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养生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那个把当你老了译成诗经体,在讲台朗读
TUhjnbcbe - 2023/3/25 13:19:00

成都一所中学内,一名男生,往返于学校的多个区域之间,在负一楼的水泵房停留后,他回到实验楼5楼,最后翻越到4楼与体育馆之间的连接平台……

14个监控摄像头,记录了46秒视频,“陪伴”这位16少年走完了人生最后一段路。

看完这20张影像,我的脑海中浮现出那首《亲爱的小孩》,不禁泪流满面。

学校公开的这段视频,相继揭开了人们关于成都49中高二学生坠楼的真相,也给这个新闻事件画上了“不得已”的句号。

然而,当我们准备迎接明天初升的太阳时,一个16少年,却再也看不到明天。

如果没有这14个监控摄像头记录的画面,我们有可能都不知道他曾经“来过”。

当人们一遍又一遍企图从新闻报道中寻求真相时,却发现少年的离开似乎并没有“答案”。

武汉中学曾有一名男生因为母亲当众扇了自己耳光,羞愧难当,从楼道一跃而下。

西安某小学曾有一名女孩,被怀疑拿老师钱、不愿通知家长,从20楼跳下。

这些孩子选择以如此极端的方式“回应”家长和老师,显然都有不同程度的诱因——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可是成都这名坠楼少年,我们只能从遗物中发现他写给一个女生的纸条知道他最近状态不太好。

几乎每周哭三次,上过天台,割过腕……

很可惜,这是结果,不是原因。

老师说:“他要请假去上厕所,我点头同意了。”

在老师印象中,小林是一个高高大大、笑起来阳光、腼腆的男生。

4月份的公开课上,小林把《当你老了》英文版翻译成诗经体,在讲台上朗读,特别美。

妈妈说,出事当天,孩子还和她讨论暑假去哪里旅游,分开的时候,还笑着“拜拜”。

说实话,看完这些人对少年的描述,不仅无法解答我的疑问,相反,我更加不解了。

也许,真相就在这46秒的视频里面。

岁少年为何会选择这样的路?

在这段46秒的影像里,画面中的少年自始至终都是一个人,他数次穿行于学校的某些区域与区域之间,让人感觉到他的孤独,迷茫和无助。

在水泵旁停留,用刀片划伤自己的手臂,让人感受到他痛苦、逃离和自暴自弃(自残)。

我们还能从画面中看到他一直带着口罩,这说明了什么?

说明他自我保护意识比较强。

这里有两层意思,口罩可以避免病*传染,但对少年来说,他有可能是不愿意让别人看到他的状态,这是一种自我隔离和逃避。

那么,少年不想、不敢、不愿让他人看到自己的什么状态呢?

脆弱、自卑、伤心……

在诸如学校这种公开场合中,上面这些情绪会叠加成为一种称作“羞耻”的社交情绪。

孤独、逃离、羞耻、绝望……

当老师说少年“阳光”、家长说孩子“一切如常”时,为什么只有监控摄像头告诉我们:

这个男孩正在承受着难以名状的痛苦和彷徨?

当所有人一遍又一遍地向监控索要“真相”的时候,为什么我们不反思一下:

人生至暗时刻,为什么陪孩子走完最后30分钟的却只有冰冷的摄像头?

家长没有发现异样、老师没有发现异样,只有摄像头在“事后”告诉我们,少年是经历了怎么样的挣扎、彷徨、苦闷和悲伤?

难道现实生活中真的没有值得倾诉的“活生生”的人吗?

人生走过16年,难道真的就没有值得留恋的东西吗?

也许在真相面前,生命才是那个最重要的“存在”。

02如何走出人生的至暗时刻?

同学们说,小林性格内向,朋友不多,经常说一些否定自己的话,心情时好时坏,平时喜欢看一些伤感文学。

他的同桌说:“感觉他没有归属感,独来独往。”

也许,从同学们看到小林有“异样”的时候,少年的内心已经有一些负面的情绪体验了。

负面情绪累积,表现出来就是自我伤害或者伤害别人等等反常的举动。

小林没有选择伤害别人,至少说明他内心是善良的。

那么,他内心负面情绪的产生,是由什么引起的?

为什么大家都有负面情绪,有些人能排解而有些人却走上了不归路?

其实,这是因为引发负面情绪的不合理认知造成的。

如何破解?

这里,我不讲理论,来讲一段“寒门孝子”刘秀祥的经历。

刘秀祥4岁丧父,母亲患有精神病生活无法自理,父亲去世,哥哥姐姐们先后离家出走,剩下他和母亲相依为命。

为了维持基本的生活,刘秀祥捡废品、打零工、上山采药,小学毕业时,他的成绩全县排名第三。

初中要去县城念,刘秀祥带着母亲一起去“上学”。

毕业为了凑学费,他曾在贵州的一座水电站打工,肩膀磨出了皮,夏天热,汗水浸在伤口里,疼痛难忍。

租房的钱不够,刘秀祥在一个老人家那里租了一个牲口棚,四周通风,只好用编织袋围挡着。

高中三年,刘秀祥勤奋刻苦,功课始终不敢落下,没想到最终却以6分之差落榜。

他说:“所有人落榜了,都可以谅解,唯独我不可以。”(自我否定)

他觉得上天不公平,别人考不上可以重来,而他多一天都是煎熬。(消极的心理暗示)

这个时候,他想到了自杀。(绝望)

在跟世界告别之前,刘秀祥在日记本中看到了一句话:

当你抱怨自己没有鞋子穿的时候,你回头一看,发现别人竟然连脚都没有。

比起那些孤儿,他还有个妈妈。(积极的心理暗示)

想到这儿,刘秀祥决定活下来。(认知改变行为)

第二年复读,他考上了山东临沂师范学院。

刘秀祥勇敢突破人生至暗时刻的例子告诉我们:

“人生走投无路(陷入绝境),我们首先要打破和颠覆自我的一些不合理认知。”

如果思想钻进牛角尖,八头牛都拉不回来,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03成都16岁少年的离开带给我们的警示

看完成都49中少年坠楼的新闻报道,我的脑子里一下子蹦出了三个词:“讨好型人格”、“习得性无助”、“蝴蝶效应”。

我知道,我的读者朋友里有相当一部分是学生*,老阿姨在这里真心诚意地给你们科普一下。

01“讨好型人格”

小林的妈妈说:“上周末去接孩子,还主动跟我说考试考得不好,问原因,他说没休息好,题目都会做,还让我放心,这又不是高考,高考他会考好的。”

妈妈告诉小林:“我相信你,不会给你压力的。”

喜欢诗歌、喜欢伤感文学,可知小林是个敏感的孩子。

根据母亲的回忆,我们判断小林极有可能属于讨好型人格,他很在乎自己的成绩,更在乎妈妈的感受,尽管内心“波涛汹涌”,但是给妈妈的印象依然是个好孩子、乖孩子。

这说明什么?

说明他一味地讨好他人而忽视自己的感受,心理学上认为这是一种潜在的不健康行为模式。

讨好型人格特别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常常为自己犯的错误懊恼不已。

02习得性无助

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曾做过一个有名的试验:

他把狗关在笼子里,只要蜂音器一响,就给以电击,多次实验后,蜂音器一响,在给电击前,先把笼门打开,这时,狗不但不逃而是在电击之前就先倒在地开始呻吟和颤抖。

本来可以主动逃避,但是却绝望地等待痛苦的来临,这就是习得性无助。

如果一个人对自我产生怀疑,就如同这条绝望的狗一样,本来可以有机会求生,但是却因为“习得性”无助而陷入痛苦和绝望的“藩篱”。

有些学生*总认为自己这门考不好,那门考不好,要远离“习得性”无助,就要从客观方面找原因,比如你的学习方法不行还是你的效率不高等等。

03蝴蝶效应

关于“蝴蝶效应”,最通俗的解释是:

一只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以在两周以后引起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

指在一个动力系统中,初始条件下微小的变化能带动整个系统的长期的巨大的连锁反应。

“蝴蝶效应”带给我们的启示是,不管是老师还是家长,如果听到或看到孩子有任何异常的举动和想法,一定要积极沟通,帮助孩子建立正确认知,用心陪伴他们,切不可不闻不问。

孩子们,拒绝“讨好型人格”、拒绝“习得性无助”,愿每一个少年都能先成人,后成材,健康无忧,平安长大!

良心写作、持续奉献优质好文,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欢迎分享

1
查看完整版本: 那个把当你老了译成诗经体,在讲台朗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