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金易得,健康难求!
XXX是您献给父母最好的礼物!
认准XXX!快用XXX!
……”
眼花缭乱的保健、养生广告
令人难以抉择
不禁让消费者问上一句
靠谱吗?
近日,江西一老先生就上了道了
近日,家住上饶江光小区的陈大妈向记者反映,她发现老伴经常到亿升广场一家名为“信州区惠购优品食品生活馆”的地方听养生讲座,还购置了该公司的许多产品。她非常担心老伴受骗,可怎么劝也劝不住。
一见到陈大妈,她就把老伴沈大爷在惠购优品食品生活馆购买的众多产品给记者看,有茅台酒、阿胶、保健胶囊、精华片、保健枕,还有很多叫不上名字的保健品。这些保健品的价格不菲,一瓶酒就得花上元。
除了买保健品,沈大爷还在这家店里买了一张床垫,花了元,所有东西一起花费了五六万元。
和大妈相反,对于这些保健品的疗效,沈大爷是深信不疑。
这家店究竟有多神奇,产品是否真的能治病?
在亿升广场北座5楼,记者找到了这家名为惠购优品的食品生活馆。
在店门口,就能听到里面的一个房间正在用喇叭火热地推销着保健品。记者跟随陈大妈想进去听听讲课的内容,却遭到工作人员的阻拦。
工作人员说,只有在惠购优品买了一定数额的保健品并成为这里的会员,才能听课。
这时,一位自称惠购优品食品生活馆的负责人出来,解释了他们上课的内容,就是播放一个讲解阿胶的电视栏目。
这位负责人还说,他们卖的元钱1瓶的茅台不老酒并不贵,而且中央电视台也报道了,可以去查。
延伸阅读
日前,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提醒消费者:要科学、理性看待食品、保健食品广告和宣传,凡声称疾病预防、治疗功能的,一律不要购买。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网站截图
食药监总局提醒,消费者应到证照齐全的正规场所购买产品,特别要注意有没有营业执照和食品经营许可证。通过网络、会议、电视、直销和电话等方式购买产品,也应先行确认资质信息。
此外,消费者购买时应仔细查看外包装标签标识相关信息,做好“四不”:不要购买无厂名、厂址、生产日期和保质期的产品;不要购买标签上没有食品生产许可证号的预包装食品;不要购买标签或说明书中提及可以预防疾病、有治疗功能的产品;不要购买标签上没有保健食品批准文号,但声称是保健食品的产品。
食药监总局提醒,保健食品广告中未声明“本品不能代替药物”的,一律不要购买;不要盲目参加任何以产品销售为目的的知识讲座、专家报告等。如遇食品、保健食品欺诈和虚假宣传问题的,可以拨打热线电话投诉举报。
保健食品能“治病”?
忽悠,接着忽悠
阿胶只是“水煮驴皮”引争议
2月18日,国家卫计委下属的公益热线官微发布了一条微博,“过年不值得买之阿胶”:阿胶在保健品中的段位一直很高,有种种功效的光环加持:补血、止血、养颜、安胎、抗疲劳、抗癌……不过,请透过现象看本质,阿胶只是“水煮驴皮”。驴皮的主要成分是胶原蛋白,而这种蛋白质缺乏人体必需的色氨酸,并不是一种好的蛋白质来源。
阿胶的效用常被质疑。年,医疗自媒体“丁香医生”就曾撰文指出燕窝、阿胶、蜂蜜等保健品实际功效堪忧。人民日报也曾在年时引用果壳网等资料,称阿胶、红枣、红糖这些“补血神品基本没用”。
“补脑”保健食品真补脑?
每到中高考等重要时刻,家长总是会想尽办法帮孩子“补脑”。氨基酸口服液、深海鱼油胶囊、含DHA等各种号称能“改善记忆”,“抗疲劳”的助考类保健品备受家长欢迎。但它们真的都能补脑吗?
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曾发布消费提示,截止目前,我国现有的27类保健食品的保健功能声称中没有“补脑”的功能声称,我国从未批准过任何“补脑”保健功能的保健食品,市面上所谓声称“补脑”功能的保健食品存在误导消费者的行为。
同时,如果摄入过多保健品,反而会产生副作用。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朱毅表示,任何一种营养素摄入量的水平如果超过人体所耐受的最高摄入,它产生*副作用的可能就会增加,至少它会增加孩子的胃肠道的负担,反而会影响孩子考试时的正常发挥。
超高的行业利润
“冬虫夏草,现在开始含着吃。”和阿胶一样时常受到质疑的还有冬虫夏草,被捧上天的冬虫夏草是否含有有效成分饱受专业人士诟病。年,冬虫夏草包括其产品中的价格之“王”——极草,就被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公开批评。
虫草片剂在广州打折销售(来源:羊城晚报)
前些年,通过铺天盖地的广告宣传,“极草”每克售价高达千元,一度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奢侈品”。其生产厂家青海春天药用资源科技利用有限公司宣称其“微粉粉碎和纯粉压片专利技术”可以使冬虫夏草“含着吃”,并声称“极草纯粉含片比原草至少多7倍精华溶出”,这让不少消费者认为一片极草等于7根虫草的功效,不惜重金购买。青海春天更是创造了3年业绩增长30倍的神话。
保健品行业利润可达%至%,这已成为行业内部公开的秘密。
别迷信!保健品≠药品
切记
近年来,尤其是老年人被保健品忽悠的新闻层出不穷。
如果只是损失钱可以说算是小事,有的保健品甚至会“害死人”。
去年,四川一位七旬老人痴迷保健品(器械),就连临终前发病都拒绝就医,反而盼着保健品店开门“拿药吃”;
年,一位宁波市民痛斥一些保健品企业的无良行为,患有癌症的父亲,居然听信保健品企业的宣传,医院化疗治疗;
安徽合肥的胡先生说,他父亲一直靠吃药控制血压,没想到看了保健品广告后笃信“是药三分*”,就擅自停药,血压飙升,一下子患上了中风……
据中国消费者协会数据显示,年上半年全国受理“医药及医疗用品类”投诉共件,其中涉及虚假宣传的有件,占24.82%。
保健食品并不等于药品。药品是预防、诊断、治疗疾病的物质;保健食品的本质仍然是食品,是以调节机体功能为目的,而不是以治疗机体疾病为目的。所以保健食品不能治疗疾病。
总之,
一定要记住
世上没有“万能药”,
千万不能轻信迷信保健品!
来源:手机江西网
责任编辑:柠子业务联系: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