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仁拉姆:西藏自治区那曲市特殊教育学校校长,获评年全国最美教师
教师笔记:海纳百川,接受特殊孩子的多样性
“那曲的曲字在藏语中是水的意思,特教教师就是要以海纳百川的胸怀接受特殊孩子的多样性、以川流不息的毅力补偿特殊孩子的缺陷、以滴水穿石的韧劲挖掘特殊孩子的潜能……使他们能够生活自理,学会感恩,融入社会。看到特殊孩子通过劳动提高自信,掌握了一技之长和生存技能,能够像正常孩子一样靠自己的双手自食其力,这就是对我们的最高嘉奖!”
采访次仁拉姆时,正值暑假,她在家学习重温党的十九大报告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西藏时发表的重要讲话,为出席党的二十大做准备。
从教28年,从一名普通的中学教师,到那曲地区幼儿园党支部书记,再到那曲市特殊教育学校校长,次仁拉姆先后填补了那曲市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两个领域的多项教学研究空白,在海拔米的羌塘草原腹地,用青春和热血托举起近名“折翼天使”的读书梦想。
做一个牵着蜗牛散步的人
走进那曲市特殊教育学校,不大的校园却“五脏俱全”,整洁的教室,宽阔的操场,朗朗的读书声……让你很难注意到这是一所坐落在全国平均海拔最高城市的高原特殊教育学校,而这一切都离不开校长次仁拉姆的不懈努力。
年寒假,时任那曲地区幼儿园党支部书记的次仁拉姆接到被任命新教职的电话,通知她去刚刚成立的那曲市特殊教育学校当校长。才把那曲市学前教育事业抓起来,次仁拉姆的心里难免有些不舍,但身为一名党员,就是要到组织最需要的地方去。
“去之前,本来以为和特殊教育学校的孩子们沟通是最大的难题,没想到却难在生源上。”谈起起初招生的困境,次仁拉姆记忆犹新。那曲市地广人稀、居住分散,很多家长甚至对特殊教育闻所未闻,“残疾儿童也有学上?”次仁拉姆带着干粮和水,包里揣着学校的宣传资料、国家对特殊教育事业的政策以及内地特殊教育学校的案例,用两个多月走遍了那曲市周边所有村镇,挨家挨户宣讲特殊教育,终于招到了60个残疾儿童。
初入学的学生,规则感和秩序意识都不强,如果老师不提醒,尿裤子是常有的事。次仁拉姆和老师们不仅要在课堂上培养他们的学习习惯,在生活中还要担任家长的角色,给他们喂饭、洗澡、洗衣服。次仁拉姆经常把自己的学生们比喻成蜗牛,而她则是牵着蜗牛慢慢散步的“蜗牛妈妈”。蜗牛虽然行动缓慢,但始终是在前行的。可能一句简单的“爸爸妈妈”都需要成百上千次的努力才能说出口,但他们每一点进步都是次仁拉姆和所有老师们最大的欣慰和动力。
第一次给行动困难的学生穿衣服、第一次带医院看病就诊、第一次掌握手语与聋哑儿童交流……在那曲市特殊教育学校,次仁拉姆经历了人生中太多的第一次,而每个第一次都要付出无数的心血与汗水。
做特殊学生未来的“筑梦人”
随着工作的不断推进,次仁拉姆对特殊教育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认识。对孩子们仅有同情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同情不足以点燃孩子们自立自强之火。“必须要让特殊孩子掌握一技之长!”这个念头深深地扎根在次仁拉姆的心中。
在学校运动会上,次仁拉姆和学生一起合影
“三位一体”办学模式是那曲市特殊教育学校的亮点,将集中教学、康复训练、职业教育融合发展,上午按国家课程标准上文化课,下午以个性化的教学计划进行音乐感统、手工、绘画等康复训练,“一生一案”即为每个学生建立一个课程表、一个评估办法、一套教学方法。次仁拉姆还特别构建了针对智力障碍学生的“智融”课程、针对视力障碍学生的“辉融”课程和针对听力障碍学生的“汇融”课程,结合那曲的地域特色,她把这套课程体系命名为“曲融教育”。
“最近我们刚刚接到一个好消息,学校第一批学生中的旺堆考上了长春大学,马上就要去内地读大学了。”次仁拉姆掩饰不住欣喜。盲童旺堆从小和爷爷奶奶相依为命,来到学校时已经9岁,之前没有接受过任何教育,次仁拉姆特地抽出时间医院就诊,诊断结果为视力不佳。三年前,旺堆的爷爷去世了,性格内向的他郁郁寡欢了很长时间,次仁拉姆和班主任老师利用每次课间操时间和他谈心,鼓励他参加学校的盲人乐队。参加集体活动后的旺堆慢慢走出了阴霾,学习成绩优异的他成为孩子们心目中的榜样。
编织班、裁缝班、卡垫班、烘焙班、陶艺班……为每个学生量身打造的职业教育课程,助力更多学生拥有人生出彩的机会。旺堆的成功在那曲市特殊教育学校并非个例,获得第十届残运会暨第七届特奥会垒球项目金牌的格桑多杰、考取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的扎珠、开办自己的缝纫店的索朗旺堆……九年来,在次仁拉姆的指导下,已有30多名学生走入社会实现就业。
如今,那曲市特殊教育学校被一分为二,那曲市第二特殊教育学校的成立开启了西藏乃至全国海拔米以上特殊教育学校进行分类办学的先河。“未来,我们还要将学前教育和高中教育与现有的义务教育衔接起来,让更多特殊学生成长为自强不息的参天大树,让每个孩子都拥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更多精彩,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