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将出台新规,大学教授和副教授连续三年不给本科生上课,将清理出教师系列。这是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吴岩在出席活动时透露的。这个消息传出之后,网友们称赞,学生们欣慰,各方均给予肯定。
多年来,高校确实出现了一些戴着教授大帽的教师不上讲台或不愿上讲台。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虽然比较复杂,但归根到底不外乎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与考评机制密切相关,二是与教师职业修养密切相关。前者是机制导向问题,后者是职业操守问题。两者共同作用,使得一些教授不愿上讲台,或是不上讲台。
从机制而言,那就是考核的指挥棒作用。在中学,原来高考升学率成为压倒一切的硬指标,唯分数之病自然难治,现在推进素质教育,唯升学唯分数现象得到有效扭转,逐渐回归教育正道。在大学,原来科研指标、学术论文成为评价主要指标,教授不上讲台慢慢形成风气,现在推进“双一流”建设,出台让教授回归本位的硬性措施也在情理之中。
应该承认,为了学科建设升级或是申请学位授权,一些高校将科研与论文摆到至高无上的地位,重科研、轻教学倾向比较明显。在一些高校,如果没有科研项目、没有核心刊物论文、没有专门著作,连申报职称的资格都没有。在这种导向之下,一些申请到科研项目的教授副教授就成了专职研究员,理直气壮地不给本科生授课。久而久之,不给本科生上课就成一种风气,如果教授走上讲台,反倒被认为是平庸的表现。
值得注意的是,真正为了科研而不上讲台的教授,只是教学与科研两者位置摆得不当而已,毕竟还在履行部分职责,而另外一些不上讲台的教授并非如此,而是“认认真真培养自己、稀里马虎培养学生”。有的热衷出名挂号,忙于社会兼职,忙于到处随机发表演说。有的热衷于企业项目,到处拉关系、立项目,并将研究生当成廉价劳动力,项目没有完成,就不让研究生毕业。有的热衷于走穴捞钱,到各类组织和企业兼职,到各类场合作学术报告,变成了万能教授,广受社会诟病。还有一些行政人员越位抢占教授员额,自然是根本没有想到要上讲台的。
从个人而言,利益具有强大驱动力。一些教授不专注教学,就是出于个人利益的目的。搞科研名利双收,搞教学则相形见绌。弄一个科研学术课题,相应的课题费不菲,比辛苦面对学生备课、教课,收入只多不少;拉一个企业项目,利益也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正因为如此,在大学校园里,教师不是在搞研究,就是在去搞研究的路上。
这并不是说,教授不能搞科研,不应该弄课题,问题是在科研与教学的天平不能过于倾斜,不能有所偏废,不能因为科研而荒废教学。科研学术研究也是教授职责之一,高校亦应大力提倡教授们进行科学研究和科技研发,并将经验和成果运用到教学实践当中,推进教学质量提高。但是,科研与教学之间并非有你无我的对立关系,从岗位职责看,教授毕竟不是研究员,教书育人是第一位的本职工作。教授不给本科生上课,专门搞科研、写论文,无疑是失职行为,背离办学目的和设置教授岗位的初衷,损害了教育利益,是对求学者的不负责任。
由于远离讲台、远离本科生的教授越来越多,一些本科生大学四年下来,对本专业的名教授只闻其名、不见其人,至多是见到顶着他们名义授课的硕博研究生。也正因为如此,本来应该以教学为己任的教授变成了名义上的师资力量,本来应该为教学服务的科研学术成果、前沿理论知识变成了高校的“纸面实力”,学生并没有获得感。一些教授专注论文、科研等事务,即使上了讲台,往往也是心不在焉,疏于钻研教学方法,导致教学质量不高。教授不上讲台,或是即使上了讲台也不认真教学,是高校教学质量直线下降的主要原因,社会反映强烈。
谁都知道,没有一流本科就不可能有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教育部年10月制定“新时代高教40条”,目的就是从专业、课程、教师、质保四个主攻方向入手,治理整顿本科教学秩序,全面振兴本科教育。实际上,为了治理“教授不教授”之病,早在十多年前就出台了药方。年8月有报道称,教育部高教司副司长杨志坚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教授如果在两年内不给本科生讲课,将被取消“教授”这一职称;副教授如果两年内不给本科生上课,将不能被评为教授。“学生是大学的根本,正是因为有了学生,大学才得以存在。大学的基本功能是教学。”这就是当时出台这一政策的初衷。
10多年过去了,这项规定效果公众已经看到了。年10月教育部又在“新时代高教40条”,针对教授“不爱讲台爱科研”的现象,提出了一些针对性措施,比如“完善教授给本科生上课制度,实现教授全员给本科生上课”,“根据不同类型高校、不同岗位教师的职责特点,教师分类管理和分类评价办法”,“加强对教师育人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评价与考核。加强教育教学业绩考核,在教师专业技术职务晋升中实行本科教学工作考评一票否决制。”
年10月,科技部、教育部等多部门就针对“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四唯”现象开展专项清理行动。年11月,教育部下发了清理“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专项行动的通知。从清理“四唯”到清理“五唯”,教育部正要努力扭转考核导向。江苏不少高校出台了职称评审新政策:在对“教学专长型”老师进行职称评聘时,不再以发表论文数量作为考核内容,而是将教学业绩取代科研业绩,重点考查其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的成绩。有媒体报道,没有发表一篇论文,从教33年的南京林业大学老师蒋华松,评上了教授。这是在过去不可想象的。即使如此,从吴岩的最新表态看,教授不讲课现象并未杜绝,甚至还有一定的普遍性。看来,治理教授不教不授之病,还得变软性要求为硬性约束,出台“三年不上课,清出教师系列”很有必要。教授不上讲台,本身就是不履行职责行为。不履职理应下岗,不上课理应下课,天经地义,各行各业皆是如此。从个人角度看,人各有志,一些教师如果确实“不爱讲台爱科研”,将其清理出列也遂了他们的心愿,有利于他们实现自己的志向,对本人也是好事一件。至于一些本来不在教师之位,却利用职务占着教授之岗的人,将其清理出列,也是尊师重教、对教育负责、维护教师权益的应有之义。
教授的职业是教师,教授的职责是授课,教育学生、授传知识是本分,理应在其岗、履其职。这与医生不治病、官员不理政一样。试想,如果医生三年不门诊、不手术,医院聘用他吗?试想,如果官员三年不作为、不理政,还会保留他的职务吗?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如果三年都不上课,不用说履行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即使在道德层面上也是不配当教师的,等于失去当教师的灵魂。与其说“三年不上课,请出教师系列”,不如说是教授三年不上讲台,实为自动辞去教授之职,所谓“清理”不过是确认其自动辞职行为而已,与严厉不沾边,宽松得不能再宽松了。是不是这样?
(本文为原创,可以转发;文中图片源于相关高校网页和网络,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