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代那些臭虫、虱子、跳蚤们
◎曹会林
在学习当代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吴冠中散文作品《父爱之舟》的时候,学生问:什么是“臭虫”?
这个简单的问题可把我问住了。您知道,这个问题是有代沟的,至少隔了30年。这个问题可以有简单的回答,比如:“臭虫,是一种寄生在人体和动物身上吸食恒温动物血液的一种寄生虫。”但我不愿意这样简单的教科书式的回答,因此才有了这篇长文。
《父爱之舟》原文如下:
有一次,父亲同我住了一间最便宜的小客栈,夜半我被臭虫咬醒,遍体都是被咬的大红疙瘩,父亲心疼极了,叫来茶房,掀开席子让他看满床乱爬的臭虫及我的疙瘩。茶房说没办法,要么加点钱换个较好的房间。父亲动心了,但我年纪虽小却早已深深体会到父亲挣钱的艰难。他平时节省到极点,自己是一分冤枉钱也不肯花的,我反正已被咬了半夜,只剩下后半夜,不肯再加钱换房子……
根据吴冠中原文描述“父亲送我离开家乡去投考学校以及上学,总是要借用姑爹这只小渔船......”,大致判断文中记叙的事情相当于当代少年到外地上初中或高中(中专)的经历。吴冠中年出生,他所记叙的事情大致发生在年代吧。
吴冠中记叙的事情、学生的提问让我想起了自己在年代的记忆和亲身经历。
年代,我上小学。那个年代的小学只有五年学制,五年级就毕业了。不像现在,苦苦的学习了六年,才能毕业,太漫长了......
那一年,我先后在城关一小和二小上学。一排两间的教室,土墙草顶的教室,或是青砖灰瓦的教室。一排两间,甲班和乙班,挨挨挤挤的教室,一排八人,讲台在西,从西到东,可能有八排,五六十个可爱的同学。
学校的其他建筑,还有土坯草苫的房子。所谓“土坯草苫”,指的是房子墙体是土坯房,房顶是茅草苫盖的单层房子。
我们只有一层的教室,草房教室或瓦房教室,不像现在的学校,动辄好几层的钢筋混凝土建筑物的教室,只好在高层了。
我们脚踏大地,那是真实的土地,黄土地,不是现在教室平整的水泥地面或陶瓷地板砖的地面,在我们常年跐踏的座位底下,常有脚窝和浮土。浮土自然在放学后打扫卫生扫除了,脚窝却日久年深,永留记忆。头顶上方,是如头粗如臂粗的房梁和檩条,和呈“人”字形的屋脊。那屋脊、屋面上是荆笆的下部,荆笆笆条中间的是粘固房顶的干透的黄泥浆,虽然它们已经粘固,但我抬头看的时候,总是害怕它们掉下来砸着我。
按照学校要求,我们自己得从家里抱着凳子去学校。为什么是抱着凳子?你想,小学生,没有力量,全凭热情,从家到学校好几里路,全靠自己地奔儿,最初自然是单手、单臂携着凳子。长途跋涉后,到达学校、班级时候,已经是精疲力尽,只好抱着凳子进校、进班了。
年代,学校只提供课桌。在城关一小,是土坯垒制的低矮的桌子,桌面搪有一层薄薄的洋灰(水泥),年深日久,桌面的的洋灰已经掉了,露出黄土和掺杂的麦秸秆儿,教室是土坯草苫的房子。我们自己带凳子去上学,自己带凳子,就看出不同了。有栎木、杨木各种木材的木凳子,有铁腿儿木面儿的凳子;有方凳子,有圆凳子;有高凳子,有低凳子;有四条腿的凳子,也有三条腿的凳子;有刷红漆、黄漆的凳子,也有不刷漆显示木材本色的凳子......
大约在二年级上学期临近期末的一天,教我课的黄老师(黄老师,女,如果健在,年应该有七八十岁了)告诉我,你“不在学区范围内”,告诉我下学期要返回原籍学校。
我把困惑说与邻居几个小伙伴听,小伙伴们七嘴八舌的解释和建议,很快让我安下心来。于是在小伙伴的带领下,自己联系,自己报名,去到二小上学。这个过程的前提是,我是从一小到二小,并且是语文、数学单科都是95分以上的优秀成绩去的。
到了二小,我才发现,条件似乎有所改善。土坯草苫的教室换成了青砖灰瓦的教室,土坯桌子换成了木质桌子,只是桌面到处是坑洼缝隙和“前辈”留下的刻字。最常见的刻字是“早”,大家深受鲁迅先生的影响,大大小小、歪歪扭扭的的“早”字刻了好几个,可见伟大人物的影响力多么强大。只是可怜了桌子!
那个年代,干净整洁的孩子比较少些,他们都是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的职工子女,是班级的小帅哥、小美女。大部分孩子似乎头脸手脚不干净、服装不整洁,大家大多很邋遢,家长也不管,没空搭理孩子的卫生。大家都这样,小偷逮个贼,谁也不说谁。个别时候,老师很生气,恼怒的说道,看看你那脖子!黑的跟车轴一样!回家让你妈洗洗再来(上学)!
那是一个下午的一堂课,老师布置完作业出去了,没有老师在教室里,大家边写作业边疯玩。我写了一会儿作业,偶然发现前排左侧女生趴在桌子上,一动不动的,应该是在睡觉。她的头发很乱。我忽然发现,她的头发上似乎有什么东西在动......是很小的虫子......不是一个,是好几个。那些小虫子在她头发上爬来爬去,钻来钻去,上上下下,进去出来,好不热闹......再仔细看她的头发,发现头发丝上有一个个比芝麻还要小的、句号“。”那么大的白色的小颗粒、小球球。
那个女同学酣然入梦,全然不知,丝毫不为所动。后来我才理解了“虱多不痒,帐多不愁”的真正含义。大家也看到了,有同学就起哄说:她头上长虱子了!还有恁些虮子!于是就有人推醒了那个女同学,她也很安然,不害怕,也不觉难堪,见怪不怪,双手把头发随便上下拨弄几下,该干什么还干什么。
00后的孩子们会问,什么是虱子?什么是虮子?人身上为什么会有虱子、虮子呢?
这得从上个世纪80年代前一般家庭的房子、卧具、床上用品、卫生状况等综合来说。
需要说明的是,上文描述的寄生虫,普通话里叫做“虱子”,南阳方言一般叫做“shāi”(读“筛”),你若说“shizi”,很大可能会让人认为是“狮子”。
我们先从房子说起。
上个世纪80年代前的住房,一般还是土墙草顶的房子。富裕家庭是青砖灰瓦的瓦房,一般就是一层,很少见到二层以上的房子。阔气一点儿的就是二层小楼了,那是政府单位、重点企业的职工房子,是一般家庭特别羡慕的居住环境。南召县广为流传的顺口溜“向东厂的楼房,红阳厂的姑娘......”正是那个年代的顶格建筑。县内兵工企业苏联式的小洋楼,是多少人心向往之的住房模式。
上个世纪的苏式小洋楼
实际上,住房情况更为复杂多样。有黄土夯筑的土墙草顶的住房;有青砖灰瓦的房子;有二层小楼。还有介于其中的住房式样。一是青砖墙草顶的房子;二是黄土夯筑的土墙灰瓦顶的住房;三是未经烧制的土坯墙草顶的房子;四是下部青砖上部土墙或砖坯墙草顶或瓦顶的房子。综合来说,墙体或是青砖、红砖,或是土墙,或是土坯,或是半青砖半黄土、半土坯半黄土、半石头基础半黄土半土坯,房顶则是草顶或瓦顶。
青砖瓦房
那个年代前的人们,希望过的生活就是“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洋犁子洋耙,洗脸盆会说话。耕地不用牛,点灯不用油。”“楼上楼下”就是指住上楼房;“电灯电话”就是实现电气化;“洋犁子洋耙”指耕地用上了新机器;“洗脸盆会说话”指家里连接上了有线广播;“耕地不用牛”指用上拖拉机;“点灯不用油”意思就是不用煤油点灯,通了电,用电灯泡照明。
年代前的家庭住房,一般是草房,土墙草顶的房子,富裕家庭是瓦房,青砖灰瓦的房子。土墙是历史悠久的夯筑技术,这种夯筑技术,靠人力用工具将土一层层砸实的建筑方法。年前,孟子名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说,“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其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列举的就是“夯筑技术”,讲的意思就是“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夯土筑墙的建筑方法历史悠久,直到年,在世界的一些角落,还在被使用。
夯土筑墙
土坯墙
土坯房就是用泥土为墙的房子,墙的内外材料用的都是泥土,成墙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做好墙脚后(一般以石头为墙跟脚)用木做的模具,置于上面,放入泥土模具内人工分段分层夯实成墙。二是手工做的土砖(多指没经烧制的土砖)砌墙而成的房子。一般会选择粘土作为墙体材料,另外还会填充部分加筋材料,例如杉木的木纤维,狗尾草,稻草秸秆等,皆为当地易得的材料,这些加筋材料可以较大的提高墙体的抗弯抗剪能力。
墙体用黄土夯筑,草顶用的草一般是茅草,也叫黄批草。房顶外观侧面一般是三角形的,待大梁、横梁、斜梁、檩条等用铁质爪钉固定好,三角形的房顶两坡开始覆盖荆笆,然后在荆笆上灌泥,用黄土混合麦秸、稻草浇水搅拌匀实,铲起倒在房顶的荆笆上,抹平。抹平后,把茅草由房顶斜坡铺展开铺盖,压密实,使茅草根部插入泥浆,紧密粘合,勿使风吹雨淋脱落。
泥墙草顶的房子一般不经风雨,时日既久,墙体脱落,草顶朽烂,住户是苦不堪言。明代归有光《项脊轩志》曾言: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草房的房顶是老鼠的乐园,也是麻雀做窝的最好地方。老鼠、麻雀一旦在房顶某处做窝,此地茅草必定被老鼠、麻雀搞的空虚,一旦大雨,必定是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漏雨点不定,屋里只好是大盆、小盆接,地上、桌子上、床上往往得放多少个大盆小盆,睡觉是一件相当奢侈的事情的了。你想,枕头处放一个盆子接雨水,床中间放一个盆子,床尾放一个盆子,你还怎么睡?诗圣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说,“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正是茅草屋漏雨的悲歌。
室内泥墙、土地为臭虫、虱子、跳蚤的滋生创造了自然条件。如果没有找到寄生在人畜身上的机会,它们就钻进土里,钻进泥墙的墙缝里。等到夜晚来临,人们酣然入梦,它们就从土里、墙缝里、稿荐下、荆笆下钻出来,爬呀爬,慢慢的爬,反正它们有的是时间,从晚上天黑到黎明,大约12个小时,只要它们能爬到人体处,它们就可以欢歌了。它们钻进人的被子里,爬进衣服里,刺破人的皮肤,贪婪的吸食着人的血液,享受着它们来之不易的快乐时光。
上个世纪80年代前,普通家庭的床具和卧具一般是老式的框架木床,床上第一层是荆笆或竹笆,第二层是稿荐,第三层是竹席。然后上面是褥子、床单、被子等。
现在的床具一般是厢式一体式的板床,上面是席梦思床垫,而八十年代前那些老式的木床和床上用具已经远离现在的生活,估计00后的孩子们没有见过,而三四十岁以上的人们大多有这样的生活经历,这里略微介绍一下。
老式木床上第一层铺的是竹笆
老式木床一般是四条腿的框架木床,床面是至少六根以上的支撑横梁;横梁上铺盖荆笆或竹笆,荆笆是山上的荆条编制的,竹笆是竹片竹条编制的。荆笆或竹笆除了铺盖在床上,一般也用做篱笆墙。《水浒传》中武松警告潘金莲就说:篱笆扎得牢,野狗不得入。潘金莲听后炸了......
竹笆
荆笆
荆笆或竹笆上面铺盖稿荐或草垫子。稿荐,读音是gǎojiàn,即稾荐。稿从禾,指谷类植物的茎;荐从草,本义即草垫,二字合用,稿荐就是用稻草、麦秸等编成的垫子,也叫苫子、草苫,用来铺床。
对于当今的年轻人来说,稿荐已经完全不知道了。其实稿荐之名古已有之,而且南北通行。
姚雪垠《长夜》三五:“灯笼边摊着一条稿荐,上边蹲着两个农民,共同披着一条破被子,不住地轻轻打颤。”
章炳麟在《新方言·释器》:“稾秸之席曰草荐,扬州谓之稾荐。”
《水浒》传第二十七回《武松威镇安平寨施恩义夺快活林》里有这样写道:趁饱带你去土牢里去,把索子捆翻着,一床干稿荐把你卷了……
稿荐
苫子
现在苫子用途是临时覆盖、保护
第一层铺盖荆笆或竹笆,第二层是稿荐,第三层是草席,再上面是褥子、被子。这就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前一般家庭的床具和卧具。这些来自田野,就地取材的卧具,为臭虫、虱子、跳蚤的滋生创造了条件。
臭虫,又称壁虱、木虱、床虱、扁螂等。臭虫长有一对臭腺能分泌一种异常臭液,有防御天敌和促进交配之用,臭虫爬过的地方可留下难闻的臭味,故名臭虫。臭虫主要栖息在室内的床架、帐顶四角、墙壁、天花板、被褥、草垫、床席等缝隙和糊墙纸的后面。臭虫栖息处常有许多棕褐色的粪迹。
臭虫
李梦阳是明代中期文学家,复古派前七子的领袖人物,明孝宗朱祐樘弘治年间、明武宗朱厚照正德年间两朝大学士,他曾写诗记叙自己被臭虫侵扰的苦恼。
秋夜叹·其二
明·李梦阳
臭虫多足蚊有翅,当我眠时忽而至。
愤闷披衣坐叹息,竟夜搔爬无气力。
寒霖萧萧响荆棘,君不见坎灯无烟四壁暗,野狐跳梁鬼啾唧。
臭虫
另有近代人许南英写有《臭虫》一诗。
臭虫
近代·许南英
肚皮饱尽民膏血,炎热场中毒吮人。
未死已经遗臭味,恨污予手杀而身!
虱子
虱子的成虫和若虫终生在寄主体上吸血。寄主主要为:陆生哺乳类动物,少数为海栖哺乳类,人类也常被寄生。虱子不仅吸血危害,而且使寄主奇痒不安,并能传染很多重要的人畜疾病。
虱子
虱子是一种古老的人体寄生虫,两千多年前,汉朝末年的曹操在其著名的《蒿里行》里就曾记录到这种折磨人类几千年的昆虫。
蒿里行
汉·曹操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於北方。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粘固在头发上的虱子的幼虫虮子,很难被清理掉,令人苦不堪言。
虼蚤,gèzao,昆虫,赤褐色,善跳跃,寄生在人畜的身体上,吸血液,能传染鼠疫等疾病。亦称“跳蚤”。
《西游记》:他会变苍蝇、蚊子、虼蚤。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九一回:“到了我佛慧眼里头,无论是人,是鸡,是狗,是龟,是鱼,是蛇虫鼠蚁,是蝨子虼蚤,总是一律平等。”
吴组缃《山洪》十:“被窝里掐死个虼蚤都瞒不的人家!”
时迁是《水浒传》中的人物,出身盗贼,他的绰号“鼓上蚤”,言其像鼓面上的跳蚤一样善于跳跃、攀爬。
臭虫、虱子、跳蚤这些寄生虫就生活在木床、荆笆(竹笆)、稿荐(草垫)、草席之间,以吸食人血生活。
80年代,是一个充满无限回忆的时代。那个时候的人们,生活十分朴素,但为何几乎人人身上都有时代特色的“宠物”虱子呢?
虱子之所以会大肆的泛滥,还是因为那时候大家对卫生并不是很讲究。农民每天都会在农田里忙活一整天,身上自然是又脏又汗,但很多人都没有洗浴的习惯。那时候的物质条件比较贫瘠,大家都是简单的冲洗就睡觉了。很多人都是在逢年过节才能洗澡一次,这样的话虱子自然是大肆的繁殖起来。
当然过去对付虱子也有很多的方法。最简单的就是用手捉,但这种方式太传统太耗费时间了。当然人们也会买上篦子梳,这样就可以轻而易举的将虱子捕捉到手里。但过几天后还是会继续繁殖起来。
80年代的农村是一幅什么景象?可以用漫山遍野都是人来形容,全国各地基本都一样。
农忙的时候,那叫一个热火朝天。因为没有其他经济来源,一家人的衣食住行都得靠种庄稼,而且耕地用的农用机械也是少之又少,全靠人力来操作,劳动强度之大可想而知。如果没有耕牛,种庄稼还会困难很多。
大人们成天都泡在田地里,根本就没有多余的时间来照顾小孩。于是就有了这样的场景:拖着鼻涕、衣衫破烂、鞋子穿洞、头上长着虱子的脏兮兮的小孩,露出脏兮兮的牙齿站在田埂上,向路过的人展现出天真无邪的笑容来。这笑声干净清脆,但也笑出了心酸。而且还往往是大的孩子带着小的孩子,成群结队的玩耍。
在刚刚收割完稻谷的稻草堆里,在水田里,在油菜地里……大汗淋漓,却又很少洗澡。他们的父母还在辛勤的劳作,一年四季需要耕作的农作物有很多,红薯、玉米、花生、稻谷、油菜、芝麻、小麦等等。忙着播种,忙着收割。
好不容易到了农闲,为了给孩子交学费,还得到处去找临时工做,比如修水利、修路等等。不要总说那个年代的人为什么不爱卫生,这就好像在问路边乞讨的可怜人,你为什么不去吃肉呢?道理是一样的,父母太忙太累,花在小孩子身上的时间是很有限的,基本都是处于“放养”状态。
有时间的时候,也会给小孩子和家里来个彻底的大扫除。但虱子这种寄生虫是很难根除的,这也出现了一个难忘的画面:梳头发不仅需要梳子,还需要篦子,因为篦子细密的齿能把虱子给耙下来。然后就有了一项愉快的运动:挤虱子。通常都是用两个大拇指的指甲盖把虱子夹在中间,然后用力一挤,就会听到一声清脆的啪的声音,随后虱子就会挤成肉酱。
但这些都是治标不治本的,虱子繁殖力很强,即使有大扫除,很快就会卷土重来,有野火烧不尽的感觉。结合自身的经历,农村人身上的虱子多,与80年代卫生条件差有一定的关系,但还有三个原因也是不容忽视的。
第一个原因:床上面铺了厚厚的一层稻草,成了虱子藏身的庇护所。
80年代的农村,没有如今舒适的床垫,为了保暖,都会在床上铺一层厚厚的稻草,但这也恰恰成了虱子难以根治的原因。白天它们会藏匿在稻草里面,晚上再爬出来咬人,十分可恨。加上稻草在人体的长时间温暖之下,也会滋生出一些肉麻的细小的虫来。
第二个原因:农村养的动物很多,动物身上的虱子就传染给人。
在农村,鸡、鸭、鹅、猪、牛、羊基本上都会养,而且还是每家每户都有的。这些动物身上往往会滋生出很多虱子来,人与它们接触之后,就会染上虱子。还有就是老鼠身上的虱子也会爬到床上和衣服上,这样相互交叉传播,导致了虱子越来越多,难以根治。
第三个原因:没有有效的药物来杀死虱子。
80年代,在农村洗头都是很少用到洗发水的,有用皂角洗头的,也有用清水洗头的。这样的清洁方式,很难把虱子杀死,洗完头之后只是在装水的盆子里,会漂浮几只被冲下来的虱子,更多的虱子依然在头发里。
处理衣物的时候,也很少有用到专业的杀虫药,基本都是清洗之后,再暴晒。一旦收拾到箱子里放上一段时间,里面又回长满了虫子,很是讨厌。
还有一个情况,生活在80年代的人都会遇到。我们不缺水,但没有自来水,家家户户从水井里挑水用。而水井往往离家又远,这样一来,挑水就成了每天最重要的不可缺少的体力活。所以到了家里的水,绝对不能浪费。特别是到了冬天,热水更不能浪费。洗头用两到三盆水,洗澡用一盆水。不出汗的季节,好几天才洗一次头和澡。这是实际情况,并不是不爱卫生。
所以,80年代的农村,几乎人人都长虱子,不是不爱卫生,而是生活条件太艰苦。如今我们都住进了楼房,洗头有洗发露,洗澡有沐浴露,还有自来水,天然气。更加应该珍惜美好的生活,应该更加努力的工作,成为对国家、对社会、对家庭有用的人。
引用资料
民国吴冠中散文《父爱之舟》
战国时期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明代归有光《项脊轩志》
唐朝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明代李梦阳《秋夜叹·其二》
清末民初许南英《臭虫》
汉朝曹操《蒿里行》
过去农村孩子头上的虱子这么多,为什么现在很少见到了?
作者简介
曹会林,河南南召人,70后。“百姓文化视点”总编、网络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