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中药,熟悉一下桂枝,有哪些特点?
对中草药稍微有所了解的朋友,都应该知道桂枝。这其中很大一个原因,就是因为医圣张仲景《伤寒论》里的“桂枝汤”而得。因为桂枝汤被后世医家尊为“万方之祖”,桂枝这味中药的知名度水涨船高,也就是必然的事情了。
桂枝作为一味常用的中药,最早可以追溯到《神农本草经》,并被列为上品。
从植物属性来看,桂枝属于樟科常绿乔木植物,也就是肉桂树的干燥嫩枝。以往在广西、广东野生,现在则多数是栽培品。
从外观性状来看,桂枝呈细小的圆柱形,外皮为紫红棕色,可以看到细小圆点状的皮孔,质脆而易折,断面为红*色,粗枝的断面则为*白色。
桂枝有浓郁的香气,味甜而辣,外皮的气味更浓。作为“桂枝”则以枝条细嫩、色红棕而没有枯枝者为佳。
现代科学发现,桂枝的主要成分就是挥发油,包括桂皮醛、桂皮乙酸酯等。正是含有这些物质,桂枝的药理作用也是非常广的,大概有如下几个方面:
1、解热。
2、镇痛。
3、健胃。
4、抗微生物,包括一些细菌、真菌和病*。
传统中医眼里,桂枝性味辛甘而温,能入心、肺、膀胱三经,主要就是能助阳解表,温通经脉,温化水湿。常被用于风寒表证,风寒湿痹,经闭腹痛,痰饮蓄水。
归纳历代医家对桂枝的运用,学习一下前辈们的用药心得:
1、疏散风寒:
桂枝最基本的功用就是疏散风寒,和麻*一起被归纳入发汗解表类。但相对来说,桂枝的发汗能力比较和缓,往往需要其它配伍,比如麻*、生姜之类。
而且,中医认为,桂枝不但能发汗,而且还能止汗,所谓“与发汗者配伍则发汗,与止汗者配伍则止汗”。比如桂枝汤适用的太阳伤寒表虚证,就以“有汗”为主证之一。
由于桂枝能助阳行血,且属于温热药物,所以风温诸证有高热、脉洪大而汗不出者,显然是不适宜的。按照历代医家的描述,风温之证误用桂枝,很容易出鼻血。
至于原本有口舌干燥、吐血、咯血等所谓内火的情况,就更不宜用桂枝了。
2、通痹止痛:
桂枝被描述为“走而不守”,善于调理风湿痹痛,尤其以上半身肩臂肢节疼痛为宜,取其有温经止痛之用。
对于素体虚弱、复因对外感风寒而引起的痹痛,桂枝也是非常合适的。如果风寒较重,常与麻*、附子等配伍,代表方剂如桂枝附子汤。
3、温阳化湿:
桂枝还能调治水湿内蓄所致的水肿、痰饮,传统中医认为:桂枝通能阳利水,或者叫做化气行水,所以善于调理这类的水肿、痰饮。
无论是通阳利水还是行气化水,大体上就是能促进血液循环,加强发汗和利尿,从而减轻局部的水肿。但一般需要和其它利水化湿之品配伍,如茯苓、白术,方如苓桂术甘汤。
4、养心通经:
中医认为,桂枝善入心经,对于和心经相关的问题,桂枝可以作为引经药使用,更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心悸之证;
其次,桂枝善于温经散寒,对于妇科月经不调、闭经等问题都是比较合适的;
至于脾胃虚寒下利,桂枝也是常常被配伍进去。
在南方一些地区,人们在夏天会觉得身体困重、肢体重坠时,可以用桂枝煎水洗澡后,从而获得轻快的感觉。至于用桂枝汤加减治疗杂病,其用途就更广泛了。
最后介绍一下和桂枝相同植株的一些东西,首先就是桂枝的果实,叫作肉桂子,俗称桂丁香。棕黑色显粗糙,质地坚实,气芳香,味甘辛,主要功用为温中止痛,适合阴寒胃痛。
然后是桂枝的干皮,就是大名鼎鼎的肉桂,和桂枝比起来,肉桂走而不守,善于温中散寒,解表通经之用则不如桂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