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恒大集团旗下港股上市公司恒大健康发布了改名公告:“鉴于新能源汽车已经成为恒大健康产业集团最重要的业务,拟将公司更名为恒大汽车。”
恒大健康有健康管理分部和新能源汽车分部两大业务架构。在经济学里,企业为从事某项经营活动而放弃另一项经营活动的机会被叫做机会成本。恒大做出此调整的机会成本是非常明显的,内部只有大健康和汽车两大业务,选择一个优先,另一个则必然滞后。
本次更名的背后,虽然不一定是恒大健康在大健康产业遇挫,但反映了其业务重心的调整,即从大健康产业转向了新能源汽车。
在早些年,特别是在年之后,各大房企纷纷或高调或低调的宣布跨界医疗。据不完全统计,截止目前已有近40家房企进入了大健康产业,并有相应布局,碧桂园、恒大、医院和产业园区,万科、绿城偏重社区医疗和家庭医疗......
高负债,高周转,故意空置,高调宣传......在地产业雷厉风行数十年的巨头们是否在大健康领域复制了他们的地产“炼金术”?它们在怎样探索“地产+医疗”的模式?
地产业转型,相中医疗8万亿蛋糕
在年的某财经论坛上,地产大佬冯仑讲了这样一通话:“大健康这股风比房地产大,下个五年约有20万亿。”
他将房地产和大健康产业进行对比。房地产行业现在一年的销售面积大概是七万亿,其中住宅大概占80%,五年大概也就25万亿,“而医疗健康产业未来一定是比房地产还要大的一股风,过去房地产行业的这股风吹起来很多房地产行业的猪,今后大健康产业的这股风会吹起什么样的猪呢?”
在冯仑讲这通话之前的一年,他执掌的万通地产其实就已经开始在大健康产业布局,刚开始的动作是在西安做医疗产业园区。
年,地产行业经历了在当时算得上是一个大的转折点,行业遭遇了严厉的宏观调控。2月2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上,研究部署继续做好房地产市场调控工作,并确定了五项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的*策措施(称为“国五条”)。随着“国五条”各地及各项细则出台以后,热闹的市场一时平静了下来,各大房企们“主业”遇冷,开始尝试多元化的转型。
同年10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文件明确多元化的办医格局,提出年产业总规模要达到8万亿的目标。
在*策方向标的指引下,各大房企们瞄中了医疗这块8万亿的蛋糕,并开始了大举动。
万科宣布与上海新虹桥国际医学中心、复旦医疗产业投资公司等共同斥资总计2.5亿元建设医院;
绿景控股发布.5亿元定增预案,公司将所募资金用于建设4医院,1个医学中心即肿瘤精准医学中心,2个健康平台;
万达宣布将总投资亿元,在上海、成都、青岛建医院。
......
截止目前,据不完全统计,已有近40家房企在医健产业有所布局。
(部分知名房企进入医疗的时间和主要布局领域)
在跨界医疗的近40家房企中,大家都倾向于做重资产模式,无论是自己拿医院,还是在楼盘里或单独选址建康护、养老中心,每项业务皆投入不菲。
现在回过头去看,地产商们大手笔的入场,结局却并非完美。
在年8月,绿景控股发布发布重大资产重组进展公告称,尚有.8万元股权转让价款及逾期支付产生的违约金未收回。这笔股权转让款是绿景控股出售医疗资产的款项。
在今年,恒大健康改名,将“健康”变更为“汽车”,万达医院的地块也悄然出售。
医疗圈内,这些还是浮在水面上的线索,跨界医疗的其他房企们更多的是寂寂无声。
接下来,本文将以在医疗领域投入最大的恒大和万达为例,细看其业务和模式。
借款亿,恒大在全国建养老基地
年,恒大健康就已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
恒大健康是以健康养生谷项目开发建设为载体,以会员制为服务模式,提供多层次分级医疗、全龄化养生、高精准健康管理、多元化养老等服务的综合大型健康产业集团。
旗下最重要的业务布局是“恒大·养生谷”,通医院、养老院资源,力图打造出国内高规模、高档次的健康养老养生基地。目前在全国共建了23个这样的养生谷,主要借鉴了美国太阳城、德国阿尔伯蒂纳、日本港北新城、荷兰生命公寓等全球大型养老社区的经验,给老龄用户提供了专业护理、日间照料、康复理疗等全方位的医疗服务。
除了建养老养生基地,在三医领域,恒大健康也有很多布局。
在医疗方面,恒大健康携手国内外各地医疗机构,共同打造高端医疗服务体系,医院为引领,各地恒和医疗平医院为支柱,医院为基础的多层次分级医疗体系。
在医院方面,恒大健康投资建医院(医院医院),整合国内外资源,在“布莱根式”模式下运营,提供国际范围内的健康医疗服务,如开展乳腺癌等多病种治疗。
依托先行区的*策资源优势,通过博鳌公共保税药仓,引进国际已批准但国内暂未上市的抗肿瘤新药,并为患者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充分整合国内优质医疗资源,分别与上海医院、海医院、中国干细医院等知名医疗机构联盟。
(图为恒大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