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养生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傅作义与故乡
TUhjnbcbe - 2024/7/1 17:55:00
北京权威的白癜风医院 https://yyk.39.net/hospital/86297_lab.html

傅作义与故乡

———周俊芳

位于山西临猗县南赵村的作义学校

黄河岸边的作义学校

黄河沿岸的村子人口不多,因狭长逼仄,村与村之间几乎连成一线。安昌向北一二里是南赵村,因其是去往县城、孙吉的必经之所,所以村子较大,曾作为公社所在地。再往北一二里便是北赵村,村西南高崖上有座白马神庙,傅作义开蒙的私塾,就在北赵村的这座庙里,先生周敬答博学多能,不仅精通四书五经,还是一位受人尊敬的名医。这个据传建于元代的白马庙,流传着“伏羲有天下,龙马(白马)负图出于河”的传说。据《荣河县志·卷十二·古迹》载:“龙马负图处,世传旧城南十里河岸为龙马负图处,上设白马神庙。”又:“白马神庙在北赵村北,距新城三十五里,为龙马负图处。”“旧城”是指荣河县旧址,即现在的万荣县解店镇宝鼎村,西汉时即设县址,而“新城”是指因黄河崩坍而被迫于年迁移到塬上冯村的荣河新县城。但无论新城和旧城,县志里都记载有北赵村“龙马负图”的故事。于是,人们在此处为人文始祖伏羲建庙祭祀。向北30华里,就是上古时为圣母女娲修建的后土祠(属万荣县荣河镇庙前村),后土圣母是中华最古之祖,土地最尊之神;后土祠又是海内祠庙之冠,北京天坛之源。自传说中的轩辕黄帝,到尧、舜、夏、商、周,都在这里扫地设坛祭祀。因汉武帝吟唱《秋风辞》而建造的秋风楼,更使得后土祠闻名遐迩,历代香火延绵。史载,元代一个叫范国英的尚书,在白马庙下用兵而设白马渡,自古就是晋陕两地往来频繁的见证。白马庙的庙群原本相当壮观,大小殿堂百余个,是座古朴壮观的庙观群。每年三月初五逢庙会,十里八乡都在此集会。沿河对岸的人们也会赶来,羊皮筏、小木船往返黄河两岸,民间自古交流频繁。秦晋之好,指的就是这种一衣带水的生存模式,货物贸易,人员往来,才延续了生生不息的黄河文明。可惜,白马庙在抗战初期,因担心庙宇被日军占为据点,被国民党军队一把火给烧了。一座存在了几百年的庙宇,毁于战争的烟火当中。白马渡,也在时代的变迁中,被替代和荒废,完结了其历史使命。但倔强不屈的沿河乡民,在日寇侵略时,展开了殊死搏斗,写下了惨烈悲壮的抗日战歌。

年4月,日军南下,在白马庙所在的北赵村,遇到村民自发组织的“民团”抵抗,对射两个时辰,枪杀、砍死13名无辜百姓,焚烧民房余间,制造了抗战初期的“北赵惨案”。

年夏,我专程去寻访白马庙遗址,大雨忽至,沿着泥泞的土坡爬上高崖,瓦砾之间,残垣断壁,白马庙荡然无存,遗迹难觅。站在高崖上,目之所及是一大片的农田,远处传来滔滔黄河声,物是人非,当年的繁华与神秘都不复存在。傅作义在白马神庙就学的痕迹已经湮灭。另一所并不起眼的南赵村禹王庙私塾,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成为乡级学校,为纪念傅作义将军,后更名为作义学校。

年和年,在社会各界和家乡人民的倾力支持下,傅作义长女傅冬(原名傅冬菊)多方奔走,从教育部为家乡争取到90余万元的教育专款。相继在南赵重建了南赵学校,办学条件得到改善。校名“作义学校”,由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王汉斌题写。傅冬在作义学校建成后,先后两年,每年从工资中拿出元,奖励优秀学生。算是完成了父亲爱国兴学、回报乡梓的夙愿。

年撤乡并镇后,该校并入孙吉联校,现址为百圆希望小学。傅家留在老家的亲戚不是很多,大部分从事教育工作。其堂弟傅作维幼年丧父,跟随傅作义上学,曾就读于陕坝的奋斗中学,北平和平起义后,回乡任教,是位英语教师。傅作义八弟傅作恭的长子傅金国,在作义中学任教30余年,孙子辈里也多以教书为业。傅金国为人敦厚讷言,聪慧纯良,经历了作义学校的历史变迁,也承继了傅作义对教育、对故乡的拳拳爱心。

年冬,我的父亲周永刚结束了3年零5个月在农村的劳动下放,重登讲台,被调往安昌学校——一所村办初中任教。就在前一年,长我4岁的哥哥因病早夭,于是,为减轻母亲负担,多病多灾的父亲带我开始随校生活。与父亲同校任教的人当中,就有傅金国。

傅金国一直坚守于此,历任教导主任、校长等职。退休后回到安昌,与傅家老宅毗邻,便义务当起了傅作义纪念馆的管理员。年夏,故地重游,拿钥匙开门带我们参观傅作义故居的,就是已退休赋闲在家的傅金国。所谓纪念馆,还是那座院墙颓圮、屋漏窗破的旧院子。只稍稍做了修整装饰,添置了一些陈列品。院门门额砖雕有“福临”二字,门洞墙上有傅作义生平简介碑,西厢房陈列有傅作义及其父母和女儿傅冬照片,并有民国十七年“仁义巷”残碑一方。据说是傅作仁青年时所书。院后立了几通新碑,篆刻着傅家族谱及后辈的名字。窄条形的院子不宽,仅三间西厢房,院心不大但极干净,院墙的残破处长了瓦当花,沉寂而简朴。一如傅作义本人一生的倡导和遵循的原则。傅金国身材高大魁梧,村民都说酷似他的二伯父傅作义。他是傅作义钟爱的八弟傅作恭的长子,是傅家十兄弟中唯一留在老家的一支,曾任临猗县政协委员。

傅作义

作恭工作不顺,就邀请去甘肃发展,西北地广人稀,人才匮乏,正需要网罗各种人才。

年,傅作恭调往甘肃省农林厅,任造林科科长。上任伊始,他积极调研,利用黄河水在白塔山植树造林,成绩卓然。业务上,傅作恭很有两把刷子,但他性格耿直,对“大跃进”大吹大擂很反感,与领导多有抵牾。于是运动一来,就被划成“右派”,遣送到甘肃省农场劳改。傅作恭被下放后,断了生活来源。妻子没工作,五个孩子嗷嗷待哺,那年头人人自危,少有人接济,日子非常艰难。妻子潘翠竹千辛万苦地跑去农场看望丈夫,一见面竟被傅作恭打了一巴掌,而后两人抱头痛哭。潘翠竹多处求告无门,走投无路只好上京求告二哥。傅作义得知情况后,沉默了许久,难过地说:“老八打你耳光,不是打你哩,那是打我哩。”言由衷发,自责无能为力。得知傅作恭停发工资,家里生活拮据,就不断寄钱过去,维持一家人的生存。傅作恭曾给傅作义写信求援,详述了劳改农场的自然环境和“右派”们的惨状,傅作义觉得此事关乎大局,急忙向有关部门汇报了情况。还多次给甘肃省委去信,省委也给省林业厅下发过文件,给傅作恭一家发过一段时间补助。但就在年冬天,傅作恭在农场的猪圈边找猪食吃时,倒下了,大雪盖住了他的尸体,几天后才被人发现。

傅作义去信劝慰傅作恭的妻子潘翠竹:“……老八已经走了,命已如此,再不叫你牵肠挂肚了,希望你保重身体,把孩子照护好。”然后给了些钱,让潘翠竹带着孩子回山西老家,参加生产队。傅作义知道一个文弱女子带着5个未成年的孩子,生活肯定困难,时常寄一些钱回去。在与亲戚崔增印谈及此事时,傅作义说:“老八女人和孩子在农村,真让人同情啊。可我也不好多寄钱给他们,怕人说闲话,显得一个‘右派’家里比别人强。”年,有关部门给傅作恭彻底平反。在经济上一次性给其家属补偿元,给其妻每年抚恤金元。年,根据有关政策,傅作恭三子傅金科被安置到甘肃省甘南林场工作。可惜,傅作义没有看到这一天。傅金国此时已参加工作,一直留在故乡以教书为业。他感念于二伯父对自己兄妹几人的抚养体恤之恩,“没有二伯父定期寄来的钱,我们一家很难扛过那几年,他自己也不容易……”年冬,傅金国因心梗发作,溘然长逝,终年66岁。而如今,傅作恭的孙子傅创杰担任安昌新建成的傅作义纪念馆的负责人,联络傅家亲属后人,宣讲傅作义抗日的英勇事迹,接待来自全国各地慕名而来拜谒的游客。

傅作义故居前的石雕牌楼

傅作义故居

毁于日寇的平民学校

年夏,我再次回到安昌。因为听说历经一年多修葺,傅作义故居已焕然一新,并对外开放,与两年前所看到的衰败颓圮景象大相径庭。扩建后的故居增加了一些傅作义生平展览,让后来者能体会到先贤的丰功伟绩,以及其对家乡的深厚情谊。故居北侧不远处,根据原貌恢复了一口池塘,池塘呈莲藕状,在老人们口中,能听到许多少年傅作义在此留下的奇闻轶事。池塘向西50米是一片庄稼地,这里就是傅作义为家乡所筹办的平民学校旧址。这所并没有投入使用的平民学校,缘起于抗战,湮灭于抗战,短暂的绚烂之后就无声无息,以至于后人几乎淡忘了那段往事。当我们走进傅作义的家乡,翻开那段波澜壮阔的抗战历史,傅作义为抗战、为教育所作所为仍令人唏嘘不已。赤子之情,日月可鉴。

年3月初,侵华日军长驱直入,不到一周时间,从临汾出发,先后占领了运城、临晋、荣河、河津等县城,铁骑踏入河东大地,宁静的乡村和古老的城镇,顿时被嗜血的侵略者变成杀人的屠场。4月初,日寇兵分两路,由骑兵开路,同时奔袭傅作义将军的故乡安昌。一路从荣河镇出发,沿黄河滩南下,取道北赵村、南赵村;一路从临晋镇日军“洪部”兵营出发,直奔安昌村。安昌仅有百余户人家,因紧邻黄河,田少地薄,村民多以船运谋生。日军突袭,村民大多乘木船到河对岸的陕西躲避,留下的都是些老弱病残,出行不便的。由于傅作义提前通知家人西渡黄河,逃到西安、平凉、兰州等地,全家几十口人才躲过一劫。日寇为报绥远抗战之仇,进村后见房就烧,见人就砍,气派的傅家大院也未能幸免于难。傅作义的父亲傅庆泰发迹后,在老宅东侧盖了三座坐东朝西的大四合院,宽敞气派,十分显眼。日军此番由汉奸带领,专门报复性占领安昌,将傅家三座大宅院全部拆毁,粗大些的木料被拉往荣河、临晋两处修建炮楼。还未交付使用的平民学校也遭到同样的命运,盖房子的木料全被运走,修了炮楼。傅家祖屋因地处偏僻,再加上村民严加保密才躲过一劫,幸免损毁。这便是我们今天看到的傅作义故居,距今余年,是其祖父傅文鼎于清道光年间所建。坐北朝南,东西宽6~7米,南北长25米,占地不到三分。傅作义同祖父母、父母在这里生活了十多个年头。院里祭祖、待客及祖父母居住的北房,年破旧倒塌;供家人纺织、贮藏的南房和院门过道,年破旧倒塌;傅作义诞生的西房南室和炊事北室,村民自发捐助,分别于年1月、年7月做了翻修。年5月,临猗县委、县政府采纳各界人士建议,启动了傅作义故居修复工程。大修时除了翻盖了西房,还修复了倒塌的南房和北房,基本还原了百年前的房屋结构。修复完成后免费对外开放,年8月,傅作义故居被山西省党史办列为“省级党史教育基地”。

安昌平民学校遭此变故,校址残破不堪,几成废墟,后来被夷为平地,变成了一片庄稼地。从村民绘制的平民学校草图来看,学校规模不小,校门气派,房舍整齐划一,左右两列,四五排之多,绝不是一个小学的规制。傅作义的教育梦想何其大,他感叹于家乡贫穷落后,更感叹于国家积贫积弱,期冀通过教育可以兴国,通过教育改变家乡的面貌。无奈,国家正处于风雨飘摇当中,胸怀再大的宏图壮志,也只能叹息,生不逢时了。傅作义筹资建平民学校的款项,外界有传言,是来源于抗战初期各界的捐赠和奖励。年长城抗战后,蒋介石去电慰问,奖大洋5万元,阎锡山奖大洋元。年,绥远抗战屡屡报捷,傅作义带领军队沉重地打击了日寇,全国民众一片沸腾,各种赞誉、慰问、捐款纷至沓来。在全面抗战尚未爆发之前,热河、绥远已成为抗战的主战场,中国军民拼死抵抗,屡建战功,大大激发了全国人民抗战的热情。粗略来算,当时给绥远的捐款总计达余万元,慰问品堆积如山……

众所周知,傅作义是个严格自律的人,一向公私分明,是绝不会动用公款的。蒋介石、阎锡山等发给部队的奖金和各界捐款,他都用于抚恤伤亡官兵及烈士家属上。根据调查,盖平民学校的钱款来源几个方面,一是傅作义自己的饷银、工资;二是家族生意所得;三是用自家船队运煤在建校工地旁开设砖瓦窑,烧制砖瓦,现在,砖瓦窑遗迹还能找到。

年,傅作义祖母去世,据说阎锡山为了弥补亏欠和笼络人心,曾令人带去一笔不菲的礼金。而傅作义也是在此次回乡料理祖母丧事期间,发现村中失学儿童较多,才萌生修建平民学校的念头,并将此事交给兄长傅作仁具体操办。为建平民学校,傅作义专程从北平聘请建筑设计师,亲自审阅图纸,并派专人赶往安昌监管建造。用料考究,规划严苛,工期长达一年多,在校舍即将建成时,七七事变爆发,学校建设被迫停工。没想到,精心建造的学校尚未交付使用,就遭日寇报复性拆毁,怎不令人愤恨扼腕!在之后的太原保卫战、绥西战役等抗日战场上,傅作义将军倾尽满腔仇恨,坚决歼灭日寇,誓死保家卫国,令日寇闻风丧胆,立下赫赫战功。

傅作义故居前的大槐树

年回乡所见

年4月16日,傅作义以黄河流域规划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身份,参加完黄河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的开工典礼后,与时任内蒙古自治区水利厅厅长的周北峰,借在山西考察水利的空隙,顺道回乡探亲。傅作义返乡是经过周恩来同意的,中途由永济解虞县回故乡安昌,这是他成年后,第三次回乡,前两次是为父亲和继祖母奔丧。由孙吉镇回安昌,有落差两三百米的五里长坡,至今也是制约当地发展的掣肘。快到村口时,傅作义早早下车,不顾随行秘书段清文的劝阻,安步当车,由北向南穿村而过。他边走边与路边过往的村民打招呼,与遇到的少时玩伴执手而行,并频频向旁边闻讯赶来的村民问候致意,当时的场面令大家记忆犹新,传颂经年。在外做再大的官,回乡都应谨慎低调,“官高不压乡党”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再大的谱也不能摆在乡邻面前,这是对故乡乡亲最起码的敬畏之心。只是,傅家祖坟此时已经被毁,傅作义归乡看到此情此景,默不作声,但心头的悲伤是任谁也能体会。傅作义打发人去买了很多点心、糖果,给邻居和相熟的村民都送点儿去。

他来到残垣断壁的平民学校遗址,“兵火有余烬”的残破荒凉景象,令年过六旬的傅作义悲愤难平。荡然无存的傅家大院更让他觉得心痛不已。听村民讲述日寇罪行,内心感到非常内疚,自责因自己而连累了村民。在古槐树下,为死去的乡亲深深鞠躬悼念,当晚,他执意要住在古槐旁堂弟傅作维的家中。如今这座宅子修葺一新,成为傅作义生平事迹展厅,供后人瞻仰。

傅作义在视察安昌学校时,亲切地摸着孩子们的头,问这问那。当看到学校大门低矮破旧,窄得要侧身才能过去时,他对随行的万荣县(年,荣河与万泉合并为万荣县)副县长说:“教育是国家兴盛的基础,应该把学校修一修了。”之后,县政府专门拨款对学校进行了维修,后来还盖了新校舍。

回京之后,傅作义捐款元,为家乡买了一大批书籍。据担任村里图书管理员的张建中回忆,总共装了6麻袋,有《儿童时代》《少年报》等期刊、连环画,还有一些农业科技和拼音识字的书籍。傅作义派人专程送回村里,可见他对村民教育的重视程度。年,傅作义因病住院,村里派人去北京看望,他给村里和学校先后买了收音机,让偏僻的山村及时听到国内外大事。如今,这些陈列在展厅的实物,用一种无声的方式,讲述着一个胸怀苍生,心系故土的赤子的情怀。在安昌住了一夜,傅作义继续北上考察,自此再没有回过故乡。因过度劳累,在返回路上心脏病发作,被紧急送往太原。周总理得知后,立即请习仲勋从北京派飞机,送心脏病专家黄琬前往太原抢救。在太原滞留近一个月后,病情稍有好转,傅作义坚持要求继续考察,他是想多看看“表里山河”的三晋河山,多看看他曾经与日寇战斗过的地方。但出于健康的考虑,有关部门坚决不同意。傅作义不无遗憾地说:“我还没有完成任务哩!”

故乡的村庄依然宁静平和,滔滔黄河依然滚滚奔流,那些硝烟中为民族事业而奋斗的人,将永远镌刻在人民的心中,也将永远是擎起中华民族的脊梁。

来源:映像PICS

发布:中国经贸融媒体中心

责编:无墨

1
查看完整版本: 傅作义与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