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北京而来,一路向北,来到扎鲁特草原。她像一粒种子,也像一个播种者。她心无旁骛,三十年耕耘在三尺讲台之上,在各民族孩子的心中播种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种子,让这颗种子发芽,直至长成参天大树。
教学三十年,在这个各民族聚居的兴隆地村,她教孩子们拼音、识字、做人,让孩子们认识了草原以外的大千世界,让孩子们走出草原,去寻求更广阔的人生。
她是兴隆地村小学一位普通的教师李素明。她生于年,与共和国同龄。她是一位北京知青。她平凡而又不平凡。
她像一粒种子,不管种在哪里都能生根发芽
五十多年前,当18岁的李素明坐着牛拉的大胶车来到他们插队的兴隆地村的时候,不禁倒吸了一口冷气。眼前是破败似乎要塌架的土房,以及前来围观的农牧民,让她这个来自北京的姑娘认识到了现实的残酷。踩着遍地的猪屎,她和其他知青住进了一位光棍的家中,第一顿饭是高粱米和咸菜疙瘩。
她在北京的家抬头就能看见天安门,生存环境的巨大落差,让李素明觉得很痛苦。冬天,要到滴水成冰的水井旁打水,还有做饭烧的柴火,粮食春种秋收……一切都要从头开始学,跟牧民学习放马养牛,跟牧民一起吃奶豆腐喝奶茶,跟牧民学习蒙语……她开始挑战这个陌生的环境,试探着改变自己的命运,努力在草原上扎下根来。终于,一个机遇来了。扎鲁特旗教育局为了弥补当时师资力量的不足,决定招收一批教师。李素明觉得机遇来了,她抓紧一切时间读书学习。她与另外一名知青商量,共同去参加考试。
从兴隆地村到当时的旗所在地鲁北镇只有一趟班车。那一天,由于那位知青临时有事耽误了班车的时间,这让李素明焦急万分。为了实现教师的梦想,她决定步行前往15公里外的巨日合镇寻找车辆。然而,当他们来到巨日合镇粮库寻找去往鲁北的拉粮车,结果拉粮车都走了。
怎么办?这次教师的考试是李素明等了近十年才等来的一次机会,不能放弃,她心里暗暗地下了决心。这一天,他和另外一名知青,从巨日合镇沿着弯弯的山路,一直步行向鲁北镇进发。从巨日合镇到鲁北镇有30多公里。即使是今天的路况,开上越野车,也要行驶将近一个小时。在距离鲁北镇8公里的地方,他们两个人又累又饿,实在走不动了,在附近小卖店买了一块月饼充饥。一位牧民看见了他们,就说,一看就知道你们是知青。当这位牧民知道他们是步行从巨日合镇走到鲁北镇的时候,十分惊讶。两人在牧民的帮助下找到了一辆车,终于在掌灯时刻抵达鲁北镇,赶上了第二天的考试。
那一次考试,李素明发挥出色,语文考了97分,数学考了95分,成绩位列全旗第3名,她成功地成为一名小学教师。有了教师这个职业,让她在扎鲁特大草原扎下的根更深了。在那个时代里,扎鲁特是落后的代名词,草原上的孩子特别需要知识。她走上三尺讲台,十分珍惜这个教师的岗位,她暗下决心要把全部的知识与爱播撒给草原上的孩子们。
她像一位播种者,在孩子心中种上一粒爱国爱家的种子
“我们的祖国是花园,花园里花朵真鲜艳,和暖的阳光照耀着我们,每个人脸上都笑开颜……”这首“我们的祖国是花园”的儿歌,是李素明当年教学生们唱的众多的歌曲中的一首。除此之外,她常常教孩子们的还有“歌唱祖国”“中国少先队队歌”“让我们荡起双桨”等等。在兴隆地村小学,李素明既是班主任,更是语文、数学、音乐、体育、思想品德教师。一天八节课,孩子们的一天,李素明都包了。体育课上,李素明教孩子们玩“老鹰捉小鸡”的游戏,寓教于乐,通过这样的游戏培养孩子们团结友爱的精神。
在兴隆地村小学,最难教的是一年级和五年级。一年级的孩子们都刚刚入学,一个个都像小野马似的,没个老实劲儿,很不好管。李素明承担的就是一年级与五年级的教学任务。在教学中,为了让一年级的学生记住拼音字母,她创造了字母歌:“正6b,反6d,正9q,反9p,9字拐弯就念g;a字圈在北,y字树点点,o字是圆圈,u像茶碗,e字横半圈,ü字茶碗上有两点……”李素明张口就来,这套字母歌,十分好记,让孩子们迅速地掌握了汉语拼音。
对于教授汉字,李素明也有自己的方法。他说,教孩子认汉字,首先就要让他们记住偏旁部首。只有认识偏旁部首了,孩子们才能举一反三认识更多的汉字。例如“苗”字,首先要认识偏旁部首草字头,然后联系生活生产中的事物辅助记忆,她跟学生们说,在田间的地头长有什么啊?长有“草”,这样孩子们就能很容易地掌握了这个“苗”字。李素明说,我来自北京,我教孩子们普通话和规范汉字是我的优势,当地有方言,遇到生字我就教学生反复念,例如有的学生“您”与“你”分不清,我就反复教学生什么地方要用“您”,什么地方要用“你”。对于发音不准的难以记住的字,我就制作小卡片。一上课,我就把小卡片拿出来,教孩子们这个汉字的读音,复习这个汉字的写法。
一粒种子的力量,培育出更多的“石榴籽”
有一天,李素明发现霍春英不来上学了。李素明找到她的父亲。她的父亲说,今年庄稼欠收,没钱买种子,家里实在太困难了。一个女孩子会写个名字就行了,学那么多干什么。李素明说,学费只有一块五毛钱,要不这学费我来替孩子交吧,你只管同意霍春英来上学就行。就这样,一个面临失学的孩子又走进了课堂,拿起了书本。牧民巴塔家也很困难,见到李素明这样爱学生,也打消了让孩子退学的念头。
对于草原上的孩子,李素明总是想办法鼓励他们学习。王飞家庭困难,时不时的就来找李素明,今天说老师打预防针,我没有钱。明天来找李素明,说老师我没有小刀了。后天又来找李素明,说老师我没有格尺了。李素明准备了不少小刀、橡皮、铅笔、格尺、本子这些学习用品,给需要的学生使用。李素明说,孩子们学习需要鼓励,虽然这些小刀、橡皮、铅笔都是些小东西,但能够激发孩子们学习的热情,激发他们能够读下去。
李素明说,当老师就不能耽误孩子。记忆中她只请过一次假。她提前将学生们应该复习的卷子都印好,交给班里的学习委员,让学习委员一天发一张。在那次她唯一的一次请假中,学生们在教室都安安静静地做卷子,班级的秩序很好。
煤油灯下,辅导孩子们学习,是李素明下班后的常态。山里的夜来得格外的早,夜色也格外的浓。一盏煤油灯,打破了草原上小村子夜空的宁静。长时间在煤油灯下辅导孩子学习,李素明满脸都是烟熏的痕迹。为了让五年级的孩子提高成绩。为了班级有一个好的教学秩序,她在班级一坐就是一天。她自己刻蜡纸,油印试卷,给学生发下去,收回来,查找哪方面的知识点不足。一天又一天,就这样过去了。教书三十载,李素明数不清培养出了多少名学生。眼见与自己朝夕相处的孩子离开身边,是她最难受的时刻。有一首歌叫做“长大后我就成了你”。姜晓丽是她的学生,如今,她也成为李素明,接过李素明手中的教鞭,走上三尺讲台,成为一名教师。
而今,曾经的兴隆地小学已变成了兴隆地教学点。已退休的李素明再次来到了这里,睹物思人,追忆她在这里工作的点点滴滴。在这里,她总感觉,蹦蹦跳跳的孩子们还在操场上奔跑;敲响犁铧,孩子们争先恐后奔向教室;教室里的朗朗读书声;自己正在给孩子们教授拼音……这一切仿佛还在昨天,并未远去。她来到学前班,带着孩子们朗诵课文,亲切地询问孩子们的父母是谁。每当有孩子说出父母名字是自己以前的学生时,李素明就高兴不已。
曾经,她也想过离开这片草原。也许,没有当年知青上山下乡,她在北京三十中毕业后也能够上大学,有着更好的前程。可命运之船,将他载到了远离北京的扎鲁特大草原。她没有屈服命运,如一粒种子,在草原上生根发芽,推进这片土地的文明进程,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她一辈子教书育人,引导各民族孩子们将目光向着远方认识更广阔的世界,教育他们爱草原爱祖国更爱伟大的中华民族。
来源:奔腾融媒
编辑:赵宗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