑问,事情既然已经发生,那么就无法挽回,就连卡卢卢其后也不能肯定自己说的是不是一定正确。
毫无疑问,电影这样的一个设定不是在拷问小女孩的对与错,而是在告诉我们:如果小女孩压根就是无心为之,但是这样一个流言一旦在一个社群中传播开来,社群中的每一个人该如何对待。
电影的高潮部分是卢卡斯在惨遭殴打之后,在圣诞夜那天走进小镇的教堂,和卡卢卢的父亲,一个原本视自己为最好朋友的男人,终于爆发冲突。
至于准备枪杀自己的是卡卢卢的父亲?还是卡卢卢的哥哥?亦或是小镇的某个人?已经不再重要了,背光下枪手的剪影象征着集体的谋杀图腾,如同电影中优美透亮的画面和随意的抒情吉他乐,像是告诉我们,在这个美丽的北欧小镇,它那冰冷刺骨的悲剧就像它的瑰丽旖旎的风光一样,存在于此。
我想起了哲学家迈克尔-桑德尔的社群理论:“权利优先于善”,这是一个危险的言论,尽管它将现代社会中的社群本质已然剖析。《熔炉》中的权利优势体在于他们是“善”的定义者,而《狩猎》中的权力优势体则在于他们是恶的裁决人,仅此而已。
5.《老师好》
制作成本仅万,票房收入却达到3个多亿,《老师好》的成功不是偶然,剧本本身质量是关键,青春题材剧拍好了的话观众大把,毕竟买的起电影票的观众都经历过青春或者正处于这个年龄段,很容易引起观众共鸣,电影切入点很好,不是单纯的励志,也不是简单的说教,故事从苗宛秋走进校门开始,到三年后苗宛秋离开学校踏上回程火车那一刻结束,苗宛秋是一个从大城市到小县城教书的语文老师,65年的时候以全省第一的成绩被北大中文系录取,由于当时特殊的环境和出身他没能去往北大就读。
跟以往的校园题材不一样,电影没浓墨重彩的表现学生高考如何成功,学生在校如何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以致后来发展的如何优秀如何回报感恩老师。
就像是在讲述一个普通老师三年的平凡工作到最后自责内疚离去的故事,班长安静的意外车祸苗宛秋自认为自己是有责任的,他不办补习班什么事都没有,不借给班长自行车就不会出车祸,安静错过高考还落下残疾他心里很是自责,上课时也带着内疚脸上一片悲伤。
当最后一节课全体学生起来喊老师好的时候,他流泪了,这泪水很复杂,有自责也有欣慰,更有离别时的感伤,这应该是全剧的泪点集中之处,一句再简单不过的老师好,却让他情绪上起了波澜,最后一个画面是若干年后年迈的苗宛秋出现在安静开的书店门口,系上蝴蝶结挂在树枝上转身离去的背影,以及安静座在轮椅上露出的甜美的笑容,似乎是老师始终没有释怀,而学生根本就没埋怨过他。
之所以盘点这些与老师相关的电影,正是我在莫段视频上看了一段视频,那是一个老师淋着雨给一个小姑娘修鞋,可能是环境使然,也可能是气氛烘托,我也是鼻头一酸。
“我坚信青春不会消亡,它只是躲在某片绿荫下慢慢疗伤,岁月凝成一颗珍珠却无法拥有,丢在地上冰凉,握在手里滚烫,我想拥抱它,却扑了一个空,它化作一片杂物散落在桌上,泛*的日记本气数已尽的铅笔褪色的发卡,还有一个空空的背囊,那年铅笔在日记本上写道,真好,我没有去打搅你的暗自芬芳,真好,你也没用戳穿我的刻意牵强,人生就是一次次幸福的相聚,夹杂着一次次伤感的别离,我不是在最好的时光中遇见了你们,而是遇见了你们才给了我这段最好的时光”。
我未远走高飞,但你肯定会原路返回,这就是老师,致敬所有教导过我们的每一位。
我是爱盘电影的淘漉,觉得还不错的麻烦伸出小手点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