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养生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新闻周刊丨为了孙辈上大学
TUhjnbcbe - 2024/12/22 18:39:00
北京白癜风医院 http://www.bdfyy999.com/m/
半岛全媒体记者李晓哲张昌威实习生吴新越董涵都说“活到老学到老”,从去年至今,67岁的张爱生活中多了一项重要安排——学英语,每天不少于两小时。她不为兴趣爱好,不为出国旅游,都是为了两个宝贝外孙女。自从俩孩子接触英语后,张爱感觉自己老是接不上孩子的话,祖孙交流中不时有点小尴尬,于是下决心走进老年大学,从abc学起。跟张爱类似情况的中老年人不在少数,青岛市老年大学英语班的学员中,有四分之一是为了带好孙辈来求学的。更鲜为人知的是,为带好孙辈到老年大学继续“深造”的中老年人,并不限于英语这一门学科,在一座难求的小儿推拿班,这一比例更是接近百分之百。马伶整理她的书画作品,外孙宋政轩也跟着翻看如今,“从娃娃抓起”这句口号可谓深入人心,家庭教育对带娃的要求也是日益水涨船高,一些爷爷奶奶为了更好地帮助儿女抚育下一代不遗余力,不懂就问,不会就学,想尽办法弥补自身不足,老年大学便顺理成章地成为满足需求的理想之地。爷爷奶奶们对带着使命的学习感受如何?他们的一番刻苦学习派上用场了吗?收获了怎样的效果?奶奶学朗诵,带出“中华小诗库”位于市南区仰口路18号的青岛市老年大学,几乎每天都在迎接一拨又一拨赶来求学的银发族。9月19日下午1点多,61岁的何霞意气风发地迈进了校门。今年秋季学期,她再次选修了朗诵班的课程。每周四,她都会放下细微琐碎的家务,专门抽出一下午,让自己完全沉浸在朗读唱诵的快乐里。作为一名普普通通的退休职工,老年大学里熟悉何霞的人不多,但她的孙子却小有名气,那便是被网友们称为“中华小诗库”的王恒屹。此前,青岛男孩王恒屹凭借在《中国诗词大会》第5季上的精彩表现,赢得了“中华小诗库”这一美誉。今年10岁的他,诗词积累量已超首。然而这背后,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奶奶何霞默默的付出。“小屹两三岁时,我就陪着他一起读诗、读书。”何霞坦言,带孙子之前,在企业干了半辈子劳资人事工作的她,诗词方面就是“小白”。“开始为了让孩子学习不孤独,我就和他互动。比如背诗,我说上句,他对下句,就是让他觉得有意思。他对诗词感兴趣,可以学下去,我就一直陪着他学。”就这样,何霞能背诵的诗词也达到了多首,祖孙俩相伴学习至今,“现在他更多是自学,已经自己主动找诗词背了。”当然,在和孙子学习诗词的过程中,何霞也越来越意识到自己的不足。退休前一直在西北边疆工作生活,她的普通话很不标准,掺杂着明显的西北口音。“教孩子读诗、朗诵就要用标准的普通话。”年,何霞开始找专业老师学习朗诵,而这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更好地带孙子一起学习。“我有意识地开始认真学普通话,一定要做到每个字的读音都准确,不能模棱两可。”年,何霞加入青岛市老年大学艺术院朗诵团,“我是真喜欢朗诵。以前没来老年大学学习时,我会趁着家里没人时读出声来。老年大学给了我更专业的学习平台。”何霞(右一)和青岛市老年大学朗诵团的同学们在课上表演朗诵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何霞不仅将字音搞准确,还学到了气息运用、朗读重音等知识,受益匪浅。何霞经常会在带王恒屹读诗、读书时用上在老年大学学到的知识,“老师教给我的,我回家和小屹一块读诗的时候,也会再教给他。我会说,‘你把这两个字的读音加重一下,或者把这两个字断开一下,是不是更好’?慢慢地他也会了。”如今,孙子的优秀表现,让何霞的学习成果显而易见。“带着小屹学诗,有声有色地读诗,会感染他。他慢慢长大了,诗词量有了,理解能力也强了。诗词背后的故事、诗人所在时代的处境等,他通过朗读就会联系起来,读起来有感情,理解也更深入了。”何霞说。刻苦学英语,带娃交流不露怯“语言本身isnottoodifficult,就不是太难。难的是什么?是我们的perseverance……”9月19日下午两点多,老年大学3楼一间教室里,英语课刚刚开始,老师肖荣华一上讲台就习惯性地跟同学们用英汉融合的方式聊两句。他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同学们更快地进入英语学习的状态,也更容易积累单词和领会语法。肖荣华曾是青岛市第一个英语角的发起者之一。在青岛市老年大学,他的英语课颇受中老年学员喜爱。“目前,青岛市老年大学开设了9个英语班,老年人学习英语的需求很大。去年我新开的一个班,招生名额是50人,最后招收了55人,座无虚席,还有学生想进,实在坐不下了。”肖荣华说。67岁的退休教师张爱,是肖荣华班上“比较勤奋的学生之一”。“可能是因为年龄,有时候力不从心,看着别人学得很好,真是又羡慕、又急躁。”张爱总觉得自己是班里最笨的一个,刚学了新单词接着就忘,所以她要比其他人更勤奋。“我们上学的时候没有开设英语课,就羡慕那些会说英语的人。”张爱一直对英语感兴趣,也见证过同事因为擅长英语而得到重用,但历史的、现实的各种原因,让她此前没有机会系统学习英语。真正让她下决心在退休后学习英语的,还是自己的两个外孙女。两个外孙女一直是她帮着女儿带起来的,现在全社会都重视孩子的英语教育,家里的英语学习氛围,让她时常感觉自己在家里插不上话。直到张爱走进老年大学后,感受到英语班的学习氛围,给了她鼓舞和激励,“我觉得这个年龄能来这里静下心学英语,特别难得。当然,这对我们也是一种很大的考验。”因为平日要照顾外孙女,每天上下学接送、买菜做饭、打扫洗刷,张爱其实拿不出大段完整的时间学英语。她就利用起家务间隙的零散时间,“每天花在学习英语上的时间不会低于两个小时。”刚开始学英语,张爱会做笔记,后来觉得这种方法效果甚微。于是,她想了个“笨”办法:把老师上课讲的内容用手机全录下来,回家抽空就一遍遍反复地听,随时随地地学。这在她看来,放在别人身上是一堂课,自己则等于学了好几遍。今年已经是张爱学习英语的第二年。功夫不负有心人,“之前孩子的一些英语绘本,拿过来和看天书似的。现在基本就能懂了,很有成就感。”在老年大学英语班的学习,让她有了不小的收获,“我们家孩子多,吃饭的时候相互考,你一个单词、我一个单词,就把学习的给巩固起来了,也很好玩。我很喜欢这种家庭氛围,很活泼。对孩子有益,我也很受益。”同样受益的还有张爱的英语班同学、59岁的吴百灵。“之前上学的时候接触过英语,但是工作中不怎么用,也就忘了。”退休后,对英语情有独钟的吴百灵重新燃起了学习的火苗,“之前就想学,加上孩子在国外,自己可能会经常出国旅游,等以后孩子有了后代也可以帮着教育,这就是我的初衷。”记忆力是老年人学习英语最大的“敌人”。吴百灵每天5点左右就起床,“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学习英语”,等老师在
1
查看完整版本: 新闻周刊丨为了孙辈上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