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集团*某旅“人人上讲台”的自我教育传承至今,常讲常新。薛伟摄
习主席深刻指出,光荣传统不能丢,丢了就丢了*;红色基因不能变,变了就变了质。人民*队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闪耀着优良传统的光芒。这是我*根脉所在和不断发展壮大的制胜法宝。
优良传统之中不仅蕴藏着我们“从哪里来”的密码,更标定了我们“走向何方”的路标。
正如一位哲人所说:“历史中有属于未来的东西,找到了,思想就永恒;传承下来了,发展就永恒”。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正确认识并有效传承优良传统有着非凡的意义。曾经的好传统如今发生了哪些新变化?我们又应当如何赋予优良传统新的时代内涵?请跟随记者一起到第81集团*基层连队走访调查。
享誉全*的“徐国栋班”,把老班长练兵备战的“真经”悟透研深,时代有变迁,“练为战”的精髓不过时——
昔日追求单兵“十项全能”,今日强调融入“体系作战”
坐落于燕山脚下的第81集团*某旅十连七班,是享誉全*的“徐国栋班”。
20世纪60年代初,在学习“郭兴福教学法”过程中,老班长徐国栋带领全班战士参加全*步兵比武,荣获“步兵班十项全能”一等奖,所带七班被授予“徐国栋班”荣誉称号。
“南有郭兴福,北有徐国栋”,徐国栋成为大比武运动中与郭兴福齐名的标志性人物。
“徐国栋班”在扬名之前,徐国栋严格按照“郭兴福教学法”练兵,多次率领全班战士在不少单位进行训练课目示范,有人提出质疑:“徐国栋班”停留在单项“冒尖”的水平,整体战斗力还有待提高。
“只会攻、不会防,只会白天打仗、不会夜间用兵,这在战场上行不通。”直面考问,大家普遍感到,“长板”是破敌作战的“利刃”,但“短板”却是“命门”,单项“冒尖”并不能适应打仗需要。
仗怎么打,兵就怎么练,打仗需要什么,就苦练什么。徐国栋不满足于士兵单项课目拔尖,无论是射击、投弹、爆破,还是单兵进攻、小组进攻、班防御,每项课目都坚持精益求精。最终在全*大比武中取得优异成绩,并受到叶剑英元帅的称赞肯定。
也就从那时起,“一兵多能”便成了“徐国栋班”瞄准实战、全面提高单兵战斗力的代名词。随后半个多世纪里,“徐国栋班”这面旗帜一直影响了几代官兵,人人紧贴战场标准、追求全面过硬,争当步兵中的“特种兵”。
*事训练是直接服务于战争的,“练为战”是*事训练不变的法则。这正是“徐国栋班”精神力量所在,在一茬茬官兵训练实践中得到有效传承。
一次演练中,爆破手郭根祥执行“消灭敌火力点”任务,老班长陈*先后临机设置了“导火索失效”“射击引爆失效”“手榴弹用完”“敌空中布雷”等一连串情况,把演练逼向实战;老班长*崇兴在野外驻训期间,带领所在班在不带食物、炊具和火种的情况下,先后摸索出10多种野外取火和识别可食用植物的办法……
什么样的战士才能成为“徐国栋班”的兵?官兵心里有杆秤:“一招鲜”不能吃遍天,只有全面过硬,里外无短板,才算合格兵。
然而,头顶荣誉光环的“徐国栋班”,遇到的尴尬和困惑还有不少。
部队调整改革后,一次作战能力评估演练中,该班受命深入“敌”后,可由于没能和侦察分队配合紧密,加上未能及时引导火力分队实施打击,不仅贻误了战机,还险些暴露位置。
评估结果显示,单独的传统课目拿了高分,可整体结果并不尽如人意。拿起评估成绩单,“徐国栋班”战士们陷入沉思:调整改革后部队进一步合成化,过去单打独斗尚能立足,而现代战争是体系作战,双拳再硬也敌不过一个“体系”。
有人感慨“徐国栋班”的传统落伍了,更多的人却认为:不同的时代作战训练理念虽有不同,但“练为战”的法则任何时候都不过时。
固步自封没有出路,拓荒开路才有未来。“徐国栋班”现任班长姚芳银,一方面制定详细的强化训练计划,开展翻越高墙、架设绳桥、急送橡皮艇、核生化条件防护救护等课目训练;另一方面,带着全班战士研究新大纲,学习新体制编制下作战编组模式、分队战术组训等课目。
在练兵备战中,他们不断探索新战法、新训法。从昔日追求单兵“十项全能”,到如今强调融入“体系作战”,“徐国栋班”赋予老传统新理念,焕发出生机与活力。
新一轮作战能力评估演练即将到来,“徐国栋班”战士憋足了劲,准备打一场翻身仗……
一挂73年的“安全双无警示牌”,在不断刷新纪录中束缚了谁的手脚——
叫停一味“保安全”“刷纪录”,赋予安全管理新理念
第81集团*某旅一连门口那块“安全双无警示牌”,一挂就是73年,黑底红字格外醒目,显示该连已经连续73年保持安全稳定无事故案件。
这一纪录不简单,要知道对“安全”来说,从上到下都看得很重。
这个连建连之初,在一次实弹射击时发生枪走火,虽然没有造成人员伤亡,但给*支部“一班人”带来深刻触动:安全连着你我他,只有发挥官兵主体作用,让大家在安全工作中当主人、唱主角,才能形成抓安全的合力。
70多年来,这个连坚持依靠群众做好经常性安全预防工作,在实践中走出了一条人人想安全、讲安全、抓安全、保安全的安全发展之路,总结归纳出“群众性工作群众做,经常性工作抓经常”的经验做法,被全*推广学习,连队被原北京*区授予“全面建设模范连”荣誉称号。
“安全问题老大难,依靠群众就不难。”说起连队抓安全的诀窍,指导员陆林杰深有感触。群防群治抓安全预防,如今已内化为连队精神内涵和官兵自觉行动。
有一次,时任连长伏开伟洗漱时顺手将兵器室钥匙放在床上。文书柳勇发现后,立即拿着钥匙找到连长说:“兵器室钥匙应随身携带,不能随意放置,请连长以后注意。”晚点名时,连长对柳勇进行了表扬,并作了自我批评。
坚持“建言会月月开、安全标兵月月评”,建立连有安全小组、排有安全骨干、班有安全员的群众性安全预防网络,新兵入伍时组织学习连队抓安全的好传统,班子调整时召开“安全责任交接会”,组织官兵人人讲安全小故事……通过不断探索实践,一个个安全工作经验做法,筑起了一道道安全屏障。
“安全双无警示牌”每天一更新,“双无”纪录不断被刷新。但这一纪录对陆林杰而言,却像压在头顶的“五指山”。
73年“双无”,是一代代连队官兵创下的安全纪录,在谁手上被打破了,都无法向先辈们交代。陆林杰由此背负了很大压力,尤其担任连队主官后,心里总是七上八下,甚至在抓安全上有些“神经质”,就连战士去服务社时间长了点,他都会担心会不会出什么事。
连队官兵也深感“紧箍”越勒越紧,一些做法甚至难以理解。比如,在外人员常常要受到过多监管,休假外出询查电话不断……
安全到家寄“平安信”、每天打电话报动态、假期临近结束寄“预告信”等加强在外人员监管的做法,在过去一直被视为连队的好传统。前些年,有人曾提议减少对在外人员的监管措施,为官兵松绑减压。
叫停这些自缚的做法,会让官兵省去不少事,但安全的底儿还能不能兜住,传统会不会因此“褪色”,时常让陆林杰感到担忧。
群防群治和把官兵管得过紧过死能不能画等号?一味的“保安全”“刷纪录”是否就意味着继承传统?面对先辈们创下的功绩,到底该何去何从,陆林杰一度感到很茫然。
与此同时,随着实战化训练成为部队鲜明导向,警示官兵亟需摒弃“危不练兵、险不施训”等消极保安全的思想;为基层减负,也要求各级适应时代要求,剔除繁冗复杂、牵扯中心的活动做法。
“为了‘安全’而保安全,这是假安全,也绝不是连队传统内涵。”走进连队荣誉室,陆林杰伫立良久。面对一排排荣誉锦旗,陆林杰的抓建思路逐渐清晰:群众性安全工作的关键是让安全观念走心入脑,一味封堵并不符合时代特点,只有客观辩证认识连队传统,才能让老传统服务于提升连队战斗力。
很快,八小时外活动“五不出连”、“安全三字经天天念”等过去被当做经验的做法,在这个连队渐渐销声匿迹。日前,该连下士田文超在休假期间,并未接到连队电话和信件,这让他既感到意外,又由衷欣慰。
当年的马仁义被八路*总部树为“爱兵模范”,如今的“马仁义排”接续谱写老排长的爱兵故事——
把战士当主人,视战士为亲人,育战士成能人
“指导员真贴心,休假回来还专门给我带药……”7月下旬,第81集团*某旅反坦克导弹连,一场战友互赞会在火热进行。
藏族战士洛桑拿起药瓶第一个开了腔。洛桑患有骨膜炎,症状迟迟得不到缓解,指导员刘征就利用休假讨来一些偏方。收到指导员带回来的药,洛桑感动之情溢于言表。
以关爱战士闻名的“马仁义排”,就在这个连队。这样的会他们每隔一段时间都会组织一次,通过“晒”出大家平日里点滴感人故事,放大战友身上的优点,在加深了解中和谐内部氛围。
“马仁义排”有说不完的爱兵故事。革命年代,老排长马仁义像大哥哥一样,无微不至地关心战友,长途行*后,他主动抱起战士的脚挑血泡;开荒回来发现战士病了,他立即做病号饭……
年11月,因官兵关系密切、完成生产和作战任务出色,马仁义出席了陕甘宁边区英模大会,被评为“甲级工作者”,受到了毛主席的亲切接见。年,八路*总*治部授予马仁义“爱兵模范”光荣称号,并号召全*学习“马仁义排”的官兵关系。
此后,尊重战士当主人、爱护战士胜亲人、培养战士成能人,便成为“马仁义排”一脉相承的光荣传统。
70多年过去,很多过去的爱兵好传统,在这个排至今延续着。干部骨干晚上查铺,习惯换上胶鞋、给手电蒙上红布,避免动静太大、灯光太强,影响战士睡眠;夏季夜里给战士掖蚊帐,冬季晚上帮战士盖被子,早已融入日常生活……
然而,在条件不同、对象不同的新时代,如何搞好官兵关系?曾在一段时间里困扰着刘征。
刘征是“马仁义排”第58任排长,在他任排长的时候,智能手机在部队放开使用。变化似乎在突然之间,周末假日官兵聚在一起打扑克、打篮球的少了,战士有困难、有心事,主动汇报思想的少了。相反,玩手机、打游戏占据了官兵休息时间,官兵关系也不再像过去那么亲近了。
有人说,革命年代官兵之间是流血流汗的过命之交,是值得托付后背的战友情。如今,时代变了、生活方式变了,找不到“不是亲兄弟胜似亲兄弟”的感觉了。
但在刘征看来,如今战士文化素质普遍提高,眼界宽、知识面广,他们渴望在部队干一番事业,更希望得到组织认可,在*治上追求进步。然而一些基层带兵人,依然抱着“刻舟求剑”的传统观念处理官兵关系,到头来只能发出“兵一年不如一年”“越来越难带”的感叹。
每一代*人身上都打着时代的烙印,若不能紧跟时代步伐处理官兵关系,好传统将难以传承下去。
排里战士邹康为人老实踏实,但就是不够“灵光”,常因脑子转得慢、办事拖沓受到批评,导致情绪低落。时任排长的刘征主动靠上去,了解到他入伍前曾在修车行工作过2年,便主动推荐他作为技师助手参加换季保养,邹康很快便重拾自信,如今已成为连队的修理技师。
“爱兵不是‘困了送枕头,饿了给馒头’,更重要的是要把战士培育成才。”如今已是连队指导员的刘征告诉记者,除了生活上的关爱外,战士们更迫切需要成长成才的环境。为此,他们通过开展帮思想、帮学习的“六帮活动”,营造良好的学习成长环境,助力每名战士在*营成长成才。
无论身处什么样的时代,肝胆相照的战友情,永远是面对人生风雨的有力依傍。记者日前欣喜地听到,该旅正在开展“人人进连史、个个当主人”活动,“马仁义排”真心爱兵的故事和好的传统做法,被赋予新时代的定义并发扬光大。
“战友战友,亲如兄弟……”一首脍炙人口的官兵友爱歌,在营区上空不断回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