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中国在年加入PISA(国际学生评估项目)后,第一名就没有其他国家的份了。世界上最幸福的国家丹麦表示不服,于是和中国进行了一场比赛,至于结果,您大概可以猜到。
自从前段时间火过的《小别离》之后,让很多人又开始讨论中国教育了。
到底中国的教育怎么样,其实有一部纪录片在三年前就告诉你们了。
这部片来自世界上最幸福的国家——丹麦
拍完之后,他们幸福指数下降了!
因为这片子颠覆了西方人对中国人应试教育的过往呆板印象。
在片中,丹麦一直用自己的教育制度作为反面教材,狠狠的表扬了中国教育。
而这部纪录片的起因,都是PISA(国际学生评估项目)挑起来的。PISA(ProgramforInternationalStudentAssessment)就是一个针对全球15岁学生能力测验,主要考试内容有阅读能力、数学和自然科学。自从中国在年加入PISA后,第一名就没有其他国家的份了。
在PISA的测试之后,世界上最幸福的国家丹麦,表示不服!准备跟中国开战:
丹麦胡奥斯市(9年级的班级)
VS
中国哈尔滨市69联中(初三班级)
都是15岁左右的孩子:
PK项目有5项:阅读理解、数学、创造力和团队合作,以及英语。
丹麦人觉得,这些测试都能证明自己的教育方式是正确的。
可是他们没想到,这是一条自我批判的“不归路”。
比赛开始
第一项:阅读理解
读着安徒生童话长大的丹麦孩子,表示阅读理解根本就不算啥。
这位自信小胖是这么说的:“但我觉得我们会比他们考得更好,因为我们班的学生阅读能力很强”
可是测验成绩是,丹麦9班学生的平均分低于哈尔滨联中的孩子。虽然在丹麦有几个孩子的成绩考了满分,但是还是因为被部分学生拉低了平均分。
所以,这一轮的比赛,中国险胜。
第二项:数学
第一场双方用的是中国的数学试卷,第二场是丹麦的数学试卷。考试开始前,专家预言说,丹麦学生肯定考的好。
“我预计丹麦学生(在丹麦版的数学考试中)表现会比中国学习好一些”
但是考完之后,这位自信小胖彻底傻眼了……
“中国的数学考试太疯狂了,这些题目简直就是给工程师做的”
纪录片的记者随便采访了几个孩子,口算的50%是多少。这位孩子一脸疑惑之后还答错了。
在由于两国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不一样,所以,在丹麦学生考的中国数学试卷里,已经去掉了一部分题目。但这场数学测验90%的中国学生作对了,丹麦学生只做对了30%。
第二轮的比赛,中国完胜。
“我不知道,我觉得这个结果,听起来好夸张”
这些书上有的测试其实没啥大不了的,要比就比书上没有的。
第三项:团队合作
团队合作的测试方式就是4个人为一个小组,用4卷胶带和50张白纸,盖一个能容纳4个人的纸房子。
中国孩子分工明确,目标专注的做好了自己房子。
而丹麦的孩子更注重自己的发挥,以个人意见为主,所以整个合作还是稍微有些困难。
所以,第三轮的比赛,中国胜。
听听专家怎么说:“在我们看来,中国学生团队合作的表现最好”
第四项:创造力
创新思维的测试,他们又表现出“迷之自信”。
“我们从小被培养的方式,能让我们放开大胆地创新”
对于又有时间参加课外活动,又有安徒生撑腰的丹麦孩子觉得自己肯定赢定了。中国学生每天上课10多个小时回家还要做作业,怎么还有时间去创新呢。
但是越是有信心的预言就输得越惨。
测试的题目,就是一张画了两个括号,运用这两个括号的白纸上画画。
中国学生画的有:
“一个男人在跳舞”
“正在弹竖琴的人”
“森林法则,弱肉强食”
丹麦学生唯一能挑出来表扬的画:
“度假天堂”
最后专家评判,中国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分比丹麦学生高了%。
所以,第四轮的比赛,中国胜。
目前战况——中国4:0
丹麦在连败的状态下,总觉得面子上过不去,只好放大招:考英语。
第五项:英语
不得不说,丹麦语和英语同属日耳曼语种,其实有些词汇的结构是相似的,就是读音不同。所以,东北孩子的英语就没有考过丹麦孩子。
“我觉得这是很可喜的,因为他们有像我这么棒的老师”
最后一轮的比赛,丹麦胜。
比赛结束
中国4:1丹麦
几场考试后,有一个孩子说出了真理:
“我个人觉得,中国人将来有一天会征服世界”
通过这些考试,终于让丹麦的老师们意识到了,基础知识的教学上,丹麦的初中学生其实还差的很远。光是有创新的思维,却没有基本知识,也不算牛。
中国教育并没有那么呆板,也没有那么没有人性。
“我觉得西方的文化有严重的问题,我们会在骄傲和自满中,被人超越他们已经从我们的手里,抢走了那些研究性的工作岗位。他们其实比我们强,我们未来靠什么生存呢?”
BBC曾经出了一部关于中国教育的纪录片:中国老师总是站在讲台上讲课,让学生不停地记笔记,与英国学生的矛盾和冲突不断;英国学生不听课、不守纪律……这部名为《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中式学校》的三集纪录片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片中的科学老师杨军需要给50个参加中式学校的学生上生物、物理和化学三门课程,而与她竞争的是三位分别教授生物、物理和化学的老师。在最后的考试中,她的学生的科学成绩远远领先于英国老师的学生。
杨军在英国中学有十年教学经验,曾在私立、公立以及公立重点中学任职。她说凭借她的教育经验,她认为英国教育实质就是“考试工厂”。
“每一个老师都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为考核标准,如果学生在普通中等教育证书GCSE考试和素有英国“高考”之称的A-Level考试中成绩不好,老师是不能续签的。同时,校长每年都会给家长报告学生每年的成绩以及学校排名。这些数据也是很多家长为孩子选择学校的参考标准。考试成绩代表一切,然而学生的道德标准并没有纳入考核范围中。”
在她看来,英国的公立教育是为公众提供一种服务,就和福利一样,只能维持最基本的水平。而私立学校与中国的传统教育方式很相似。“一些接受英国公立教育的学生难以接受大学教育,甚至在第一年就辍学。英国大学采用大教室授课方式,然而公立教育下的学生不爱记笔记,不会搞科研,适应不了。”
“很多家庭要把孩子送出国外留学,而且留学生年龄越来越小,这说明越来越多的人对国外的教育更加崇拜。有时候,让他们看一看,不一定每个学校都是好学校,要辩证地看问题”
我们向往着西方式的教育,比如他们自由的上课氛围,或是更注重个人发展的教育模式,或者,我们只是为了镀金而出国学习。或许,高强度的基础知识教育并不是没有道理,我们首先要学习的是相互尊重。
而在经过了一次次比赛之后,让我们有压力的,是西方教育从业者已经开始反思和改变,我们如果只看到自己赢在哪,其实没什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