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养生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这位大先生始终在身边引领感召我们成长
TUhjnbcbe - 2024/2/22 17:42:00
        

“我做了一辈子老师,但一辈子还在学做老师!”“人民教育家”于漪用这样的话语不断鞭策自己,也勉励更多青年教师。15日晚,上海教育电视台大型系列纪录片《大先生》登陆荧屏,记录了于漪的为学、为事、为人之道。93岁的于漪,有着60多年的教学生涯,她依然活跃在语文教学改革第一线,坚守“在讲台上用生命唱歌”,令人深感敬佩。不少收看纪录片的老师、校长感到,于漪的教育思想始终引领、感召着自己成长,身上肩负重大使命,要将育人落到实处。

多万字论文专著、多节公开课、培养三代特级教师……于漪在“做老师”和“学做老师”的过程中,用人生写下非凡数字。在她的影响下,不少年轻学子走上讲台。

30年前,作为一名远在广西桂林的高中生,文娟通过于漪开设的《于漪信箱》与先生产生了时空交集。“信箱”中一篇篇深入浅出为小读者答疑解惑的回信,引领文娟爱上语文,选择中文系,研究中国文学,后来来到上海学习、工作。“好老师就是一枚能量巨大的磁石,具有强大吸引力的磁场,我个人的求学与成长经历,深受于漪老师的吸引与感召。”如今,文娟是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汉语文化学院副教授,从事国际中文教育工作。如何在新时代讲好中国故事?“未来,我要在于漪老师的教育思想引领下,完成时代赋予国际中文教育的任务,充分践行于漪老师的教育思想。”

年,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举办首届浦东杏坛,当时92岁高龄的于漪登上讲台,为线上线下5万多名教师上了整整45分钟的一堂课。“每当听于漪老师讲话,无论是演讲,还是一对一对话,都能深切感受到她总是把教育放在国之大计、*之大计的高度思考,视野宏阔。”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李百艳说:“我曾经有些费解,于漪老师似乎是一个没有个人烦恼的人,后来渐渐明白,一个人有了更大的使命,就会无限趋近于‘我将无我’的境界,个人的小悲小喜就不足以挂齿萦怀了。”在李百艳看来,先生之大,大在对师生的深情厚爱,大在学识和思想的博大精深。“看了纪录片,我深刻领悟到,没有天生的‘大先生’,从‘大学生’到‘大先生’,从历史老师到语文老师的华丽转身,于漪老师下的都是‘明灯伴我过午夜’的苦功夫。于漪老师就是这样的‘大先生’,在我们身边,始终关心、引领、感召着我们的成长。”

“教育就是要育人”“胸中有书,目中有人”“既教文,又教人”……于漪说:“只有德育口号,没有专业能力,学科德育流于空洞;只有专业能力,没有德育融合,学科育人无法实现。”核心素养是正确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关键能力,如果说“品格”和“价值观”属于“德”的范畴,“关键能力”属于“智”的范畴,那么核心素养体现的正是“德智融合”。

作为在于漪教育教学思想浸润中成长起来的杨浦高级中学语文组,该校语文教研组组长诸懿霖说:“通过纪录片《大先生》,又一次聆听到于漪老师的教诲,我和同事们正在不断尝试将‘德智融合’的理念落实到日常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在课堂教学中找准‘德智融合’的切入点,坚持‘学生立场’,把握住‘人’这一关键,让‘德智融合’的教育教学思想在语文课堂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我从教学习的第一篇教案,就是于漪老师写的《荷塘月色》教案,详详细细的每段分析让我受益匪浅,对课文精准到位、点面结合的分析,让刚踏上讲台的我茅塞顿开。”令西延安中学校长伍敏感触最深的是,于漪提出的“胸中有书,目中有人”——眼中、心中永远有学生。“于漪老师始终坚持‘文章是旧的,但学生是新的’,率先倡导将‘我讲你听’式的线性教学结构改为网络式、辐射性的互动教学,提出让每个学生都成为‘发光体’。于漪老师说,‘我不断地反思,我一辈子上的课,有多少是上在黑板上的,有多少是教到学生心中的。’她每堂课平均与学生对话超过次,令人感慨。”伍敏说。

于漪被誉为教育界的“梅兰芳”,她的课堂总是不拘一格,她上课从不会讲重复的内容。

西南位育中学六年级语文备课组组长王蓓静说,作为一名语文老师,要将于漪老师的教育思想运用到自己的实践中。“爱学生,就是要为每个学生着想”、“让每个学生都成为‘发光体’”、“以生为本”是一切教育行为的出发点。“从教多年,让我深切体会到修身和传承的重要性,身上肩负重大使命,深感只有‘以生为本’,才能真正将育人落到实处。”

管弄新村小学校长陆莉莉说:“在‘教文育人’教育思想的引领下,于漪老师为学生营造了一个丰富的语文世界,我们应学习‘教文育人’,让语文在学生的生命中绽放出耀眼的火花,每一位老师都应以‘立足于课堂’的实际行动向她致敬。”

    

栏目主编:徐瑞哲

        

本文作者:许沁龚洁芸

    

题图来源:上海教育

    

图片编辑:雍凯

1
查看完整版本: 这位大先生始终在身边引领感召我们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