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养生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传承邢台红色基因热土篇抗大在浆水巨
TUhjnbcbe - 2023/3/29 19:57:00

“*河之滨,集合着一群中华民族优秀的子孙。人类解放救国的责任,全靠我们自己来担承……”4月初,记者走进信都区浆水镇前南峪村,耳畔响起的《抗大校歌》铿锵嘹亮。追寻着革命前辈的足迹,领悟抗大“艰苦奋斗、英勇牺牲”的革命精神,感受这片热土的深刻变化。

抗大陈列馆

年11月,中国人民抗日**大学迁到邢台浆水、前南峪一带,校部驻前南峪。广大干部、学员肩负着抗日救国、民族解放的使命,在这里学习、劳动、战斗。

这里,学习的条件非常艰苦。遗存的一处抗大课堂,就是几棵大树下的一排排石板。没有桌子,学员们就用膝盖当桌子学习。冬天里,为了避风,学员们甚至在牛圈里学习。学员们甚至连鞋都穿不上,包括教育长何长工,平时出行也是赤脚。

抗大陈列馆素描谢宇光

这里,发生的战斗非常激烈。年5月,日*纠集邢台、太原的兵力,四路合击扫荡前南峪抗大总校。抗大学员在两个多月的转战中,配合主力部队歼灭日、伪*余人,彻底粉碎了日寇的“拉网扫荡”。

这里,*民之间鱼水情深。抗大学员在反“扫荡”之前总是先掩护群众安全转移,反“扫荡”之后总是先帮助群众修缮房屋。抗大教职学员们缺吃少穿,就从百里外往回背粮食吃,到很远的深山往回背柴。曾有老乡问:“为啥不去近点的山上砍柴?”学员说:“近山的路好走,也相对安全,这里的柴火留给村里的百姓吧。”

这里,如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前南峪人继承抗大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使昔日的荒山秃岭披上了绿装,植被覆盖率94.6%,林木覆盖率90.7%,被誉为太行山最绿的地方。形成了“材林头、干果腰、水果脚、米粮川、林果山”的生态模式,年产干鲜果品上千吨。群众收入节节攀高,年,前南峪村社会总收入1.96亿元,人均纯收入近2万元。

革命的熔炉 永恒的精神

年11月,中国人民抗日**大学从山西黎城迁到邢台浆水、前南峪一带,校部驻前南峪。广大干部、学员肩负着抗日救国、民族解放的使命,在这里学习、劳动、战斗,谱写出一曲曲壮丽的乐章。

中国人民抗日**大学,被誉为中国共产*的“*埔*校”,中国共产***干部的摇篮。在这里,先后开办了三期学员班,培养了多名*事、*治干部,其中位在年授予少将以上*衔。她的光荣传统与革命精神早已深深地扎根于这片充满激情的土地。

中国人民抗日**大学陈列馆坐落在前南峪村,南倚太行,北眺浆水川,居高临下,气势雄伟。这是新中国第一所抗大校史陈列馆,也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陈列馆内珍藏着多件革命者使用过的实物和多张珍贵的历史图片。

4月初,记者来到前南峪,走进陈列馆,感受那段峥嵘岁月。

抗大纪念碑

艰苦办学铸校*

登上陈列馆前的级台阶,走进宽阔的展览大厅。一张张黑白照片、一件件实物,让记者仿佛穿越到那个战火纷飞、激情燃烧的岁月……

“抗大的前身是中国抗日红*大学,年1月,红*随*中央、中央*委移驻延安,更名为中国人民抗日**大学。”讲解员闫欣一边走一边讲解,*的六届六中全会强调并确立了敌后游击战争的战略地位,决定把*的主要工作放在敌后和战区。抗大总校就是在这种形势下,奉命迁址邢台浆水镇一带办学。

站在陈列馆的窗前远眺,闫欣说,这里当年方圆1公里内都是农家,几乎每家都住着抗大学员,共有多人。由于条件不好,学员们甚至连鞋都穿不上,包括教育长何长工,平时出行也是赤脚。

生活环境艰苦,学习条件更为简陋。在陈列馆旁边的前南峪1号生态经济沟的半山腰上,记者找到了遗存的一处抗大课堂,就是几棵大树下一排排石板。“当时根本没有桌子,学员们就用膝盖当桌子学习。”闫欣说。

抗大的学员不仅要接受理论知识的培训,还要学习战斗科目。除了刺刀训练和瞄准射击之外,抗大还为学员们提供了简陋的沙盘,基本每个学员都要在这个沙盘上进行模拟训练。由于来前南峪学习的学员越来越多,前南峪村前的河畔边、树荫下,都成了课堂。冬天里,为了避风,学员们甚至在牛圈里学习。

沿着陈列馆北侧一条不足10米宽的山路蜿蜒向上,记者来到宋家峪村。沿着一条小路前行,看到一排石头房静谧地守候在那里。

陈列馆馆长杨树告诉记者,当年抗大总校的兵工厂——一排依山而建的山洞,就在这排房子后面。

当年,抗大总校在浆水镇建立了兵工厂,一来为部队制作生活用品,二来建设保护村民的防空洞。直到现在,这个兵工厂仍被当地村民保护着。

抗大校门(资料图片)

英勇战斗志不屈

陈列馆的橱窗内摆放着抗大学员曾经穿过的毛衣、记满文字的笔记本、用过的长枪等。其中,一枚小小徽章引起了记者的注意。

这枚徽章比一元硬币略大,齿轮状的圆环中间有一颗五角星。由于年代久远,徽章的颜色已有些发灰。

“这枚徽章是抗大五周年的纪念章。”杨树介绍说,年6月1日,抗大迎来建校5周年纪念日。为了宣传抗大,树立全国人民抗战必胜的信念,抗大举行了热烈而隆重的庆祝活动,并制作了一批纪念徽章。《新华日报》(华北版)、《解放日报》等报刊纷纷报道了校庆盛况。毛泽东、朱德等中央领导人为大会题词。

通过5周年校庆,抗大认真总结了办学经验,确定了今后办好总校及各分校的办学方向,提出了新的工作任务,是抗大发展的*金期。

抗大挺进华北敌后办学,培训了成千上万的优秀**干部,他们成为抗日人民*队和抗日民主*府的骨干力量。因此,日寇把抗大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当时侵华日酋冈村宁次叫嚣:“消灭了抗大,就是消灭边区的一半”,“宁肯牺牲20个日本兵换一个抗大学员,牺牲50个日本兵换一个抗大干部”。

年5月,日*纠集邢台、太原的兵力,四路合击扫荡前南峪抗大总校。面对敌人的进攻,抗大学员配合八路*将士采取灵活机动的战术,对敌人空虚的老巢进行猛烈袭击,炸毁敌碉堡几十个,击毙日伪*0余名,缴获大量战利品。抗大学员在两个多月的转战中,边战斗边学习,配合主力部队歼灭日、伪*余人,彻底粉碎了日寇的“拉网扫荡”,6月底,胜利返回前南峪。

抗大成功粉碎日寇合击的捷报传到*中央后,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中央领导同志十分高兴,向抗大专门发来贺电,祝贺他们在敌后取得了一次重大胜利。毛泽东说:“有了抗大我们腰杆子就硬了。”朱德也说:“我们在延安要为你们开庆祝会呢!”

现如今,前南峪村还流传着一个个英勇悲壮的故事。

抗大陆*中学的师生一直穿插在深山密林中,与敌人转山头、兜圈子。但由于敌*兵力部署密集,他们还是被日*包围。子弹、手榴弹用光了,他们同敌*展开肉搏战,击毙敌*余人。最终,3位15岁的同学被敌人逼上悬崖,他们抱在一起,高呼着口号,纵身跳下悬崖。

一位叫王希真的队长,为了掩护同学转移,把敌人火力吸引到自己身边,壮烈牺牲。当人们找到他的遗体时,在他身下挖出了一把手枪和一本日记。日记本上写道:“永别了,同学们,我们一定要胜利!”

前南峪村*委书记郭天林说:“我们计划把这些红色故事收集起来,编纂成书,让红色文化流传下来。”

抗大五周年纪念大会(资料图片)

*民情深印初心

展厅里的两塑雕像吸引了记者的注意:抗大学员正在和当地百姓促膝而谈。再现了抗大师生与当地群众的鱼水情深。

抗大在浆水期间,正值抗战相持阶段,日伪*对抗日根据地进行分割、封锁和清剿。抗大学员在反“扫荡”之前总是先掩护群众安全转移,反“扫荡”之后总是先帮助群众修缮房屋。日寇推行灭绝人性的“三光”*策,再加上当时华北一带连年遭受自然灾害,抗大教职学员们缺吃少穿,就从百里外的内丘、赞皇一带往回背粮食吃,到很远的深山往回背柴。

曾有老乡问:“为啥不去近点的山上砍柴?”一位学员说:“近山的路好走,也相对安全,这里的柴火留给村里的百姓吧。”

“抗大的队伍就是不一样。”前南峪的老人们耳濡目染,常常把这些往事讲给下一代听。

“当时村里条件有限,抗大学员就在村东的麦场上课,没有桌椅板凳,他们就在膝盖上写字。常常是夏天热得一身汗,冬天冷得伸不开手。”今年88岁的村民郭明连老人回忆说,尽管条件艰苦,但抗大师生从不拿村民的一针一线,他们临走前,不少村民都自发地准备了干粮,但那些抗大学员说学校已经准备下了,就是不收。

抗大师生在浆水短短的两年时间里,与当地群众结下了深厚的感情。当地群众把抗大师生当做自己家人,尽一切可能为抗大师生学习、生活创造便利条件。

在前南峪村,有这样一个故事催人泪下。抗大上干科科长雷钦在离开浆水的时候,将自己刚出生不久的小女儿雷玲辉寄养在了河东村张廉家中,大寨山惨案发生时,张廉的妻子为了保护这个孩子,被日寇从山顶上推下,一条腿被悬崖上的树枝挂住,侥幸保住性命,怀里的雷玲辉安然无恙。张廉的妻子曾对子女说:“雷玲辉是抗大的孩子,我肯定要尽全力保护她……”

抗大精神代代传

年1月23日,在浆水镇驻防了2年3个月后,抗大总校奉*中央的命令,开赴陕北绥德。年,中国抗日**大学完成历史使命,分为各解放区的**大学。新中国成立后合并成立国防大学,成为全国最高*事学府。

随着岁月的流逝,抗大已经成为历史。然而,抗大所培育和锻造的艰苦奋斗、英勇献身的革命精神始终铭刻在前南峪干部群众的心中,成为他们奋进的不竭动力。

从上世纪60年代起,前南峪村*委第一书记郭成志带领前南峪人植树造林、修地造田、兴修水利、兴办工厂。仅从上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的20年中,前南峪就累计投工多万个,动土石多万方,每年有天以上的时间上山劳动,大搞农田基本建设,终于使昔日的荒山秃岭披上了绿装。

现如今,前南峪植被覆盖率达94.6%,林木覆盖率90.7%,被誉为太行山最绿的地方。曾荣获联合国环境保护“全球佳”提名奖。优良的生态环境带给前南峪的不仅是物质上的富足,更有金钱买不来的幸福指数。

富起来的前南峪人民,更加注重对抗大精神的传承和弘扬。他们在南山坡上建成了抗大陈列馆,滕代远、何长工故居等。年,他们投资近万元,在陈列馆前建设大型广场,还建有抗大花园、拱桥和喷水池。拱桥直接从广场通到抗大陈列馆,取名“瞻红桥”。抗大纪念馆、纪念碑、抗大旧址,被中共中央宣传部列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被国家列为“全国百家红色经典景区”。

村子的北部,仍保存着几条碎石铺成的小胡同,两旁清一色的石头房子显得与众不同,这就是抗大总校部的旧址。“无论村里怎么搞建设,抗大遗址将永远保留。”郭天林说,这些被岁月浸润过的“红色记忆”,见证着前南峪“红色”与“绿色”之间,那跨越世纪的牵手。

“有了老支书打下的基础,前南峪美起来了,富起来了,但我们仍然任重而道远。”郭天林说,今天的前南峪更需要抗大精神的滋润,只有不怕牺牲个人利益、勇于奉献心血汗水,才能为前南峪创造更加光辉灿烂的未来。

●短评

传承抗大精神 凝聚奋进力量

抗大精神,是老一辈革命家传承下来的宝贵财富。艰苦奋斗、英勇牺牲是“抗大”精神的集中体现。

抗大没有教室、礼堂、桌椅,他们夏天就在麦场上、河畔边、树荫下上课,冬天在猪圈、牛圈里学习,桌椅讲台均用石头制作。常常是夏天热得一身汗,冬天冷得伸不开手。物质条件虽然极其艰苦,但抗大师生依然保持了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英勇牺牲、敢于胜利是抗大学员最显著的品质。坚定的革命信念,再加上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使抗大的学员成为文武双全的干部,既会打*事的冲锋,又会打*治的冲锋,成为克敌制胜的重要保证。

抗大精神内涵丰富,激励着一代代共产*人冲锋在前、披荆斩棘。如今,抗大精神已经成为当地人民克服困难、奋发进取的精神支柱。在新的历史时期,“坚守宗旨,富村富民;执着自信,艰苦奋斗;尊重规律,创新发展”的“前南峪精神”,必将激励他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走向更加灿烂的明天。

戴口罩、讲卫生、测体温、勤消*

疫情面前,科学应对,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

发布权威资讯

1
查看完整版本: 传承邢台红色基因热土篇抗大在浆水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