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寒
小寒,十二月节,
寒字下面两点是冰,
《说文》释:
“寒”为冻,此时还未寒至极,
至极是大寒。
白日隐寒树,野色笼寒雾。
寒气是阳气上升,逼阴气所致。
此时旧岁近暮,新岁即至。
小寒标志着开始进入一年中
最寒冷的日子......
小寒防好这个病
专家提醒,在此期间,心脑血管疾病极易加重或发作,真可说是一道难过的坎。
据统计,在小寒节气中,心肌梗塞的发病率均达到全年最高。而一些血管弹性较差的高血压患者,在小寒时节一天之内的血压波动往往也会增大。
小寒
心脑血管疾病的“坎”
1.寒冷让血液变黏稠
大家有没有发觉,到了冬季,我们不再像夏天那样容易口渴,喝水也开始变得不积极,想起来可能才会喝上几口。
正因为喝水少,导致血液黏稠度变高,使得血管内皮受到损伤,为斑块和血栓的形成创造了条件,影响心脑供血。
2.寒冷导致血管痉挛
冬季如果我们突然从温暖的室内走到寒冷的室外,我们人体的血管会因为无法适应突如其来的冷热变化而发生血管痉挛。
血管痉挛会使得血管腔变得狭窄,血液无法顺利通过,严重的还会让血管内已有斑块的患者发生斑块破裂,形成血栓堵塞血管,彻底切断心脑血液的供应。
3.寒冷导致血压升高
在寒冷的环境中,人体外围血管收缩,会使血压升高,血压越高,罹患中风、心肌梗塞的风险也越高。而且,天冷人们容易感冒,也会诱发或加剧心脑血管的病情。
专家提醒
中老年人大多属于三高人群,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发人群,在小寒期间尤其要做好预防工作。
注意头部保暖,锻炼选好时间段,饮食注意调节,合理用药
小寒节气养生重点
中医认为,寒为冬季的主气,小寒又是一年中寒冷的季节。寒为阴邪,易伤人体阳气,寒主收引凝滞。所以,虽然小寒养生包括的内容很多,但基本的原则仍是《*帝内经》中的那一句格言:“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冬日万物敛藏,养生就该顺应自然界收藏之势,收藏阴精,使精气内聚,以润五脏。冬季时节,肾的机能强健,则可调节机体适应严冬的变化。所以冬日养生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养肾防寒”。小寒过后即进入最为寒冷的“三九天”,在养生保健方面有什么好的方法呢?
一:饮食应减甘增苦
减甘增苦
小寒因处隆冬,土气旺,肾气弱,因此,饮食方面宜减甘增苦,补心助肺,调理肾脏。所谓“三九补一冬”,但小寒时切记不可大补。在饮食上可多吃羊肉、牛肉、芝麻、核桃、杏仁、瓜子、花生、棒子、松子、葡萄干等,也可结合药膳进行调补。
二:起居要保暖
起居保暖 预防感冒
小寒是一年中最冷的节气之一,此时在起居上一定要注意保暖。
“中医认为‘寒性凝滞,寒性收引’,天气寒冷,则关节痛、颈椎病甚至是心脑血管疾病都容易发病。”保暖是第一要务,尤其是对肩颈部、脚部等易受凉的部位要倍加呵护。对于老人家,则在保暖的同时还要注意通风,密切防范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小寒时节很多孩子容易出现发热的症状,有的时候温度比较高,可以用白菜心来熬煮水喝,除了饮用,还可以用白菜水来揉搓鼻孔、揉耳甲腔。白菜水可以帮助身体退热,平时也可以用白菜水来浸润鼻孔和耳道,但注意不要把水滴到耳朵里面去,这样也可以起到预防感冒的作用。
另外冬季感冒会出现流*鼻涕的情况,这说明身体内的内热过盛。白菜心水加一些绿豆水,同时饮用对于感冒、发热都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三:锻炼因人而异
日出后锻炼
小寒正处于季冬之月,此时阳气潜伏。在精神调养方面,应宁神定志,避免情绪过于激动,保持心态乐观,莫要劳神忧事。
俗话说“冬练三九”,但小寒时节的运动原则是,一要在日出后才开始锻炼,二是准备运动不可马虎,南方的朋友应待身体暖和后再脱衣锻炼。(天下养生网)运动要适度,以养胃气,莫要练到大汗淋漓。锻炼后要及时穿衣,避免寒邪侵袭。
小寒节气正处于“三九”寒天,是一年中气候最冷的时段。此时正是人们加强身体锻炼、提高身体素质的大好时机。但要根据个人的身体情况,切不可盲目,即使身体强健的人,也要讲究一下锻炼的方式和方法。可每周参加2~3次的健身运动,如游泳、打网球、打保龄球等。平时生活中要经常散步、慢跑、做操等。另外,还应注意室内通风,外出注意保暖,防止呼吸道疾病的发生。
四:注重养肾
搓腰泡脚
肾被古人称为是“命门”,尤其是女人健康与美丽的发动机。过去肾虚多见于更年期女性,如今,二三十岁的女性患上肾虚的病例却渐多,年纪轻轻就总腰酸腿软,浑身无力、怕冷,不化妆的时候一脸的憔悴更是无法遮掩。常言道“男怕伤肝,女怕伤肾”,女人要以养肾为先。
中医上有四季“春应肝,夏应心,长夏应脾,秋应肺,冬应肾”的原则,所以冬季最应养肾,而且也是养肾的最好时机。按摩疗法是冬季养肾一种很有效的方法。有不清楚的问题可以搜索公号天下养生网,将为您提供最专业的养生保健知识。
特推荐两种:一是搓擦腰眼。两手搓热后紧按腰部,用力搓30次。所谓“腰为肾之府”,搓擦腰眼可疏通筋脉,增强肾脏功能。
二是揉按丹田。两手搓热,在用部丹田按摩30-50次。常用这种方法,可增强人体的免疫功能,起到强肾固本,延年益寿的作用。
五:饮食保养法则
多食温热、有的放矢
中医认为寒为阴邪,最寒冷的节气也是阴邪最盛的时期,从饮食养生的角度讲,要特别注意在日常饮食中多食用一些温热食物以补益身体,防御寒冷气候对人体的侵袭。常用补药有人参、*芪、阿胶、冬虫夏草、首乌、枸杞、当归等;食补要根据阴阳气血的偏盛偏衰,结合食物之性来选择羊肉、狗肉、猪肉、鸡肉、鸭肉、鳝鱼、甲鱼、鲅鱼和海虾等,其他食物如核桃仁、大枣、龙眼肉、芝麻、山药、莲子、百合、栗子等。
以上食物均有补脾胃、温肾阳、健脾化痰、止咳补肺的功效。当然对体质偏热、偏实、易上火者应注意缓补、少食为好。
虽然此时节是“进补”的最佳时期,但进补并非吃大量的滋补品就可以了,一定要有的放矢。按照传统中医理论,滋补分为四类,即补气、补血、补阴、补阳。
补气主要针对气虚体质
如动后冒虚汗、精神疲乏,妇人子宫脱垂等体,宜用红参、红枣、白术、北芪、淮山和五味子等。
补血主要针对血虚体质
如头昏眼花、心悸失眠、面色萎*、嘴唇苍白、妇人月经量少且色淡等,应用当归、熟地、白芍、阿胶和首乌等。有不清楚的问题可以搜索公号天下养生网,将为您提供最专业的养生保健知识。
补阴针对阴虚体质
如夜间盗汗午后低热、两颊潮红、手足心热、妇人白带增多等体征,宜用冬虫夏草、白参、沙参、天冬、鳖甲、龟板、白木耳等。
补阳针对阳虚体质
如手足冰凉、怕冷、腰酸、性机能低下等体征,可选用鹿茸、杜仲、肉苁蓉、巴戟等。阴虚阳盛的体质更宜选用冬虫夏草、石斛、沙参、玉竹、芡实之类,配伍肉禽煲、炖汤水进补。
小寒时进补,可多吃有温养阳气效果的食物,例如羊肉、牛肉、芝麻、核桃、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子、松子、葡萄干等。
六:五形养生法
按体质养生才是正道
中医根据体质特点把人分为木形、火形、土形、金形、水形等五行人。各种体质的人对季节的耐受性不同,故木、火、土、金、水五行人养生要从自身的体质特点出发才能调养得当。
民谚亦曰:“冬天动一动,少闹一场病;冬到懒一懒,多喝药一碗。”这说明了冬季锻炼的重要性。在这干冷的日子里,宜多进行户外的运动,如晨早的慢跑、跳绳、踢毽等。还要在精神上宜静神少虑、畅达乐观,不为琐事劳神,心态平和,增添乐趣。
在此节气里,患心脏病和高血压病的人往往会病情加重,患“中风”者增多。中医认为,人体内的血液,得温则易于流动,得寒就容易停滞,所谓“血遇寒则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所以保暖工作一定要做好,尤其是老年人。
来源:天下养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