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龙
还记得孩童时学会的第一首歌吗?
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源于小岗村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广大农村地区如火如荼地推进着,村民们在田间地头、灶前炉后感受着时代的变迁。祖祖辈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人们逐渐发现只会耕种收获,挖不断穷根摘不下穷帽子,断文识字、写写算算也在成为过日子的必备技能,因为村长的广播常说:“他们要由单纯的劳动者变成既是生产者又是经营者。”知识、学问这类远在天边的东西,慢慢被脸呈菜色的乡亲们接受了,推崇着。
村东头几间平房成了村小学的校舍,原来这些房子大都是大队里的农具库房或者会计室,几位有高小知识的中年农民成了这所小学的骨干,房前的大树上拴着铸铁的钟,“当当”声响起,学校就有了模样。上小学一年级时,竟然是一位高中毕业的小伙子做了自己老师。老师姓张,中等个头,充满活力,常穿一身青蓝中山装,衣服不新但干净平整,散发着肥皂的特别味道。张老师写了一手好钢笔字,课间或者放学后,孩子们都争相拿出“粉连纸”(又称“连史纸”,“连四纸”)裁剪后用针线钉起来的作业本,请他写上各自的名字。他也很是乐意或者说享受这个过程,每每都是在水泥板和黄泥巴组成的课桌前坐稳,从中山装左边上口袋中抽出钢笔,把作业本放平整,用手掌在本子首页上仔细地从上到下反复摩挲几下,刷刷点点,一气呵成。钢笔有时不下墨,要轻轻甩几下,在冬天因为室内气温低,要向着笔尖“哈”几口热气。
那时的村小学没有院墙,很多枣树和榆树在房子前面。一年级的教室在最西面和村子连在一起,两间半土屋子,后边和西边都是住家的院落。教室前后有三处窗户,冬天用白纸或者报纸糊上抵挡寒风,西南角搭个草棚子是厕所。
张老师负责小学一年级所有课目的教学:语文、数学、思想品德,加上美术、音乐和体育,这些课的讲解、测试包括班级管理都是张老师一人承担。小学生,从来觉得老师是无所不能的,到了大学才知道,即使同一门专业课也有几个老师分开讲,各有所长呢。事实上,张老师确实是多才多艺的,比如美术课,他教过我们素描、“几头身”之类的基础,用铅笔画茶杯,自己虽然画画擦擦摸成“黑李逵”,但农村小学能开出美术课,现在想来都是奢侈的。关于音乐,他是识乐谱的,教我们歌唱,很多时候默念“叨瑞咪发”,让我们这些土台子前抹鼻涕的小学生“惊为天人”。
他教我们的第一首歌是儿歌,名字叫《红太阳照山河》,张老师说,他是在家里使用干电池收音机,从中央广播电台“小喇叭”节目中学来这首歌的。
也是这样春风吹拂的日子,村南大水湾边的柳树摇曳着秀发,谁家的鸭子排成小队穿梭在水面上,教室前的大枣树枝芽新发,透过白纸糊过的窗户,可以看见新绿渐渐给古板的树冠穿上春装,南来的燕子偶尔飞入教室寻找巢穴,本土的麻雀在枝头成群叽喳。赶着骡马车往地里运送农家肥的人们干得热火朝天,棉袄穿不住了,披在肩上。忙着抢种棉花的婶子大娘们用毛巾或头巾包着头,有的仅露出双眼,抵御田地里的风沙和头上还不算火辣的太阳。教室后面的人家的几个孩子不到入学年龄,都趴在后窗上往教室里看,眼中有羞涩和兴奋之情。这个下午,张老师将歌词整齐地抄写在黑板上,生字标上拼音,用树枝做的教鞭领着我们把歌词先认几遍。因为是音乐课,大家异常卖力,扯开嗓子吼着读,把屋外的麻雀,吓得“轰”的飞了个干净,窗外的孩子们却多了几个。看大家认识的差不多了,张老师说他先唱一遍,然后会一句一句教我们唱。照例,在清清嗓子之后,他“5—3—3—2—3—1—0”轻哼了一下,哇!全场寂静,这是我们第一次听张老师用这样的节奏给我们传递信息,后面农家的鸡鸣或者猪叫都好像在教室中一样了。
接着,他唱了起来:
红太阳照山河,照山河,
小朋友多快乐,多快乐,
大家来唱歌呀,唱个什么歌?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这声音我们从没听过。唱完之后,他一句一句教我们反复唱。一开始,大家小心翼翼地从喉咙眼里发出声响,张老师很不满意,他着急并且声音变大了,全教室的人也可能因为熟悉了旋律,慢慢地齐声唱起来。这首歌练唱了好几个下午之后,张老师可以用双手打着“拍子”在讲台上指挥全班合唱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成了大家的口头禅。
快乐的时光和春假一样,过得飞快,“六一”儿童节就要到了,张老师需要一个“指挥”带领大家去参加邻村的文艺汇演。“指挥”选拔让人激动也沮丧,每人都跃跃欲试,然而当真的登上讲台,面对台下时,大都会手足无措,哪还会“打拍子”呢?几个个头高一点的同学先后被淘汰,老师让我上去。站到红砖铺成的最前面,心跳加速,脸发热,“红太阳照山河,预备唱”……还没等挥舞双臂,台下竟爆发出轰堂的笑声,甚至听到了书本被拍打的声响,几个调皮的同学甚至笑的捂起了肚子,张老师也笑出了声——咋了?后来才知道,自己跑调加上五音不全,九个字成了最为可乐的杂音。所谓指挥更不在节奏上,几次大笑之后,脸红到脖根的我,回到自己的座位上。“个头”这个条件被突破之后,“打拍子”的人终于找到了。“六一”那天,我们在邻村小学操场上进行汇演时,他是站凳子上指挥的。
合唱表演没有得奖,但“红太阳照山河”这首儿歌刻进了这个班级每个孩子心灵深处。很久以后,从一本闲书上看到,这首歌是著名儿歌作曲家潘振声的作品。潘振声从年始从事儿童音乐创作,50多年间,高产余首佳作。他的作品富有鲜明的民族风格,时代特点突出,寓教于乐,富有童趣,深受广大儿童所喜爱,《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春天在哪里》都是他的作品。
一首好儿歌能深刻地影响一个人的一生,乃至一代人的成长。虽然五音不全,但“红太阳照山河”“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经常顺嘴而出,特别是行走在绿意葱葱的田间小路上,独自骑行在怡人的秋风中,观长河落日,赏泰山早霞之际……成家生子后,哄孩子睡觉就哼唱这首歌,他哭闹里听到这个节拍,注意力会被吸引过来,静静地盯着看,慢慢进入梦乡。小女上了幼儿园,也给唱她“红太阳照山河”,她惊奇地说:“这和我们在国旗下听到的一样一样的。”
从唱这首歌,知道了“共产党”三个字。认字不多,回家翻看爷爷订阅的《红旗》杂志都是为了看插图,但很多黑字大标题中都有这三个字,自己认识它们很是得意;等上了四五年级,可以读《红色娘子军》剧本了,“共产党”一出现往往是高潮精彩处,读到南霸天欺辱吴琼花,攥起了拳头心里盼着这三个字早点出现;初中学历史,记住了上海石库门、南湖红船,那是共产党的诞生地,反复记诵共产党是新中国的缔造者;上高中选择了文科,班主任领着学物质和意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是他常用的论据;进入大学,读中国传统文化、西方哲学史,从中西文明碰撞、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主义中解析共产党与新中国的缘源,在大二下半学期,自己也成为这首歌里唱的共产党的一分子了。更换了几个版本的党章,胸前的镰刀、锤头,那抹亮眼的红色从来让人自豪和骄傲。
很多时刻,举起右手宣誓中间,耳畔响起的就是“红太阳照山河”的声音,眼前闪出村东小学的教室,那群扯着嗓子高喊“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孩子。
知所从来,方明所去。伟人说,回望过往的奋斗路,眺望前方的奋进路,要把党的历史学习好、总结好。春日读书兴味道,你我莫负好时光,翻开《中国共产党简史》,从开篇“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和投身大革命的洪流”读来,“红太阳照山河”的旋律从心底自然升起。
我学唱的第一首歌是“红太阳照山河”,那是初心开始的时候和地方。
(作者系滨州医学院校委委员、宣传部部长,大众日报·山东党建云平台智库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