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养生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乡村烛光叶连平94岁仍坚守在三尺讲台
TUhjnbcbe - 2023/3/10 19:23:00

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光,发一分热,就另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

他是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九十多岁的高龄仍旧站在三尺讲台上发光发热;他是学生眼中最爱的家人,几十年如一日为了学生的大家庭牺牲自己的小家庭。

他就是如“乡村烛光”叶连平。本期子牙童趣学生观察带您走近永葆初心的叶连平,看他如何用行动诠释“教师的样子”。

被村民收留,才有机会当上老师

来到安徽省马鞍市乌江镇卜陈村,只要一问“叶连平老师在哪”,全村几乎所有人都知道。

走进“留守未成年人之家”,一个身躯早已经佝偻、头发花白的老人正端坐在桌子面前认真批改着一大摞作业。

这个老人就是快满94岁的叶连平,亲自批改作业的习惯已经延续很多年了。叶连平本是卜陈中学的一名语文老师。

自从年从学校退休后,他便办起了义务的辅导班,免费帮村里的留守儿童补习英语和语文,深受大家的爱戴。

要问叶连平为什么如此执着于教书育人,这与他年轻时的经历分不开。

年轻的叶连平爱读书,爱学习,对新知识有着极为强烈的渴望,很多东西是一学就会。

17岁那年,由于家庭贫困,刚读完高一的叶连平因为没钱交学费只能无奈辍学,他跟随父亲前往南京谋生补贴家用。

几经波折才在美国大使馆找到了一份工作,父亲当厨师,自己则是帮工,就这样一干就是三年。

在这三年中,叶连平也是眼明手快,在耳濡目染之中竟然学会了一口流利的美式英语。

后来,解放后,心中始终放不下学习的他还和几个同学一起创办了扫盲夜校,让更多人可以学到知识,就是这一个经历,让他和讲台有了不可分割的缘分。

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他由于有过在美国大使馆工作的经历,最终被人赶出南京,开始了饥寒交迫、颠沛流离的人生。

年,叶连平流浪到了卜陈村,他本以为这里会和他待过的所有地方一样,所有人都会对他避之不及,但没想到收获了无数温暖。

在这里,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叶连平收到了村民送来的被褥,穷困潦倒的他被人介绍去了窑厂工作。即使有人要赶他走,还是会有人挺身而出,将他护在身后。

这里成了叶连平的第二家乡,他愿意在这里付出一切。年,卜陈中学的一个班缺少语文老师,学生们常常是在教室里坐着,却无人上课。

这时,有人推荐让已经50岁的叶连平试试,从此,学校多了一位岁数挺大的“新”老师。

即使退休,也要成为烛火,照亮学生

早已将这里当成自己家的叶连平也决心将汗水挥洒在讲台上。

本应该是40多人的教室此时却只有22人,叶连平没有随着孩子们的性子,而是逐一上门家访,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鼓励大家回学校上课;

同时,他还创新教学方式,让学生学得开心,学得扎实。在这样的努力下,他带的第一届学生在中考时竟然有11人考上了中专,创下了这个学校有史以来最好的纪录。

随着时间的流逝,很多*策也有所改变,叶连平本可以回到南京谋求更好的发展,但他却放弃了;县城教育局希望他可以到县城的学校任教,他也没有同意。

问及原因,叶连平只是淡淡告诉所有人:“这里的孩子需要我。”

就这样,叶连平在这里一直干到了退休,离开学校的那一刻,63岁的他泪流满面,嘴里还不断说着“舍不得啊”!

卜陈村的很多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全村大多数人都是老年人和小孩子。看着一到假期就在全村疯跑的孩子,叶连平内心也在思索着。

农村的教育本就和城市有着巨大的鸿沟,经常是城市的孩子更好,农村的孩子更差,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早已经退休的叶连平选择了“再就业”。

年,叶连平决定将自己家收拾出来,义务办一个辅导班,为学生辅导薄弱的英语。

起初,这个简易的教室就安置在叶连平家的客厅,里面摆放着几张学校淘汰下来的桌椅,高矮不一,人数也只有几人。

由于叶连平没有子女,和老伴儿两人一起生活,家里多了学生,瞬间也多了几分欢声笑语。

两个老人对眼前的孩子也是关怀备至,经常让那些来回不方便的学生在家里吃住。杨鸿雁就是其中之一,初中三年,她一直都是在叶连平家生活,一直到考上高中。

叶连平早已经将这个女孩当成了自己的孙女,甚至在杨鸿雁家人无法陪伴在身边之际,主动送她到大学报到。

报到那天由于耽误了点时间,甚至耽误了回来的最后一班车,向来节省的叶连平就在大桥洞下住了一晚。

正是这种对爱生如子的无言付出,让叶连平收获了很多人的爱与尊敬。后来,他将自己这个小小的辅导班改名为“留守未成年人之家”。

慢慢地,越来越多的学生走进了这个辅导班,学生除了本村的外,大多来自周围的村子,小小的客厅已经无法容纳这些人。

在乌江镇*府的帮助下,叶连平家对面的两间仓库被改造成了教室和图书馆,此外,爱心企业得知了这一善举之后特地捐献了桌椅,这才慢慢改善了学生们上课的环境。

燃烧自己,照亮别人

别看叶连平已属高龄,但是讲台上的他声音洪亮,经常是一讲就是两三个小时,中间连口水都不喝。

课下的他犹如慈祥的爷爷,但是课上的他却十分严厉,生怕课堂上的孩子漏下一个知识点。

为了利用好课堂上的时间,他不辞辛苦,还将所有学生根据水平差异分成不同的班级,亲自授课,常常是上午上三个小时,下午上两个小时。

看着老师如此辛苦,很多学生和家长也是心疼不已,都希望他可以好好歇歇。

但是叶连平却丝毫不在意,只是固执地和时间赛跑,生怕哪一天自己突然离去,“我要将自己最后一口气在讲台上呼出去。”

年的暑假,叶连平腰椎受伤,在手术之后,医生建议他休养天,但是他却没有放在心上,不管不顾就要回家,因为家里还有很多孩子等着他。

就这样,回家后的第三天,他就站上了讲台。

在退休后二十多年的“再就业”生涯中,叶连平没有收过这些孩子一分钱,即使是打印试卷的钱也没让这些孩子们出过,却有上千名学生从这个辅导班中获得帮助。

二十多年的无私付出掏空了叶连平三十多万的积蓄,但他却毫不在乎,还是如同蜡烛一般,燃尽自己,照亮他人。

即使经济已经十分窘迫,叶连平还是成立起了“叶连平奖学基金”,帮助那些品学兼优的学生度过人生的难关。

越来越多的人知晓了叶连平的“蜡烛精神”,也纷纷加入进来,将这个世界的广博用支教的形式带给农村的孩子。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每每提到叶连平,很多人都爱用这首诗来形容他,但是叶林平却说自己“没有那么亮,充其量只是萤火虫”。

忽然想到了鲁迅的一句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光,发一分热,就另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

愿我们面对社会的需要,有担当有作为,成为社会真正需要的人。

文章到这里就结束了,叶连平的故事对您有什么启发?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欢迎

1
查看完整版本: 乡村烛光叶连平94岁仍坚守在三尺讲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