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大别山脚下的黄陂姚家集街道的李集小学,是武汉最北端的小学。站在校园放眼远眺,群山绵延。
李集小学。通讯员余登福摄
从黄陂前川城区出发,沿木兰大道一直向北,开车需要40分钟,如果乘坐公交车,车程则接近一个小时。这是李集小学校长胡必然这几十年的上班路。
执教四十年,从合作中学、寨山小学……到李集小学,辗转十余所学校,从数学老师“小胡”到黄陂区数学学科带头人“老胡”,主城区多所学校曾向他抛去“橄榄枝”,都被他一一拒绝。
40年,胡必然“从这山到那山,没走出过大别山”,他“不出山”的理由,“只为了让更多山里的孩子看看山外的世界”。
正在写教案的胡必然。通讯员余登福摄
接力站在父亲站过的讲台
左手悬在键盘上,良久才用食指敲击一下。因为长时间紧盯屏幕,他厚厚镜片后的眼睛有些干涩,不时会用力眨一下,再握起手边的保温杯,呷一口已经变凉的中药汤。
去年突发脑梗,右边肢体无力,58岁的胡必然已无法像以前一样灵活地拿起粉笔了。曾经的学生、现在的同事胡术桃有些为他遗憾。
20世纪90年代,胡术桃在胡必然执教的合作中学就读。时隔20多年,她仍记得胡必然上课风格“潇洒”:“连书都不用翻,拿一支粉笔,一讲就是一天。”
胡术桃记得,“胡老师在黑板上列的例题,大多是变形题”。紧扣书本知识,但又需要思考,想清楚了,知识点就牢牢掌握住了。这引得胡术桃“吃饭的时候都在想”,由此对数学产生了极大兴趣。
胡术桃还记得,得知她家境困难,“胡老师还常常装订草稿纸送给我”。
在胡必然的影响下,胡术桃中考时便填报了师专,成了当时为数不多考上中专的学生。
胡必然的学生胡术桃也来到李集小学执教。通讯员余登福摄
到了李集中学,胡必然成了毕业班“专职”老师。在他的班上,升学率跃升到50%,年年有四五名学生能考上师专。胡必然说:“这是山里孩子当时走出大山的最好机会之一。”
“会教书”的胡必然在家长中有了口碑,不少家长在得知孩子被分到胡必然的班级后,专程到学校向他表示感谢,眼神里充满期待。
为了这份期待,还有农村学子的前途,胡必然婉拒了黄陂一中、黄陂四中等学校发来的邀请。
选择留下,更因一种说不清的情怀。胡必然说,他的父亲曾是姚家集的一名私塾教师,他关于教师职业的最初认知,都来自父亲。在那个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父亲边参加劳动生产,边坚持教学育人,让一代又一代孩子走出了大别山。
接力站上父亲站过的讲台,胡必然自觉有种荣誉感,更多的是责任感。
“有多少个农家子弟从这里走出大山,我就有多少个理由守望着这里的炊烟、白云和带着泥土芳香的那一抹朝霞。”胡必然在工作日志中写过的这句话,同事高亚一直念念不忘。
全村第一辆摩托车开启家访之路
生病后无法走上讲台,胡必然就把自己的精力放在电脑上,写教案、做课件、开云课堂。
往常三五分钟能完成的工作,如今需要一两个小时。校长办公室的灯光常常亮到凌晨一两点。
电脑,曾是这所村小学教师队伍的共同“短板”。这支队伍13名教师,平均年龄55岁,此前都没接触过电脑。
“自动化办公”“信息化教学”“云教育”……陌生的字眼向这所武汉最北端的村小学涌来,老师们如蹒跚学步一样踏向一个全新的“世界”。
20世纪90年代“赶时髦”,胡必然买了全姚家集第一台电脑,他是学校少数有电脑操作基础的老师之一。他“自然而然”地把带大家“触网”当作自己的职责。
自己先学,再带着大家学,工作日教学生,课余教老师。每个老师基础不一样,胡必然常常从拼音输入法开始教起。
胡必然组织李集小学教师开会。通讯员余登福摄
遇到不懂的,老师们随时问,胡必然就耐心讲。校长办公室外的小会议室成了这些老师的“学习阵地”。在他的反复讲解下,李集小学成了黄陂率先“触网”的村小学。
胡必然说,已退休的刘老师制作的课件依然是全校的课件模板。
“要做成什么,就带头去做。”在同事戴瑞金眼里,这是胡必然做事的准则。
想让老师们做好家访,保持对学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