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中,常有学生问道,不想上学,没有动力学习怎么办?
特别有些大学生,寒窗苦读十几年后,终于来到了大学,不再像以前一样有老师在后面催着赶着念书了,甚至有的学生忍了很久终于可以痛痛快快玩游戏了。
这个时候的大学生们便开始迷茫:我学了这么多年,现在上大学了,接下来该干什么?这其中有一个回答让我特别感慨:迷茫的时候多读书。
当代翻译泰斗许渊冲曾在自己刚上大学的日记中说:还有什么比自由阅读更有兴味的呢!愿读就读,不愿读就玩,读既读了,玩也玩了,人也快乐了!
书和作者
那时的许渊冲只有17岁,和现在的大学生一样,带着兴奋、期待奔赴校园,又带着迷茫、青涩与同伴前行。
他从没想过,就是在西南联大求学的五年,让自己成为中国古典诗词翻译成英法韵文的唯一专家,还被提上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名单,又被国际译联授予国际翻译界最高奖项——“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
在《朗读者》的舞台上,董卿是这样介绍他的:因为他,我们遇见了包法利夫人,遇见了于连,遇见了李尔王;也因为他,西方世界遇见了李白、杜甫,遇见了崔莺莺、杜丽娘。
没有人生来就是大师,而许渊冲将自己的成长之路记录在了这本《西南联大求学日记》里。透过这本日记,我们看到的,不是早熟拼搏的学生,而是一个从懵懂到激荡青春,再到确立人生目标笔耕不辍的普通学子。
大学生活是该继续拼命拼搏还是应该创造丰富和有趣,许渊冲在书中给出了答案。
1.懵懂择校,领悟阅读,决定一生命运
每一个17岁的少年都有自己的欢笑身影,志趣同伴,然而青年们终归要各赴前程。许渊冲的梦想是进入清华学习,然而报名时才发现,清华、北大和南开大学已经合并为昆明的西南联合大学了。
要知道西南联大是历史上仅有的优秀院校,虽然只存在了8年,却聚集了全国最优秀的学者作为老师,比如朱自清、吴宓、冯友兰等。多位大学生,也都为国家做出了重大贡献。
然而,许渊冲并没有想到这是一所多么优秀的学校。他的考虑非常简单,首先,他觉得清华外文系出人才,如钱钟书、曹禺等等。其次,觉得去外文系可能会碰到以前的好朋友。于是尽管家里贫穷,仍然放弃免学费的师大,第一志愿报了联大外文系。
青年时代的许渊冲,和许多的高考生一样,积极向上的愿望夹杂着迷迷糊糊的判断,然而这却影响了他的一生。即使是在入学考试中,也已经看出一二。
在英文口试中,许渊冲的考官就建议说:还是应该中外作家兼容并蓄,取长补短。这让他明白了中学时代的读书并不深入,往往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这次考试让他更懂得了阅读,后悔以往知识贪多图快,没有领受书中兴味,浪费了时间。
当然,这一切对于一个即将迈入大学校园的新生来讲,才刚刚开始。统一考试,既是中学时代浪漫幻想的结束,也是大学时代踏实务实的开始。离乡的路是游子愁苦的心,朋友小聚是分离前的不舍。
许渊冲在日记中记录:我喜欢一个有雾的清晨,一个有人伴着谈心的黄昏,和一个照的见影子的月夜。这时的他,夹杂着对梦想的追求,对孤独的担忧,开始了求学之旅的记录。
2.名师点拨,深入思考,奠定翻译基础
一路颠簸,许渊冲在《鲁迅杂感选集》《文学与革命》以及一些外版书的陪伴下,来到了西南联大。一入学,便被茅盾1月2日在三楼大教室演讲的消息吸引,他顿时感受到了联大文化生活的丰富。在以前的学习生涯中,是肯定不会有这样的好机会的。
选课之后,许渊冲来到大教室,看到茅盾在朱自清的陪同下走上讲台,更加兴奋。朱自清的《背影》是他小学时就读过的名著,《匆匆》中的名句是他曾经模仿并受到表扬的。
然而,他对茅盾的演讲《一个问题的面面观》却有些失望。虽然是深入浅出的讲解,却少了以情动人,只能止渴,却不能令人口角生香。这令他感到,似乎对人不能苛求全面,人无完人。
而在接下来的学习中,从朱自清讲解国文的“比兴赋”,到陈梦家先生讲的《论语·言志篇》,再到张佛泉先生讲政治学。他慢慢懂得了,中西文化的差异,西方文学偏于写实,中方文化,多用比兴。
在此基础上,他不仅也看到大家思想在不同领域的碰撞,还发现了自己对不同文学手法的偏爱,甚至还启发了他对翻译思想的形成。原文不可能完全等于所写的现实,但译文也不是没有可能比原文更接近现实。译文有可能比原文更好,这是翻译的哲学。
3.好友相伴,广泛阅读,确定人生目标
在西南联大宽松的学术氛围里,许渊冲并不是整天的上课听演讲,他的课余生活非常丰富。但不管是他的好友相聚,还是平时阅读,或者参与各种活动,他都会把自己的感受与反思记录下来。
比如新生入学时,他如愿找到自己的好友吴琼。当时,没有宿舍的尴尬,行李运输的问题,都是吴琼帮他解决的。他在日记中就说到,看来自己更加自我主义一些,没有吴琼这般善于帮助别人。但在宗教信仰等事情上,他对吴琼也有很多评价,觉得他善于从政等等。
还有,外文的第一次考试中,比他小一岁的物理系的杨振宁,也就是中国原子弹之父,竟然比他还多考一分,成为外文考试第一。他觉得不是外文系的杨振宁每天只能学一个小时的英语,却比他学两个小时考的更好,不由得激励他对自己不放松,加紧学习。
最重要的是,大学几年中,许渊冲读书几百本,几乎每本书都有记录自己的感想,特别是在一些外版书籍的阅读中,他慢慢确立了自己要成为翻译家的愿望,希望把书中的句子翻译的更贴近作者的原意,让读者能够有更切身的感受。
唐太宗在魏征过世后曾感叹:“铜作为镜子,可以端正衣冠;以历史作为镜子,可以知道国家的兴亡;以人作为镜子,可以知道自己的得失。”许渊冲可不就是在用同学们当自己的镜子,让自己成长为更好的人吗?
总结:苦心钻研,百岁仍是少年
“生命不是你活了多少日子,而是你记住了多少日子”,这本《西南联大求学日记》记录了许渊冲的峥嵘岁月,也记录了在那山河破碎、民族危亡之际,一代青年知识分子的朝气与志气。带着这份坚持,许渊冲直到百岁晚年,仍然坚持每天一千字的阅读与翻译。
如果你还没有上学的动力,可以从读这本日记开始,跟着许渊冲开始阅读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