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养生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从红楼到红船,今年去的两个地方,让我找到
TUhjnbcbe - 2023/3/22 9:31:00

文:葛维屏

今年8月份的时候,去北京开会,上午半天结束,与同事结伴出行。本来目的是想到美术馆去的,从天安门东侧的地铁站出站,然后上了南池子大街一路向北,一直走到与故宫北沿平齐的五四大街,折转右拐,沿着道路,向东行走,走了好远,正在疑惑怎么还不到呢,突然之间,路左边出现了一座看上去很平常的楼,门前的标识注明:“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

这座楼实际上就是著名的北大红楼,还真的不知道,红楼就在这里。当时与同事商讨了一下,要不要进去。下午出来的时候,就已经很迟了,跑到这里,已经走了好长时间,如果再在这里耽搁一下,可能下一站美术馆就看不成了。

这种犹豫很折磨人,但我们两人还是决定进去参观一下。在门口经过了简单的安保检查,顺利过关,拿了一张电子打印的门票,就进去了。

整座楼看起来,宽度很宽,整体的颜色并不鲜艳,但却可以看出这份颜色背后的历史沧桑。进去之后,迎面是蔡元培的一座头像,同事激情澎湃,立刻要在塑像前留影,我觉得震撼感没有他那么强烈。主要原因,是觉得这座楼还保留多少一百年前曾经风云激荡年代的那种味道与色泽。

然后,我与同事先向左侧走去。第一间,是一排教室,其实看起来,光线并不鲜明,有一些暗淡,先在前门看到讲台,然后与同事从后门走了进去,标示牌上注明这里曾经是鲁迅讲课的地方,整个教室并不大,也就是中学教室那么大小吧,台上是一块普通的黑板,台下是木质椅子,非常的陈旧,窗户也是木质框的,显得笨重而呆板,透光性能并不好,室内的光线很欠缺。与现在的大学教室的通透感根本不能相比。

第二间是阅览室,两排桌子并在一起,上面架着书报夹,空间同样很小,很难想象,这里能够容纳多少人。可以想见,当初的北大也是很平常的建筑。但就是在这里,曾经出入过那些决定中国未来命运的包括鲁迅、毛泽东的身影,这让这些平凡之地顿时焕发出了发思古之幽思的神奇力量。

同事回来之后,立刻写了一篇北大红楼游记,但我却觉得这里就像一首乐曲的起始部,还没有后续的上扬的音部来应和它,所以,一直没有找到文章立意的落脚点,后来,这份对北大红楼的感受,也就渐渐地淡忘了。

这一次,重新参观上海一大会址还有嘉兴南湖红船真身,我仿佛在一瞬间找到了北大红楼这一个激越起点敲击出的嘹亮的回声。

北大红楼,靠近故宫,靠近天安门,也就是说它靠近皇城,但是这座紧靠着中国封建王朝中心、今天看起来颇为普通的建筑,却成了中国新文化运动的起点,它向阴*不散的封建幽灵投出了鸣镝,也是在这里发出了拯救中国的最现实的声音。

而北大红楼里发出的强烈的声音,所要针砭的目的,就是落后而陈旧的千年不变的体制、文化、习俗。红楼里喧嚣起的声音,在上海及嘉兴的“一大”展览厅里,成为一个前奏与序曲,但北大红楼与一大会址都有着一个共同的目标,那是救亡图存。

在南湖革命纪念馆里,第一幅图片,就介绍了落后的中国现实,展厅里,直顶天花棚的圆明园断壁残垣令人触目惊心。而在这之前的一幅晚清写实画,如实地展现出在这一中国传统文化诗情画意的情境中所包含着的落后与停滞,在中国古典诗词意境中,水田、茅舍、耕牛、面无表情的农夫,组成了一种世外桃源的浪漫极致,但是,这一切,能挡住坚船利炮的践踏与横扫么?

所以最先觉醒的中国人,就是意识到生存的危险,灭种灭族的危险。鲁迅在他的文章中,就直接写道,他担心有一天中国人这个名称在世界上消失了。

这并不是危言耸听,美洲大陆上的印第安人、南洋诸岛上的土著,就像牲畜一样被集体灭绝,让出了大片的空地,给那些后来的侵略者。

如果中国没有上世纪的中国人的反抗,那么,就很可能重蹈美洲土著的覆辙。

所以中国人开始反抗,反抗有时候选择了错误的形式,因为我们知道包括反抗的任何行动都必须有正确的思想指导,而那时中国本能的反抗并没有先进的思想支撑。

我们现代学者曾经嘲笑过太平天国的落后,讽刺义和团的愚昧,还有三元里抗英是夸大其词,这些反抗因为滋生在旧有的土壤,可能带有这个土壤本身的毛病与病*,如太平天国就濡染着浓重的封建气息,但是在没有新思想输入的情况下,这种本能的反抗,依然是值得我们致敬的。

毕竟这些反抗,给予最初噬血的外来入侵者以本能的阻挡,让他们知道,这一片土地的入侵并不是那么轻易地下手的,至少让他们有所忌惮。

而最初惨烈的用血与肉奠基的阻挡,却激起有识之士更多的思考,那就是这种反抗与阻挡必须有效,必须更新自己的落后之源。所以,北大红楼里,开启了强大的反思声浪。尽管红楼里奔涌出的五四运动曾经以暴力的形式,展现了它最容易看见的原貌,但它本质上更是一种文化的力量,精神的传播。

这种文化与精神的逐渐成熟,终于成形了红船上的一个**的诞生。

这个**的力量,最简单的目的,就是为了拯救风雨飘摇中积贫积弱的中国。

而今天我们看到这个**完成了最初的使命,使一个差一点被灭亡了的国家,拥有了新生的活力。

这就是北大红楼到南湖红船之间的逻辑关系。

南湖红船始向哪里,决定了中国上世纪的历史走向与全部内容。

而我们应该注意到的事实是,共产*人开启的红船之旅,却是以退为进来完成自己的胜利与成功的。

从上海一大召开的石库门到南湖红船,这实际上就是一种撤退,从危机重重、险象环生的上海,来到了相对安全的僻远之乡,这是一次撤退。

这个**成立后,是以加入国民*开始自己的活动的。但大革命失败,*开始撤出国民*,寻找自立的空间。这是一次撤退。秋收起义失败了,撤退到井冈山,敌人围剿,井冈山呆不住,撤出井冈山,迁移到瑞金,再遇围剿,不得不开始二万五千里的大撤退,来到延安,在这里,再次遭遇围剿,被迫撤出延安。但是,每一次撤退,都是一种精神的壮大,能量的积蓄,终于在年收获了开国大典的礼炮。

在南湖革命纪念馆里,仿真开国大典中天安门正中位置的主席台,为红船的历程,奠定了一个火红的中继站。而这个站点,也让中国的面貌自此焕然一新。

从北大红楼到南湖红船,两者相隔千里,但却有内在的脉线相通。上天入地,左冲右突,出现在这两地的中国人(他们之间有交集)怀着一个目的,就是为了中国这艘大船不再腐朽沉没,而是能够在世界上更广阔的大河大洋展现中国的强势与力量。

过去看历史,总觉得千篇一律,路径雷同,但在真实的发生地,却感到历史上的每一个思绪,都有着巨大的冲击,每一个历史事件,都有冰山后边的无数力量的合成。南湖小船,看起来很平凡,但却浓缩了那么多历史的因子,站在红船边,使我想到站在北大红楼边的时刻,它们是独立的存在,但又是一个网络上的前因与后果,而且这之间的逻辑还不是唯一的,仅仅是纷纭的交叉事件中的一组而已。然而,可以肯定的是,这两个点,串起了中国历史的大面积事件,覆盖了上世纪中国历史的关键部分与关键节点,读懂北大红楼与嘉兴红船,可以说才能够读懂当代中国,往上溯,也才能更好地看待近代中国、古代中国。

1
查看完整版本: 从红楼到红船,今年去的两个地方,让我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