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松军,山东省戒毒监测治疗所专管一大队教导员,高级教师,专业技术一级警督。他,曾是八三子弟学校的一名教师,在三尺讲台之上诲人不倦,是学生们口中学识渊博、和善亲切的“于老师”;如今,作为一名戒毒人民警察,他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帮助戒毒人员戒除毒瘾,是戒毒人员口中公正无私、业精善治的“于教导”。放下粉笔,穿上警服,他无怨无悔,以一腔热血和豪情积极投身司法行政戒毒事业,在特殊的岗位上干出一样的业绩。
从“教书匠”到戒毒人民警察
年,随着戒毒工作深入开展,已过不惑之年的于松军响应所党委号召,主动放弃熟悉热爱的教师工作,毅然决然来到基层戒毒大队,成为戒毒工作一线的一名“新兵”。从“教书匠”到戒毒人民警察,看似简单的职业转变,却有着太多的挑战和困难。于松军没有退缩,再次开启“学习模式”,他利用业余时间刻苦学习戒毒业务知识,很快成为戒毒管理工作的行家里手。工作中,他注重学以致用,利用所学知识及知识储备,逐步摸索出一套管理教育HIV戒毒人员特色做法。他给戒毒人员传授优秀传统文化、法律常识、道德修养等知识,深受戒毒人员欢迎。参与编写“国学齐鲁文化入心工程”部分教材及配套用书,参与创办了山东省戒毒监测治疗所的戒毒教育刊物《烛火》,被评为全省戒毒系统优秀教师。
很多人问“老于”,“放着好好的老师不当,何苦去当管戒警察,更别说是管理HIV戒毒人员的警察?”他却说,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不管工作中有多少困难和险阻,都要去克服、去战胜它,既然是一名警察,就要履行好警察神圣的职责和使命,管理教育好每一名戒毒人员,守护一方平安!
他也是“刀尖上的舞者”
HIV戒毒人员,就是感染艾滋病病毒的戒毒人员。在谈“艾”色变的时代,每天面对着那些HIV戒毒人员,就可以想象到其中的危险和恐惧。于松军就是和其他专管警察一样,在没有任何防护措施的情况,每天面对面地管理教育那些HIV戒毒人员,被人们称为“刀尖上的舞者”。一次,两名戒毒人员因琐事发生冲突继而动手,其他10几名戒毒人员一下子冲到门口,欲参与群殴。就在这时,于松军不顾个人安危,毅然地挡在门口,大喊“站住”阻止冲动的戒毒人员,以勇敢和镇定避免了恶性事件的发生。事后,同事问老于哪里来的勇气站在那里,万一被伤着怎么办?老于毅然地说,“如果那些人参与打架,造成的影响和损失是无法估量的,我在现场,必须阻止这种事情的发生!”因为长期与HIV戒毒人员零距离接触,存在职业暴露的风险大,与家人都是分开用洗漱用品,无论是从医学角度,还是从心理角度,都是希望完全杜绝感染风险。“既然干了专管警察这份职业,就要履行肩头的责任,忘却危险和恐惧。”
对于戒毒人民警察这份职业的爱与热诚,让于松军战胜了对艾滋病的恐惧,帮助戒毒人员的成功戒毒,则是支撑他努力做好HIV专管区工作的最大动力。“戒毒人员宋某,名牌大学毕业,某公司的副总,刚入所知道自己感染了艾滋病,万念俱灰,抗拒戒治。我想尽各种办法做他的思想工作,给他讲艾滋病治疗方法、讲孝道,谈人生的意义。最终,他戒掉了毒瘾。我能帮他戒断毒瘾,我感到十分自豪。”于松军每次说到这个案例时,不大的眼睛总是散发着喜悦的光芒。
他还是同事口中的“老黄牛”
于松军总是把工作放在第一位,始终保持旺盛的奋斗姿态。自年参加戒毒工作以来,他连续5年没有陪家人一起过春节,也没休过一次“五一”“十一”假期,周末也很少休息。即使刚刚值过夜班,只要工作需要,就会立即投入到工作中去,毫无怨言。年7月,大队出现重要紧急情况,他连续6天没回家,白天和大家一起处理工作,夜间在大队值守。在食堂吃饭时,他差一点儿睡着了,大队长既心疼又生气,命令他吃完饭立即回家。就是这样甘于奉献的精神让于松军成为了同事口中的“老黄牛”。
他的无私奉献影响着大队的每一名警察,也深深地影响着家人。于松军的妻子也是一名戒毒人民警察,曾在基层大队从事了6年的戒毒医疗工作,日常工作中,他们相互支持、相互鼓励,既是夫妻亦是战友,在最艰苦的一线、最危险的岗位上各自绽放出动人的光彩。领导和同事们开玩笑说,他们是“史上最勇敢、最辛苦的警察夫妻”,他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新时代戒毒人民警察“甘于奉献、勇于担当”的铮铮誓言!
来源:山东省戒毒监测治疗所
文字:李智鹏
图片:杨颖
编辑:李同文
审核:魏芳
原标题:《警察风采
走下三尺讲台寄情一生藏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