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养是运用传统中医理论,阐述食物的四性五味,以辨证论治为原则,结合现代营养学来辨证(质)食治;食疗是指食物除养生和营养作用外,还有治疗作用,包括了运用中医理论的辨证(质)治疗,食物中营养素对营养缺乏症的治疗以及食物中一些非营养物质的特殊治疗作用。
中医食疗是保健养生的一个重要手段,中医食疗在实践中也总结出一套思想和经验。
①食药同源:食物与药物一样,都来源于大自然。应该“以食物为药,以药为食物”,实现“自然疗法”。
②药补不如食补:药物能治病,食物也能治病。但是,是药三分*,而食物还有着良好的营养,并且常被中医方剂纳入处方。《*帝内经》的膳食结构的论述是:“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和而服之,以补精益气。”可见,食物对养生、健身的重要性。
③三分治病,七分养:食疗、食养,一直是中医遵循的重要方法。中医食疗的基本原则是:辨证施膳、全面膳食、饮食有节、因异制宜。
1.辨证施膳
辨证施治是中医治疗疾病的指导原则,即在临床治疗时要根据病情的寒热虚实,结合病人的体质给予相应的治疗。只有在正确辨证的基础上进行选食配膳,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否则,不仅于病无益,反而会加重病情。
中医认为,临床病证不外虚证、实证、寒证、热证。根据中医“虚者补之”“实者泻之”“热者寒之”“寒者热之”的治疗原则,虚证患者以其阴阳气血不同之虚,分别给予滋阴、补阳、益气、补血的食疗食品治之;实证患者应根据不同实证的证候,给予各种不同的祛除实邪的食疗食品,如清热化痰、活血化瘀、攻逐水邪等;寒性病证,给予温热性质的食疗食品治之;热性病证,给予寒凉性质的食疗食品治之。另外,在辨证施膳的时候,还必须考虑个人的体质特点。
2.全面膳食
所谓全面膳食,就是要求在饮食内容上尽可能做到多样化,讲究荤素食、主副食、正餐和零食等之间的合理搭配。现代营养学认为人体所需要的各种营养素主要包括蛋白质、脂肪、糖类、维生素、矿物质、水和纤维素七大类物质。这几大类营养素分别存在于不同种类的食物中。全面膳食是现代营养学一个基本的观点。其实,在中医食疗学中也早有类似认识,如我国医学典籍《*帝内经》中曾经明确提出膳食配伍的原则:“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五谷,为米、麦及其他杂粮类食物的泛称,五果、五菜则分别指古代的五种蔬菜和果品,五畜泛指肉类食品。谷、肉、果、菜这四大类食物,分别提供人体所需要的糖类、脂肪、蛋白质、矿物质、维生素、纤维素等,以满足人体功能活动的需要。
3.饮食有节
饮食有节是指每天进食宜定时,定量,不偏食,不挑食。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是指进食的量,一是指进食的时间。饮食定量,主要强调饮食要有限度,保持不饱不饥,尤其是不暴饮暴食。否则会使肠胃功
能紊乱,导致疾病的产生。我国传统的进食方法是一日三餐,即早、中、晚三餐。这与饮食在胃中停留和传递的时间有关。按照相对固定的时间,有规律地进食,可以保证消化、吸收功能有节奏地进行活动,脾胃协调配合,肠胃虚实交替,有张有弛,食物则可有条不紊地被消化、吸收和利用。
4.因异制宜
由于季节气候、地理区域以及个体体质、性别、年龄等的不同对机体生理和病理的影响,在食养和食疗上都必须考虑上述不同情况,区别对待,采取适宜的食养和食疗方法,才能进一步提高养生和食疗的效果,并把这种观点概括为因异制宜。因异制宜包括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和因人制宜三个方面的内容。
因时制宜就是指根据四时不同季节气候的特点,制订适宜的食养和食疗方法,以适应四季气候的变化。因地制宜就是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制订适宜的食养和食疗方法,以适应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因人制宜就是根据不同年龄、不同性别及个体体质为特点,制订适宜的食养和食疗方法,以适应不同人养生保健的需要,如老年饮食养生、妇女饮食养生及小儿饮食养生等。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