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学霸用对方法,化学成绩突飞猛进,一鸣惊人!
某一天,你突然到:化学竟然这么难?!我听不懂!
其实,不是化学太难,而是你的学习方法出了严重的问题。只要方法得当,你完全可以很快告别“差生”,使你的化学成绩发生的飞跃,完美体验做学生的乐趣。
我就读于清华大学水利系,已经是大四的学生了。回想高中三年,虽然辛苦,但留给我的是一段非常宝贵的自我探索和心理成长之路。
我的高中学习并非一帆风顺,好几门学科都出现过不小的波动以及各种各样的困难。但是我能够顺利进行课程学习的原因在于,相信一时的失败代表不了什么,在决定努力学习的时候能够坚持下去。有时候我们更重要的是保持良好的状态,这并不需要超凡的毅力,而是自己规律的生活和良好的习惯。
我到目前为止都没有出现过叛逆期。中学的时候我很喜欢跟父母分享我的学校生活、我面临的问题,当然也很喜欢吹嘘自己的小聪明;高中的时候,每周六晚上不需要上课是一个难得的假期,高一还没住校的时候,我们的家庭惯例就是每周六晚上吃完晚饭之后一起出门散步、爬山,或是顺便去亲戚家逛逛。我会趁这个时候跟父母聊聊天,这是一件非常愉快的事情。通过这样的谈话,不仅可以释放学习压力,我还可以系统地分析出当前自己存在的问题,通过与父母分辨的过程,找到问题的解决办法。
高一下学期进行了文理分科,因为父母觉得读理科以后更好就业,所以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读理,这个是否正确暂不论。高中理科课程抓得最紧的就是数学和理综,数学老师是班主任,实行的是题海战术,每天狂轰滥炸不停做题,虽然很累,但是现在看来效果很棒。而理综的规模是每周一小考,每月一大考。但事实上每次考试结果出来,会发现语文和英语其实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成绩的排名,不过数学和理综还是毫无争议地霸占了大部分学习时间。
到了高三的时候,我对物理、化学、生物的兴趣都还不错,成绩也比较理想,但是高一的时候我是不太喜欢化学课的,因此,我上课不听,成绩也不是很理想。我认为是老师的讲课方式的问题,化学老师的课堂过于理论化,很少用实验的方法来让大家动手。面对着复杂繁琐的化学方程式,有的时侯还要面对更加棘手的有机化学题,看着满黑板的图案,觉得上课很累。
我产生了对化学畏惧的心理。这样的状态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虽然每次考试成绩不差,但考试之前都很心虚,而且需要花很多时间来对课本知识进行重新学习,导致化学课的学习越来越力不从心,化学的学习方式必须得改了。后来,我的父亲给我培养了一个很好的学化学的办法。在日常生活中,他会拿起妈妈的化妆品,让我研究各类成分的化学方程式,让我从心底里认为化学是一门很重要的学科,更加重视它,也激发了我很大的兴趣。后来我看到任何化学现象,都会不自觉地把方程式在心里默念一遍,也进行了一些课外练习。自此,我的化学成绩突飞猛进。
一、上课听讲,重要性超过你的想象。
在告诉父母学化学并不轻松这件事情的时候,我也在想问题出现在哪里。母亲是个容观的人,她说学的主要因素在你自己,而不是老师,不应该先入为主对老师产生偏见,而是应该要学习一门课爱上一门课。后来一想妈妈说的确实很有道理,我便开始审视自己,从自身找原因。摆正态度之后,我发现间题的关键就在于我上课不听讲,下课之后做题就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导致事倍功半,而且为了做题的学习是不够充分和系统的,记忆效果不佳。所以之后的一段时间,我基本是趁着上课时间自学已经学过的内容,然后我发现事实上高中化学并没有很复杂,在对知识进行梳理之后我开始不断暗示自己认真听课,效果还是很明显的,梳理清楚知识后,再听老师讲课就不会听不下去了,反而发现上课听讲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记忆方式,效率很高,做题也不用直翻书,节约很多时间,而且在这个过程中会产生一种自我认同感。
在化学学习步入正轨之后,我发现化学确实是一门简单有趣的课程。但是这样的情况也没有持续太久,在高二的时候,学校将高中部搬到了距离县城更远的地方,所以我决定住校。我对父母有很强的依赖性,因此住校之后,我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情绪低迷期,除了班主任老师的课,在化学、生物课上我发呆的时间很多,整天都闷闷不乐。但是因为平时成绩比较稳定,所以很长一段时间老师和父母也没有发现这个问题。
因为情绪低落,上课没有认真听讲,有一次化学课上我被老师叫到黑板上做题,完全不知道怎么做,甚至找不到在书上什么位置,オ发现自己的上课效率太低。当时刚好又是月考成绩出来,我的名次下降了很多,老师也发现我上课不太集中,还喜欢和同学聊天,所以向班主任反映了这个问题,班主任把我的座位调到了讲台旁边,单人单桌,正对着教室门口。这样的效果很明显,周围没有同学在和我上课讲话了,靠近讲台也让我收敛了一部分调皮,在老师的眼皮底下我是万万不敢造次的。再加上自我心理激励,这样的座位实在是特殊,甚至让我有些羞愧,好像我是最难管理的学生一样,我下定決心要步入优等生行列。
在这之后,课程的学习终于渐渐步入正轨。老师常说的句话是学习是自己的事情,我现在是非常认同的。因为高中毕业有一段时间了,所以我对书本内容记得不是太清楚但是我觉得化学在理综里面还是比较简单的,主要还是对书本内容和题型的整理与记忆。
化学老师在授课的时候,习惯补充以前讲过的知识,新的知识结合旧的知识一起解释,所以在课堂上,我合理设计笔记的框架,这样能够顺便翻到以前的笔记,也提高了我的注意力,让我没有机会走神。有必要的时候,我会把旧知识归纳进新的知识板块,使内容更加连贯。比如有机知识,我会进行糅合,一个知识板块就好像是一张图,系统便利,也帮助我课堂上的理解,而不是分散的知识点,那样反而会在课堂上消耗我的时间和精力。
每个学生,都想成为优秀学生,肯定不会甘愿当一个“差生”。但是,在不知不觉中,你就被定格在“差生”的行列而不能自拔。某一天,你突然感到:化学竟然这么难?!我听不懂!
其实,不是化学太难,而是你的学习方法出现了严重的题。只要方法得当,你完全可以很快告别“差生”!使你的化学成绩发生质的飞跃,完美体验做学生的乐趣。
二、研究课本,没必要做对每一道题
尽快去找你现在的化学老师,让他告诉你以前学过的最关键的知识点是哪些,然后在短期内补上,目的是能够大致」眼上现在的教学进度,能听懂老师讲授的新知识点,摆脱“差生”的困扰。要想进步,必须弄清楚导致化学成绩差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是常用的几个公式、概念没记住,还是很重要的几个基本解题方法不能熟练应用,或者是初中的一些重点知识没有理解透彻等等。像摩尔、物质的量浓度、氧化还原反应,以及差量法、守恒法、离子方程式、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及其相关计算等,是高中阶段出题的核心内容,有个地方弄不清楚,就可能造成学习上的困难;有几个弄不清楚,就可能淞人“差生”的行列。找准之后,赶紧把关键的知识补上,补的时候要想办法让你现在的任课老师“一对”地进行辅导,手把手地教会你“补”的方法。同时要特别注意处理好研究课本与做题的关系。研究课本与做题的精力分配可以是4:6甚至3:7。
所谓“研究课本”是指一字句地阅读课本内容,画出自己认为是重点的内容。有任何不理解的地方,经过短时间的思考后要马上去问老师,认真听老师的分析,纠正自己理解上的偏差。做到这一点,你就会发现,甚至顿悟:“原来是这样啊!”那些平时困扰你的许多问题,答案原来就在课本上!你甚至会为此而感到悔恨“我怎么连课本都没有仔细地看过一遍!!”至此,你才明白,原来你并不笨,只是当时没有研究课本而已。
万变不离其宗,所以我从来不吝啬时间记通一些我已经完全掌握的知识,因为我不清楚这些知识什么时候会忽然被我遗忘掉一个小细节,而且知识链是具有连贯性的,在背通的同时我也把它们穿插起来理清思路。
但是,一做题,你可能又没有了信心:有不少的题你根本无从下手。
因此,要学好化学,必须做一定量的习题,“4:6”的意义就在于此。把化学归为理科,原因大概也在于此。不过这时,你心里一定要清楚:你没有必要做对每一道题!能做对60%~70%就达到目的了。在从“差”到“优”的转化过程中,是不可能“一步登天”的。实际上,研究完课本后会做50%的题就不错了,有30%的题感到似是而非,有20%的题根本就不会,这是正常现象。但是,如果研究完课本不马上去做题,而是过一段时间后再做、你不会的题目就会上升到60%。因此,看书固然重要,做题更重要。看完书“马上做题”是关键。只有通过做题,才能检验你对课本的理解是否正确。并且,只做课本上的题也是不够的、每一节都要做一些任课老师推荐的课外习题(但是题量不宜太大以时间不超过30分钟为宜),进一步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
做模拟卷的时候,我会把每道题的背景知识注释到旁边。这样不仅有助于我更深刻地了解试卷的出题构架、知识点分布,还让我更好地理解了各类题目的表达形式。最后将几份模拟巻联合起来看,相同知识点可以表现成很多种题目类型。
除了这些以外,学化学要擅长利用口诀,虽然很久以前就记住了化学元素周期表,但是方程式越来越复杂,为了避免混淆而出现低级错误,我会利用各种有趣的办法(我自己能够识别的)记住这些知识。在家里,我的父亲也带我做好安全措施,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让我利用画面记住我要学习的知识。我对化学有了更深的了解,好奇心也促使我更有求知欲了。然后你就会体验到:学好化学原来如此简单。
在此基础上,你还会逐步体会到:只要方法得当,只要付出一定的努力,每一门学科都能学好的。
高三下学期,誓师大会后,天气一天一天热起来了,这也预示着高考越来越近。化学老师了解到了我以前的情况担心我的学习会有波动,于是就时不时找我进行谈话,我也会经常带着试卷和作业去他的办公室请教问题,并且聊聊自己学习上面遇到的困难,那段时间觉得化学老师亦师亦友给我带来了很大的帮助。
在高考考化学的过程中,我最紧张的是选择题,因为分值很大,考完都不敢和同学对答案,因为下午还有英语考试怕影响情绪,如果英语也考不好,便赔了夫人又折兵。至于对答案的事情,对绝大多数同学而言我是不太赞同的,因为情绪波动太大,很影响状态,至于少部分对了答案能够保持更好状态的同学,那也没什么,但是说到底保持一个更好的状态来面对接下来的一门是重中之重。
为了减轻我高考期间的负担,让我能够顺利发挥出自己的正常水平,避免心态不好带来的负面影响,我的父母在我每天考完后并不多问,只是听我讲,并且陪伴我一起散步所以从我的个人经历来说,经常和父母分享自己学习的不足之处,一是增加了感情交流,二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学习上遇到的困难。其次,要相信自己的老师,积极融入课堂,最后要会享受高中生活,才会更轻松。
要特别注意处理好研究课本与做题的关系。研究课本与做题的精力分配可以是4:6甚至3:7。所谓“研究课本”是指一字一句地阅读课本内容,画出自己认为是重点的内容。有任何不理解的地方,经过短时间的思考后要马上去问老师,认真听老师的分析,纠正自己理解上的偏差。
看书固然重要,做题更重要。看完书“马上做题”是关键。只有通过做题,才能检验你对课本的理解是否正确。并且,只做课本上的题也是不够的,每节都要做一些任课老师推荐的课外习题(但是题量不宜太大,以时间不超过30分钟为宜),进一步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